原創 子宇爸爸 體面主義
中青報的《冰點周刊》,最近有一篇報導大意是說,現在的985或北大清華的畢業生,開始出現一種傾向,只在同級別學校裡找對象。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讓個人感受到無力感的,無非來自兩件事:求職與相親。
北大清華只想找北大清華,或者985隻想找985,對很多人來說,難免引來他們看不起人的感覺。
如我,按照這個標準就喪失了與名校畢業生談戀愛的資格,更遑論一起領證,享受共同擔憂離婚冷靜期的樂趣。
好在由於我的條件中等偏下,甚有自知之明。
但是我注意到,在中青報的這篇報導裡,一位接受採訪的人,強調:自己是一個從縣城考進清華,所以想找一個背景類似的。
「我們都是從縣城考上清華的,背景底色是一樣的,更有話題,能聊得來。」
所以我感受到,這個現象,其實並沒有反映出什麼鄙視鏈的問題,倒是指向了今年一個很熱的名詞——小鎮做題家。
也就是說,假如真正存在一位北大清華的同學,只想在北大清華的範疇內找對象,那麼支撐他或她這一信念的,不是優越感,更可能是心虛或焦慮。
怎麼理解呢?
01
在婚戀當中,什麼條件較好,什麼條件叫合適,本來是一件很「自由心證」(隨便借用一個法學術語)的事。
同時,慕強其實是人類的一種本能習慣。喜歡帥的/漂亮的、有錢的/能幹的,都是基於這樣一種慕強本能。
甚至喜歡有趣有才心靈美好的,也可以籠統歸納為慕強,因為一個有趣有才心靈美好的人,往往都在更好的物質環境下成長。
但慕強有一個很顯著的特徵在於,籠統而不具體。
什麼叫做籠統而不具體呢?
比如喜歡帥,到底什麼叫做帥?有真正大師級的帥,有流量明星的帥、有一般網紅式的帥,還有一般大眾式的帥。
這些人差距非常驚人。我們今天很多網紅男女,真的要拉到大銀幕上去一比,可能會潰不成軍。一般公司/班級裡的帥哥美女就更不要說了。
不是說那些明星就有多麼高貴,只是人家是受過長期的專業訓練的,不一樣。比如黃渤、沈騰、徐崢乃至賈玲等走諧星路線的,真要帥起來,可能嚇人一跳。
有錢也是這樣,從可以讓我過上體面的生活,到能夠成為上市公司老闆的夫人,都可以統稱為有錢。
所以我們如果有做媒人的經驗,會發現,對帥、有錢、有趣等等概念是如此模糊不清。
開個玩笑,介紹了一個縣裡的首富給人家,結果發現別人想要的可能是朝陽區首富。
這種模糊的慕強雖然不太好,很容易讓人歸納為眼高手低,但還顯示了人內心是有憧憬的。
一旦變得特別具體,那麼就是危機感的標誌了。
02
有房有車,北京戶口等,就是類似這樣的表現了。
因為越靠近底線,越具體。
具體是用來兜底的。
例如,看移民廣告的時候,都是用兜底的具體數字來描述福利制度,至於移民以後發展的好能如何,那只能用一些成功名人來做想像了。
又例如,找工作的時候,和老闆們談的最具體的那個數字,應該是底薪,而年終獎、期權、以後的晉升等,都是對未來的憧憬。
在當今社會,小鎮做題家壓力是全方位,工作、收入、生活,愛情等等。
找工作難,買房難,融入大城市難,和原生家庭相處難,婚戀自然也難。
這會迫使他們以最簡單粗暴的保底式方式來應對各種挑戰。
工作最好找穩定的,如事業單位、公務員等,進了大廠也會慎言慎行,一般不會在職場中輕易冒險,創業往往與他們無緣。
婚戀也是這樣,差的肯定拖累自己,好的擔心自己匹配不上,所以會特別尋求同類人。
北京人只找北京人,深二代只找深二代,北大清華只找北大清華,985隻找985……都是這樣一種表現。
我甚至不太願意用所謂階級固化這個概念。
一個從縣城考進985的學生,在北京上海找了一份白領工作,不加班是很難的,年入個10多20萬,每天上網,就是看各種喊打喊殺,看蛋殼暴雷,看殺豬盤,看家暴把人打死,看家長退群老師也想退群……在價值觀混亂的年代,他或她,真的有什麼學歷工作帶來的優越感嗎?
只有苦逼感吧。
值得同情,可以理解。
03
另外,還可以多說幾句。
一個人越自信輕鬆,越堅強而又心懷理想,他的心靈就越開闊。一個社會,一個文明也是一樣。
一個自信的社會,是寬容體面而兼容的,熱衷舉報、仇恨、出徵等,不是好的現象。
以上不分中外。
真希望年輕人能有選擇不兜底愛情的勇氣。
最後~
作為一個條件中等的人,註定了我在別人眼中,可以是條件好的人,也可以是條件不好的人。
慕強我經歷的很多了。我談過的,追過但追不上的,沒追過僅一味仰慕的人裡,以世俗眼光來看優秀的人很多了。對她們,至今我都抱著欣賞羨慕學習的態度。
但有一位女士,可能從世俗角度來說,條件相對一般(這樣說其實不好,但沒辦法,這個話題如此)。但不知道為什麼,我曾經用了很久,都沒有走出來。那种放不下/糾纏給她造成的困惑,我也深感歉意。
有一次她大概真的不勝其煩,很認真的問:
「我想了很久,我到底有什麼好?值得你這麼念念不忘。」
大概就是,即使得不到,也想去純粹的愛一個人。
這就是生而為人的困擾與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