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教育何去何從?這一問題牽動了無數順德家長的心。儘管2020年的中高考落下帷幕,但社會各界對順德教育關注仍是熱度不減。
今(18)日,順德區召開教育高質量發展懇談會,誠邀校長、基層教師、教育部門、家長等代表齊聚一堂,共話順德教育未來發展之路。
今日懇談會現場
「在社會關於教育紛繁複雜的聲音中,我們如何保持一名『教育人』應該有的清醒和初心,我覺得非常重要。」懇談會上,深耕基層教育工作,曾是三尺講臺教師,如今是大良街道教育辦公室主任的李翠芬道出了順德教育人的「心聲」,引起眾人鼓掌。
面對「順德教育何去何從」的話題,李翠芬表示,順德教育要試圖在這兩方面尋求一個平衡點。一個是解決短期困境、尋求破局和教育長遠追求相結合上,另一個則是教育部門「單兵作戰」和多部門協同努力相結合上。
以下是李翠芬發言實錄(有刪改)
今日非常有幸被邀請參加這一懇談會。
於公,我是順德中心城區大良教育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於私,也是一名普通順德學子家長。同時,我也是曾經站在一線講臺上的一名普通的老師。
在未來三年,順德教育將推出六大發展行動計劃,我感覺到既振奮人心,同時也倍感壓力。
首先這三年的一百億投入中,其中有超過12億元在大良學校學位建設。此外,還有接近5千萬的宿位建設任務,那個是不在學位統計範圍內的。因此光是這一塊,我們就感覺到任重道遠。大良不斷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同時,也為教育資源進行「擴容」,同時也背負提質的重任。因此,這段時間,自己經常跟同事提到一個詞,就是「寢食難安」。確實感覺到肩上的責任和心中的壓力是很大的。
順德教育被廣大市民家長所高度關注,在社會關於教育紛繁複雜的聲音裡頭,我們如何保持一名「教育人」應該有的清醒和初心,我覺得非常重要。
如今,我發現順德未來三年落實的六大發展行動中,有一個詞它出現頻率很高,那就是「力爭」。那麼這個「力」,究竟是需要匯聚哪些地方的「力」;還有就是要怎麼「爭」,從哪些地方入手,各級各層如何去「爭」。
那麼下面我談一下自己的兩方面的看法:
第一個,是順德教育要解決短期困境、尋求破局和教育長遠追求相結合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究其核心,其實就是解決「短痛」和「長痛」之間的關係。
現在的「短痛」之一就是面臨為過往教育資源不足的歷史欠帳買單的問題。如今,順德加大學校的建設,但這個我們已經看到了希望和未來,現在順德區鎮兩級教育部門日夜兼程、快馬加鞭做出了相關努力。
關於尖子生的培養,我非常認同有在座的人提到,順德教育要有數量作為基礎保障,才有質量提高的可能的觀點。在我們學位供給都如此緊缺的情況,沒有數量的「堆頭」,沒有「高原」的形成再去談高峰。這個是就是「空中樓閣」。而這點,我們也已經在順德教育的百億投入中看到了希望和未來。
「短痛」之二,就是社會大眾包括家長都沒有辦法給予教育太多的時間去靜待花開,沒有辦法用孩子的成長去陪伴、等待教育出成績。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去突破一條破局之路?
