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悄然而至,第一批「20後」寶寶誕生,「90」後也不知不覺中進入而立之年。
羅振宇在其跨年演講中強調,如今中國改革開放後出生的人,已經超過了之前的。
人口結構推動社會、經濟、文化不斷改變,傳統與現代兼容,淘汰與新生並存。
而關於年齡、技能、擇業等焦慮就像催化劑,促使人們重新思考自己的選擇和未來的方向。
個人財富增長的關鍵是什麼?
羅振宇認為,中國人的財富狀態,正在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這個變化最重要的部分是,人和人的連接,正在決定社會財富的創造、分配和轉移。即每一個人的財富狀況,不僅取決於自己的能力,還取決於自己有什麼樣的人際連接能力。
比如,在社交媒體出現後,KOL即關鍵意見領袖的影響力逐漸彰顯。專業權威的公知一開始佔據了網絡話語權,後來崛起的是明星、接地氣的網紅,再到如今人們把信任賦予給了KOC——關鍵意見消費者。
如今,一個資深家庭主婦的「帶貨力」甚至可以超過一個百萬粉絲博主。這說明,只要你有人際連接能力,用戶粘性和忠誠度高,就有可能在藏龍臥虎的江湖裡脫穎而出。
國內知名商業顧問劉潤稱,一個人的財富基本盤,有兩個組成部分:第一,你自己的本事,第二,你和其他人連接的本事,而後者是前者的放大器。
沃頓商學院教授、談判專家斯圖爾特·戴蒙德說過,當你和一個人真正建立連接的時候,對方願意幫助你的可能性,增加到6倍以上。
我們常常認為,硬實力是最重要的,而外形、人脈、交流互動只不過是加分項而已。但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它們很有可能是拉開差距的關鍵點,或是導致失敗的扣分項。
從「人連房」到「人連人」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值得被銘記的創新等同於從無到有。但羅振宇認為,真正的機會是,改造每一個值得被重構的傳統產業,這才是一件具備創造力的"苦差事"。
這意味著想要成為行業的引領者有兩條路,你可以著眼於那些無人耕耘的領域,還可以選擇在紅海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藍海。
羅振宇舉了房產經紀人為例。過去的理解,這是一個把人和房連接起來的職業。但是,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它更重要的任務是要連接人和人。
羅振宇在現場提到,一位房產經紀行業的朋友曾經告訴過他:現在大多數人買房,都是改善性住房,就是先賣一套,再買一套。
第一,買主賣主都沒那麼著急,一套房成交的時間大大延長。在18個典型城市裡,過去三年,一個客戶從他第一次看房,到他定房的成交時間從26天拉長到了39天;而賣主把房子從掛出去到成交的時間,從62天拉長到了109天。
第二,在房產經紀公司內部,也需要多人協作,才能成交一套房。比如北京這樣的城市,一筆成交背後平均有8個經紀人協同參與。
過去一套房成交時間短,靠一點銷售套路是有可能賺到這筆服務費的,但是,現在時間一拉長,這樣的套路行不通了,不跟客戶真正彼此信任,就沒法達成進一步合作。
買房模式的變化,導致對房產經紀人綜合能力的要求變高。一方面,他要成為一個能夠取得客戶長期信任的高手,另一方面,他還要和其他經紀人保持良好關係以實現共贏。
因此,顏值高的或是套路多已經不是經紀人的優勢,這類人比不上誠實可信的、更善於和內外各種人發生連接的服務者。倘若一個人沉澱下來,做經紀人的時間越長,那麼他職業前景的想像空間就越大。
羅振宇說:「下次再在哪個路口,看到一個穿著職業裝的房產經紀人,我提醒自己:要高看他們一眼。」
2020,讓連接延續
羅振宇強調,本領可能會過時,資本可能會貶值,但是,人和人之間的連接是可以一直延續下去的。
貝殼找房正是在房產經紀行業深耕連接能力的平臺,致力於打造一個居住服務的產業共同體。
過去有一種說法,沒有被坑過的租房生涯是不完整的。不少租房買房的人也許有過這樣的經歷:看網上的信息覺得性價比很高,實地考察發現掛羊頭賣狗肉——有名無實;籤約前一再保證提供一條龍服務,入住後當房子出現各種問題時,房東、經紀人仿佛人間蒸發……
為了解決這個頑疾,貝殼找房通過ACN經紀合作網絡連接著每個用戶,以及幫助幾十萬經紀人、服務者去連接客戶。
以房源流通聯賣為核心的「房」的合作網絡、以跨店成交比管理為核心的「客」的合作網絡和以信用分管理為核心的「人」的合作網絡,打破行業合作壁壘,有效解決房、客、人之間的聯動難題。截至2019年9月,貝殼成功連接了226個新經紀品牌、3.2萬門店、超過32萬經紀人。
如今,用戶和經紀人不是套路與被套路的關係,而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關係。經紀人之間、行業品牌之間不是零和博弈的敵人,而是協同作業的夥伴。
貝殼找房CEO彭永東也曾提到,網際網路時代下連接的價值將會攀高。在他看來,「個體力量只能影響行業,眾人力量才能改變行業。」如今,在行業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的背景下,在市場由增量向存量轉變的競爭格局中,相信唯有各方構建「共生—共榮」的共識,才能共享協作發展的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