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馮錄召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副院長
專家簡介:馮錄召,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副院長。曾任中國疾控中心應急響應機制防控技術組副組長、中國疾控中心傳染處呼吸道傳染病室主任、國家免疫規劃技術工作組流感疫苗工作組組長等職。
「新冠疫情現在仍在全球大流行,我們國家輸入的壓力也非常大。尤其是近期在各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聚集性疫情,應該說疫情形勢還非常嚴峻。這個時候發布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於提升公眾防護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印發《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1月16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執行副院馮錄召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意見》將有利於提升全民的健康素養。
1月1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進一步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
封面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將「堅持人民至上、堅持聯防聯控、堅持科學精準」作為基本原則,「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理念」。《意見》還明確了衛生健康部門的作用和多部門協同聯動,並指出「充分發揮基層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
作為曾經的疾控人,馮錄召也是健康教育戰線上的「老兵」。疫情發生後,他參加多場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解讀防控政策,科普疾病知識,回答公眾關切。針對普通公眾、特定人群和場所的預防,他曾參與制定和開發40餘份指南,科學指導公眾防護。
馮錄召對封面新聞記者表示,近期河北等地的疫情暴露出農村地區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一些問題,「從健康教育、健康宣傳方面,應該有更適合於農村和基層區的這方式。比如海報、宣傳冊,走村串戶、現身說法,這是十分必要的。」
封面新聞記者: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日前印發《意見》。您認為當下,這份文件和必要性和亮點有哪些?
馮錄召:新冠疫情現在仍在全球大流行,我們國家輸入的壓力也非常大,尤其是近期部分地區出現散發病例、聚集性疫情,應該說形勢還非常嚴峻,所以這個時候發布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對於提升公眾的防控意識和能力,尤其是掌握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利於提升全民的健康素養。
《意見》非常全面。強調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堅持聯防聯控,堅持科學準確。我們對疾病和疫情的認識都在不斷更新中,所以健康科普知識、健康教育的內容,也會隨著疫情的變化逐步更新,防控措施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可能也會更優化,這就是它(《意見》)的亮點。
封面新聞記者:《意見》當中明確,再「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作為老百姓來說,怎麼理解這句話?
馮錄召:當前,疫情防控人人有責。這個「責」不僅是對自己負責,實際上也是對其他人負責,對社會和國家負責,對民族甚至是全球負責。
現在我們說「抗疫」,每個人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護自己,採取良好的預防措施,同時要承擔社會防控的責任,比如說要遵守國家和地方的防控規定、政策,按照部署接受篩查、隔離。比如戴口罩、通風、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尤其是在公共場所,每個人的行為已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更是對他人健康負責任、對整個社會負責。
另一方面,從傳染病傳播角度看,如果自己感染了,不僅是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同時會是一個傳染源,對公眾也造成了感染的風險。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如果不採取防護措施,實際上是危害其他人的健康,危害了社會安全,這不僅是道德問題,甚至會是法律問題。
封面新聞記者:去年,您作為疾控專家,多次參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為公眾普及防護知識。您覺得效果如何?
馮錄召:去年在疫情期間,尤其是疫情早期,對疫情都還是認識比較不足,很多人會有緊張、憂慮的情緒。(參加新聞發布會)對於穩定大家的情緒,尤其是指導大家怎麼做好科學防護還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感覺,這次疫情跟以往的突發公共事件比較,在科普工作和健康傳播的效果方面,我們有很大進步。
封面新聞記者:去年您加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成為群醫學及公共衛生學院的執行副院長。您認為,醫學教育機構應該在公眾健康教育方面承擔什麼樣的角色?
馮錄召: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仍要十分重視科普工作。從我們學院的角度,我想,一是要有更好的平臺,去開展更多的培訓,使更多的專業人士,比如醫生、護士、疾控人員能夠更好地掌握健康教育技巧、知識和方法。第二,希望提供更多的研究,比如如何更好地提升健康科普、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效率,可以多做一些社會服務,提升就是大家對健康科普的積極性,使更多的人受益於健康知識的傳播。
封面新聞記者:近期河北等地爆發的疫情暴露出一些問題。可能相比城市,在一些農村地區,老百姓獲得疫情防控信息和健康教育知識的機會較少,給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難度。您認為,針對一些農村或者是偏遠的城市,健康工作還需要採取專門的措施?
馮錄召:農村地區、基層地區,尤其是一些邊遠的地區跟城市地區比,醫療條件相對薄弱,防控能力也相對欠缺。另外在農村地區,公眾健康知識的可及性也有不到位的地方。從健康教育方面,應該有更適合於農村和基層方式,怎麼去倡導村民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移風易俗?比如說,在節慶期間減少紅白喜事,減少人員聚集,在宣傳上需要採取一些更適合農村的,讓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海報、宣傳冊,走村串戶,現身說法科普,做一些入村入戶的宣傳,可能是十分必要的。
我們也需要探討,怎樣針對不同人群,利用不同載體,傳播健康知識,讓農村和城市的老百姓,老年人、一些重點人群、或知識水平沒有那麼高的人群,都能夠有更好地提升他們對疾病的認識,提升對防護知識的接受程度,最終能夠踐行這些防護知識,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