那麼「長痛」是什麼?「長痛」是對培養身心健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素質全面的人的追求,會不會因為我們為了解決「短痛」的問題而做出了犧牲,從而導致教育很難回到良性發展軌道上。
因此我們在做教育工作的決策時,不應該將這些問題對立起來,並視為不可調和、無法統籌的兩個方面。
在我看來,解決「短痛」和「長痛」要「擴容」和「提質」協同並舉、同步推進,同時,學生的有教無類和分層教學結合。
如今我們在抓「尖子生」、抓培優、屏蔽生的同時,也不能夠放棄處於中後段學生成長的培養。尖優生、屏蔽生,確實是抓住了輿論熱點、抓住了社會眼球,但是作為教育,要有保障,這是教育良知的所在,是真正對更廣大學生家長負責,也是對教師群體的呵護。
我們不可能每一屆畢業生都能考到全區前一千名,不是所有學生處於尖優階段,但是我們對尖優學生群體,確實要給予他們有針對性的培優,讓他去衝更高的位置。
但是同時,我相信在座很多為人父母的都知道,不是每一個家庭的孩子都處於高位水平。那麼我們如何對這些學生、家庭負責,給予不同層次學生有更加針對性因材施教的保障,這個是我們需要思考和努力。畢竟教育是「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才能春滿園」。
因此,大良在這一屆新初三教研工作上,遵循這樣的一個原則:一是「培優」,針對尖子生,要幫助他們衝擊高優率;二是「扶臨」,就是讓有可能上重點高中的,或有可能上普通高中的臨界生,通過扶他們一把,讓他們能上好學;三是「託底」,就是一些上不了普高的孩子,也不能讓他們的總分太低,讓他們未來即便是能上職業中學的時候,也能夠有更好的資本選擇更適合他們學校和專業,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是一種「保駕護航」,讓他們的人生走的更順、更好。這些都是順德教育人要思索、努力的。
第二個,是教育部門單兵作戰和多部門協同努力相結合的問題。
關於形成合力,我不是因為自己是教育界的一員,就要為教育部門申辯,但是現在確實有一種風氣,一說到順德教育不好,所有的指責和不滿都指向了教育局,當然作為主責部門,由教育部門來承擔這些壓力其實也無可厚非、理所應當,但是我想說的是,要做好教育工作,絕不是一個教育部門單兵作戰、單打獨鬥就可以做好的。
我因為在鎮街工作,接觸基層和一線學校更緊密,對學校面臨很多實際困難,都會有更加直觀、實際的認識和了解。
比如說學校的建設問題,涉及到規劃部門在用地上利益博弈,涉及到建設部門在推進過程中每個環節都存在各種不順暢,工期一再延後等問題,對於教育部門而言,往往是心急如焚,但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有時候我們同事之間開玩笑,說如果自己會起房子,自己去蓋了算了,就不再求人了。
再如現在公辦學校面臨很多共性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就是教師編制嚴重短缺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是需要組織部門、財政部門給予配合、理解、支持,從政策的層面拿出擔當精神,協同教育共同努力破解的。
關於合力,我還想說的一個就是關於教師團隊形成合力的問題。現在一說教育質量問題,就肯定有人跳出來說教師待遇問題,包括今天會議一樣,有這樣的聲音。
關於中高考「重獎之下必有勇夫」,仿佛成為了一種趨勢。其實,教師的待遇一直以來都是教育部門積極爭取,並且也確確實實在近幾年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有了明顯的體現。
作為一名曾經的教師,教好書、育好人本身也是教師的一個職責所在,我們手裡的工資本身就是對做這件事情的一種回報,我做教師的時候,學生成績好,給予我榮譽回報和精神上的肯定,我覺得比物質上的回報更重要、因此我覺得要在整個社會,尤其是在教育系統大力營造這樣的風氣,用精神、文化來引領教師團隊。
但是教師的待遇有沒有問題呢?我覺得是有問題的。問題在於好的老師待遇太少,差的老師待遇太高。這就是涉及到獎懲和績效沒有真正發揮激勵作用的問題,沒有一個有效的獎勵激勵一個作用體現出來。
那麼我們大手筆投入後,包括提到的關於中高考獎勵,近幾年都在不斷加大,而這些資金投放對於教育人、對於教育界來說當然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如何優化這個獎勵的方案,我覺得接下來我們要認認真真思索和把它細化,把這個錢真正體現到優教優獎上。
同時,我也覺得加大宣傳、加大獎勵同時,責權應該也是對等的,相應地對學校、校長、老師也應該有相應的考核和督導。例如我們做好了有哪些獎勵,我們沒做好又要承擔哪些責任。這一塊還是要繼續再細化的。
在我看來,教育工作可以借用王國維人生的三個境界來套用形容一下。
第一重境界,是做好教育工作真的要「問路」,我們不停留於指責,不悲觀於未來,不沉淪於當下,要敢於問路、尋路、探路,才能在荊棘中尋求突破重圍的方式。第二重境界是要有所行動,有行動才有改變,有行動才會有收穫;最後一重境界,就是希望我們的未來也要有舞步,哪怕是戴著腳鐐跳舞,也要跳出優美的舞姿。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黃子寧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黃子寧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羅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