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萍:激情與歷史 以法國中世紀史研究為例

2021-01-10 金臺資訊

作者系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近年來,情感史研究在法國史學界備受關注,一批高水平論著接連問世,相關的專題研討會數量逐年增加。2006年,以艾克斯-馬賽大學的達米安·博蓋為主開展的專門性研究項目「中世紀情感」,使法國中世紀情感史研究為國際學界所矚目。

法國最早提倡情感史研究的是作為年鑑學派創始人之一的呂西安·費弗爾。他在1941年發表《感性與歷史:如何重構以往的情感生活》,文中首次提出把情感納入史學研究。費弗爾的此番呼籲,既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政治狀況的影響,也是對荷蘭歷史學家約翰·赫伊津哈的情感觀的呼應。後者於1919年出版《中世紀的衰落》,把中世紀的情感生活定性為孩童式的,人們在表達情感時簡單而直接,不會考慮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而費弗爾則指出,應該挖掘這種孩童式情感的原因,那就是情感的原始性,情感與暴戾有著天然的聯繫。費弗爾倡導的情感史研究並沒有得到法國學界的立即響應,而且由於受到年鑑學派理論的影響,情感研究很快被納入心態史,情感某種程度上被「固化」而失去其能動性特徵。但他明確提出把情感作為史學研究對象,有助於學界打破把情感與理性對立起來的傳統觀念。法國學界開始認真思考赫伊津哈所描述的中世紀的情感生活,尤其是反思德國著名社會學家諾貝特·埃裡亞斯的「文明進程」理論,後者與赫氏的情感觀具有明顯的傳承關係。反思的結果,則直接推動法國中世紀研究對激情問題的關注,可以說,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法國中世紀激情史研究。

埃裡亞斯在《文明的進程》(1939年)一書中提出,赫伊津哈筆下那些好勇鬥狠的中世紀騎士與上層,在絕對君主制下的宮廷裡卻遵從禮儀規範,對自身情感進行嚴格約束。因此,在埃氏那裡,中世紀末期以來的歐洲歷史被描述為從自然(情感-衝動)向文化(理性-超我)演進的「文明化」過程。埃裡亞斯把情感克制視為前現代與現代的分水嶺,強調隨著現代性的加強,人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情感壓抑。埃氏的理論最初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但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取得巨大成功,引發國際學界對脾氣、性格及感性等問題的濃厚興趣,並直接或間接地在法國中世紀史領域催生了身體史、感性史、社會想像史等研究熱潮。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情感史家開始對埃氏的理論提出批評,認為他的理論或許在現代史領域是適用的,但對古代中世紀史而言卻站不住腳。美國歷史學家芭芭拉·羅森宛恩稱之為情感的「宏大敘事」,美國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認為埃氏的理論是建立在「激情謎思」這樣的情感概念之上的:隨時隨地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情感,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而且不受理性控制的。對於法國史家來說,這種情感觀與其說是「文明進程」,不如說是把中世紀的情感高度「幼稚化」。換言之,法國學者拒絕把中世紀的情感理解為埃裡亞斯式的、完全不受理性控制的「激情」,埃裡亞斯的模式是把中世紀的情感與自然狀態的情感聯繫在一起,因此文明化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控制情感,使其符合理性。這種看法無疑強化了情感與理性的對立,不獨埃裡亞斯,20世紀流行的結構主義、以情感-衝動概念為基礎的心理分析理論,均屬於這種理性-情感二元論觀點。情感史家深知,要把情感納入法國中世紀史研究,首先必須突破所謂「激情謎思」。

