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師懲戒學生用尺擊打學生手心,網傳視頻引發熱議——1月13日,湖北武漢市江漢區教育局官方微博@江漢教育 發布了《關於北湖小學教師懲戒學生的情況通報》。
這真是一份讓人糊塗莫名的通報——因臨近期末考試學生上課瘋鬧、不遵守課堂紀律等原因,班主任在教室對近10名學生進行了懲戒,用尺擊打學生手心的行為,帶來的處理結果是責成北湖小學對涉事老師進行停課反省處理,並向學生和家長致歉。
同時委派富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接管該班,對相關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妥善安排期末的教育教學工作,且教育局將在全系統進行通報,舉一反三,引以為戒。
何以至此?
因為打手心這種懲戒方式嗎?
作為一名一線教育工作者,東哥認為,這是一種懲戒方式,而不是一種體罰方式!
上課瘋鬧屬於什麼性質,一線教師都十分清楚:「炸堂」是班主任最不能接受的——我們甚至可以推斷出,這位班主任老師是帶著情緒懲戒學生的。
這自然不妥,然而視頻是如何錄製並上傳網絡的,性質其實更為惡劣。
然而,我們的側重點不在這裡,而在於,一名班主任教師,是否擁有在此種情況下「打手心」的權力!
教師對於學生的教育行為,直接演變為家長和教師的衝突。
家長舉報,意味著家長對「打手心」這種方式的不認可,或者說不能接受。
過去家長送孩子上學,叮囑老師的往往是「孩子不聽話你就打」,現在已經聽不到這樣的話了,或者說,這種「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已經被淘汰了。
這或許是一種教育上的進步,然而現在已然發展為學生懲戒教育的過敏。
事實上,我們會發現家長越來越難以接受了孩子被體罰,孩子也就變得越來越嬌貴。
所以,有「體罰」之爭,有「懲戒權」之爭——這種帶有爭議的辯論,實際反映的是相應的教育觀念的變化。
估計老師們一個疑問,大概就是:
教育部關於懲戒權的規定——比如說在一節課範圍內的罰站——從教育一線的角度來看,是十分可笑的。
這根本對學生來講,就是無關痛癢的,一旦學生突破了罰站初期的「面子」界限,一節課的罰站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而且,這種懲戒往往與學生所犯的錯誤大小有直接的關係,那麼以所謂的「瘋鬧」來講,打上幾下手板,完全屬於正常懲戒的範疇。
小懲大誡的目的,主要是為學生樹立了一個標杆,讓他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
誠然,這麼多孩子一起「打手心」,教育效果如何有些難說,還是那句話,這其實是教師情緒衝動之下的懲戒。
這種懲戒是有其效果的,然而,家長的舉報,成為了拒絕這種懲戒方式的有力反擊,加之教育局的停課決定,完全抵消了這次懲戒的教育效果,為學生樹立了混亂的標杆。
原來,「瘋鬧」之後,「打手心」是不對的,老師被停課,老師錯了!
如此一來,學生是不是還能夠接受該老師的教育?
教育局估計考慮到了這一點,直接換了富有經驗的老師——敢問,這種富有經驗,是不是佛系的另一種說法呢?
作為基層教育管理部門,江漢教育局的調查處理仍然是一種「息事寧人」:即用對老師的快速強力處理,讓老師做「罪羊」來過度滿足家長的輿情「逼宮」,從而快速消弭輿情。
舉報是家長的權利,但教師教育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要由教育局這樣的主管部門來判定。
那麼,這種判定就具有嚴肅的權威性,不可有失偏駁——因為對老師來講,這種判例的作用是異常巨大的。
老師們都會將主管部門對一個教育事件的判例,依照判例法來對待。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被停課,顯然對老師不僅是一種巨大的侮辱,也是一種極強的警告:以後不要這樣做了!
如此,老師不去佛系,難道還有其它道路可走嗎?
教育最終的目的,在於將孩子教育成人——如今的家長們,更多地充當了家庭教育中爺爺奶奶的角色,所謂一傅眾咻,孩子難管甚至最後不能管,也就成為一種必然了。
教師家長本是同心,如今卻是走入了歧途,舉個影視作品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大宅門》的白景琦小時候混球一個,後來遇到季先生,被季先生揍了,白母非但沒有跳腳大罵,反倒做了一桌好菜感謝季先生的管教。
如果白母也無原則的為之「撐腰」的話,那麼白景琦恐怕早就變成街頭的混混了。
又或者,家長送孩子上學,第一句對老師說的話是:我的孩子,一個指頭也碰不得!
如果你送孩子上學,會如何對老師說,如果你的孩子被老師打了手心,你又會如何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