例如,埃裡亞斯把不受控制的激情與中世紀的暴力聯繫在一起,從這個意義上說,7世紀的墨洛溫王朝表面看來符合埃裡亞斯所說的情感特徵。因為在中世紀的國王敕令、官方文書、人物傳記、信件、日記以及文學創作中,到處充滿著在今天看來粗魯又缺乏人情味的情感表達,史料本身把中世紀的人們呈現為特別愛衝動的人。然而,情感史家認為,不能照搬史料中的文本妄下斷語,必須把眼前的文字與時代背景結合起來才能解讀其真實意涵。早期的法蘭克王國,按其繼承制度,在克洛維511年撒手人寰後國土被一分為四。558年,克洛維的第四個兒子克洛泰爾一世在兼併其他兄長的領地後使墨洛溫王朝暫時統一,但在他身後王國又被其4個兒子平分,國土直到613年被他的孫子克洛泰爾二世重新統一。王朝兼併分合的過程,充滿了王族間的殘酷殺戮。克洛泰爾二世在613年殘忍地肢解了其母親的情敵的姐姐布隆希爾德王后,隨這位王后一同被肢解的,還有其身後的奧斯特拉西亞王國。國王如此暴戾的「憤怒」,都是由當時的官方史料記錄保存下來的,其中的情感更是由當時國王身邊的貴族與神職人員構成的「情感團體」刻意渲染而成。這些中世紀文本中的暴虐情感,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的。同樣是憤怒,如果是文本作者讚揚的一方,那麼這種憤怒是出於正義且會達到使對手恐懼的正當目的。相反,如果憤怒出自作者想要貶低的對象,那麼這種情感宣洩則是不思懺悔的表現,使人更生厭惡。

如果基於上述例證認為中世紀人們的情感構成裡缺乏溫情與愛,只有簡單暴戾的一面,那就把情感問題過於簡單化了。事實上,殘酷的克洛泰爾二世在一次斬草除根的清洗中,費力保住一位王族的性命,據稱此人是他的直系親族。另外,翻開中世紀的史料,令人肉麻的情感表達常常令今人困惑不已。比如,有位大臣在致國王的信中特別肉麻地表達了對國王的想念和愛,以及對國王健康的掛念,不禁讓人懷疑兩人是否為同性戀關係。但這位大臣曾在信中向國王揭發他人的同性不倫之戀,請求國王嚴懲以敦風化。因此,情感表達實際上是一種行為模式,是根據社會和團體的規約決定是否以及如何表達這些情感,情感的背後是對世界的認知,包含著特定的價值判斷。

中世紀早期的王位繼承模式,導致殘酷的王位與領土爭奪戰,王族之間的仇殺在所難免。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宮廷文化及其情感團體,又如何能夠倡導禮儀與情感克制呢?旨在令對手恐懼的憤怒與誇張的順服,才符合這個時代的情感準則,也唯有此種模式才能為王權之爭提供合法性基礎。隨著法國長子繼承制的相對穩定以及絕對君主制的發展,公然的血親仇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情感表達也就進入埃裡亞斯所說的自我克制與講究禮儀階段。以王權為基礎,國家對權力的壟斷程度逐漸加強,個人感受到的情感壓抑程度也在不斷加強,在情感表達方面更加自我克制以符合禮儀規範,也是不爭的事實。但埃裡亞斯最大的問題在於,以情感的外部控制與自我克制來劃分現代與前現代特徵,並把現代以前的情感歸結為不受理性控制的激情,忽視了任何情感一經表達便具有改變社會的功能。在赫伊津哈那裡,中世紀的情感被簡單地定性為不成熟,而在埃裡亞斯這裡,中世紀的情感與暴力緊密關聯,是與理性割裂開來的內在激情,忽略了激情背後的理性判斷與情感規約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世紀的激情並非信馬由韁的情緒宣洩,挖掘激情背後的理性正是情感史研究的意義所在。激情的背後需要看見人們如何利用情感、情感如何變遷以及一個社會的情感規約。中世紀看似不受控制的激情是公共話語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可操控的交流機制。本文提供的例證還提示我們,不能孤立地看待情感,不能把情感與使其表達成為可能的社會、政治、文化等因素隔離開來。史家只有真正認識到情感史在研究方法上的要求時,才能自如地研究情感。在這一點上,情感史家試圖在法國中世紀史研究中突破「激情謎思」的嘗試無疑是成功的。

相關焦點

  • 激情與歷史:以法國中世紀史研究為例-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年來,情感史研究在法國史學界備受關注,一批高水平論著接連問世,相關的專題研討會數量逐年增加。2006年,以艾克斯-馬賽大學的達米安·博蓋為主開展的專門性研究項目「中世紀情感」,使法國中世紀情感史研究為國際學界所矚目。
  • 中世紀史研究中的現代性問題
    可見,立足於現代的起源研究,其本質乃是現代性起源研究,即現代性的尋求。為現代而探索歷史,事實上造成了對中世紀歷史的特別書寫。那些起源研究者,如斯塔布斯、梅特蘭、皮朗、布洛赫、岡紹夫、哈斯金斯、斯特雷耶等人,也就成為「重寫中世紀」甚至是「發明中世紀」(諾曼·坎託爾語)的學者。
  • 「中世紀」的建構與解構——兼論中國世界中世紀史理論與實踐的困境
    這些變化對中國中世紀史教學和研究的影響如何?有關這些問題尚未引起中國史學界的關注。本文在借鑑中西史學界有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歷史分期問題,主要從宏觀的角度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不當之處,懇祈方家指正!
  • 匯總法國集體記憶史研究成果,如何書寫法蘭西歷史?
    《記憶之場:法國國民意識的文化社會史》(第三版)內容簡介《記憶之場》匯總了法國集體記憶史研究成果。全書以諾拉所提出的「記憶之場」(les Lieux de Mémoire)這一概念為核心,通過對記憶場所的研究,探詢殘存的民族記憶,以期找回法蘭西群體、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 俄國中世紀史研究幾個有爭議的問題
    俄國中世紀史主要包括9—17世紀初從基輔羅斯國家建立到統一的莫斯科中央集權制國家形成的歷史,大致與西歐中世紀同期。這一時期,俄國更多地保留了一些羅斯原有的、未為彼得一世強力西化改革而改變的文化和政治傳統。俄國中世紀史研究中存在幾個重要的論題,如「瓦良格問題」「蒙古問題」和「伊凡四世及其特轄制的評價問題」,至今仍是學界爭論的焦點。
  • 「美國國家地理全球史」系列(第一輯)上市
    ▷其他幾位主要編委:讓-克勞德·施密特(Jean-ClaudeSchmitt):法國著名的中世紀史學家、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研究主任,曾師從法國著名歷史學家、年鑑學派第三代核心人物雅克·勒高夫,參與年鑑學派的相關工作。
  • 法式王權: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法國的加冕禮有著歐洲最為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時期的查理曼加冕禮。法國人Godefroy早在17世紀便出版了一本收錄了大部分重要加冕禮記錄的作品Le Ceremonial de Franais,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加冕儀式的記錄上法國人要早於其近鄰英國人。
  • 法式王權禮儀:讀《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有感
    從查理五世到查理十世的法國加冕史 法國的加冕禮有著歐洲最為悠久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加洛林時期的查理曼加冕禮。法國人Godefroy早在17世紀便出版了一本收錄了大部分重要加冕禮記錄的作品Le Ceremonial de Français,從這一角度來說,在加冕儀式的記錄上法國人要早於其近鄰英國人。
  • 侯傑、姜海龍 | 身體史研究芻議
    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的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宗教學、精神分析學以及女性主義等諸多學科領域的學者競相涉足這一嶄新的研究領域,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理論探索,至今有關「身體」的研究仍然方興未艾。在各學科競相以「身體」為研究對象的浪潮中,歷史學也被捲入進來。英國著名社會史學家彼得·伯克將新興的身體史歸納進「新文化史」或「社會文化史」,並稱:「它與性態史、性別史相聯繫。
  • 法國大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嗎——資產階級興起史
    科本早已說得明白,在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馬克思主義敘事是一種自證體系,是基於馬克思社會學理論上的一系列邏輯推斷:既然他們已經判定法國大革命是資本主義繁榮發展的現代世界的開端,那麼法國大革命就是資產階級確立自己的統治地位的時刻,既然如此, 法國大革命就必然是崛起的資產階級與抗拒的封建貴族之間的衝突③,這樣才能符合他們的歷史發展理論框架。
  • 「愚弄」上帝的把戲——挑戰神權教化,中世紀法國貴族的遊戲
    但是中世紀時期,遊戲在法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近代以前的法國,大多數遊戲都與節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某些節慶還擁有自身特殊的遊戲。中世紀的大城市每年歡慶狂歡節的時間長達三個月之久。除了節慶場合,在法國貴族中流傳的還有眾多日常玩的遊戲,例如狩獵、老式網球、羽毛球、九柱戲和各種賭博遊戲,甚至包括講故事、跳舞等廣義的遊戲。
  • 王晴佳:為什麼情感史研究是當代史學的一個新方向?
    假設以朱元璋為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會相信朱出生時的奇異現象,但他們會研究是否這些即使不能證實的奇異現象,對朱元璋後來的造反事業發生了某種影響,譬如當時有一些人相信了他「命裡為天子」而跟隨他起義等等的行為。換言之,情感史的研究者不會僅僅從理性的層面研究朱元璋的起義,比如他自小生活艱辛,看到反抗元朝的起義能讓他獲得生機等因素。而是會注重探討另外兩個方面。
  • 身體史、性別史、環境史,歷史研究為何越來越有個性?
    一方面,歷史思想家、理論家仍然繼續對其關注的課題深入研究,並從側重史學與語言的關係,轉移到其他重要的層面。另一方面,歷史理論家熱衷從事研究的課題,似乎不再激起大部分史家的興趣,因此理論與實踐之間,出現了某種脫節。荷蘭史家法蘭克·安可施密特也許可以作為一例來說明。
  • 《歷史研究》俞金堯:資本擴張與近代歐洲的黑夜史
    也就是說,傳統的歷史敘述經常會涉及歷史上夜晚的情況,但黑夜不是獨立的研究對象。因此,我們不曾見到專門的黑夜史,而我們關於歐洲黑夜的歷史知識也是不成系統的。藉助於新文化史的潮流,黑夜開始進入歷史學家的視野。關於歐洲歷史上的黑夜已經有一些論著問世,有的著作還比較系統地梳理了歐洲的夜史。
  • 「作品」、結構史、人的歷史:達爾豪斯的音樂史編纂學
    作品作為音樂史過去的殘餘,在史學家研究中是現實在場的,屬於當今的美學對象,史學家主觀的「我」以此才能理解歷史。通過作品的概念,達爾豪斯確立了作品為音樂史學研究目標、出發點,闡明了音樂史與普通史學的區別:同政治史的殘餘不同,作品的概念而非事件的概念構成了歷史研究的目標,而不光是其出發點。
  • 西方中世紀編年史的代表作——《歷史之花朵》
    作者:劉城(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西方中世紀的編年體史書起源於基督教會,早期的編年史家大多是生活在修道院的修士。如13—14世紀產生自聖奧爾本斯修道院的編年史被認為代表了中世紀教會修史的最高水平,堪稱中世紀文化發展高峰的代表作品。聖奧爾本斯編年史由多位修道士接力完成,最初的開創者是溫德歐弗的羅傑。
  • 薦書丨中世紀的女巫-「享書社」
    #享書社小說精選#中世紀的女巫【 內容簡介 】在中世紀的帷幔下,任何自然災禍和人為反抗都會被視為有魔鬼作祟,對強大力量的畏懼之情將邪惡的「始作俑者」——女巫推上了審判席。教會帶著一種陰沉的狂怒,寧枉勿縱地將她們綁縛在火刑柱上付之一炬,直到18世紀,歐洲各地仍舊在實行火刑,僅在西班牙就燒死了一千六百人……但真正作祟的其實是惡意,在重重迷霧的遮掩下,任何女性在任何時間與任何地點都有可能被任何目擊者指認為女巫,所以,令人畏懼的強大力量並不是邪惡的「始作俑者」,而是罪名的百口莫辯。
  • 從一張中世紀村莊地圖探索英國初中歷史?
    General Background經常有人形容中世紀為「黑暗中世紀」「災難性的時代」等等,這樣說是不無道理的,中世紀時期開始於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結束於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拜佔庭)的覆滅,長達1000年左右的時間
  • 法國在歐洲歷史的地位,影響力,歷史地位
    在法國文化與法國社會中,歷史所佔的地位非同凡響。它在法國政治話語和新聞評論中的地位是任何其他國家都沒有的。它在法國所享有的聲譽也是其他任何地方所沒有的。歷史是進行任何思考時必備的參照,是不可或缺的視角。曾有人說它是一種"法蘭西激情";或許,我們甚至可以從中看到一種民族怪癖。
  • 跨國史視閾下絲綢之路城市史的研究和書寫
    從這一角度來講,跨國史視閾是理解絲綢之路城市史的核心路徑,對絲綢之路城市史進行跨國史研究意義重大。跨國史研究有助於我們建構絲路城市史研究的新路徑和新方法。跨國史研究通過承認絲路他國力量對本國城市發展的影響,視絲路城市發展為跨國力量互動的產物,即把絲路城市置於更宏大的歷史語境之中,不僅克服了以往站在民族主義立場、對絲路城市發展中跨國性人類活動和外來因素影響重視不夠的弊端,而且在拓寬研究視野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研究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