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古代列國志】阿拉伯帝國(三):阿布 伯克爾

2020-12-17 騰訊網

阿拉伯帝國(三):阿布·伯克爾

7.正統哈裡發時期

四大哈裡發或正統哈裡發(阿拉伯語: )是指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自632年至661年相繼執掌阿拉伯伊斯蘭國家政教大權的四位繼承人(即哈裡發),分別是巴克爾、歐瑪爾、奧斯曼與阿里。由於四大哈裡發都是通過民主選舉或推舉而產生的,他們的繼位獲得了大多數穆斯林的認可,故稱這一時期為哈裡發國家的「神權共和時期」。

遜尼派穆斯林承認四位哈裡發都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合法繼承人,故有「正統」之稱,而什葉派穆斯林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是合法的哈裡發,視阿里之前的三位哈裡發為篡位者。

正統哈裡發在位期間,新生的阿拉伯伊斯蘭政權得到了鞏固,並開始了大規模的對外徵服(穆斯林稱之為聖戰),傳播了伊斯蘭教,為阿拉伯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第四位「正統哈裡發」阿里遇刺後,繼哈裡發之位的其子哈桑不久就在敘利亞總督穆阿威葉的威逼利誘下放棄哈裡發之位,穆阿威葉繼任哈裡發,哈裡發國家的「神權共和」時期結束,開始了世襲制的倭馬亞王朝。

(1)阿布·伯克爾

阿布·伯克爾·阿卜杜拉(573年10月27日-634年8月23日)阿拉伯語名為: ,簡稱伯克爾。伊斯蘭教歷史上的第一代哈裡發(632年—634年在位)。伯克爾、奧馬爾、奧斯曼和阿里等哈裡發為先知穆罕默德的四大弟子。伯克爾也是穆罕默德的嶽父,被伊斯蘭教遜尼派認定是穆罕默德的繼承者(什葉派則是認為穆罕默德的堂弟及女婿阿里被繼任者,也是第一個伊瑪目)。

伯克爾生於麥加,是當地的一名富商。當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傳教時,伯克爾成為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並以其財產支持穆罕默德。當穆罕默德遭到麥加貴族的威脅而不得不前往麥地那時,作為忠實追隨者的伯克爾也參加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遷徙(希吉拉)。

619年,穆罕默德在其第一個妻子赫底徹去世後,娶了伯克爾的女兒阿以莎;伯克爾因此成了穆罕默德的嶽父。這表明了先知對他的信任。穆罕默德去世後,伯克爾於632年6月8日被麥地那的宗教領袖們選為穆罕默德的繼任者——khalīfat Rasūl Allah(真主的使者的繼任者),即哈裡發。他承擔了穆罕默德除預言外所有的一切職權。

在伯克爾的領導下,叛教的部落重返信徒行列,阿拉伯人也開始了對外徵服之戰。伯克爾在與波斯薩珊王朝和拜佔庭帝國的戰爭中均取得了勝利。在他去世後,奧馬爾繼承了哈裡發的職責。

執政之前

公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遷徙麥地那時,艾布·伯克爾作為重要政治助手和軍事幕僚,始終追隨先知左右,在極端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協助先知領導、指揮穆斯林社群組織南徵北戰,開疆拓土,為先知開創的伊斯蘭文化復興事業屢建奇功,被先知譽為:「在我的朋友們中,我不知道還有誰比艾布·伯克爾更為得力。」

早期受到哈尼夫一神論思想影響,對多神崇拜的陳規陋習深為不滿。在穆罕默德傳播伊斯蘭教初期,與赫蒂徹、阿里、栽德等首先信教,是艾爾蓋姆秘密會的主要成員,成為穆罕默德的摯友和助手。為反對麥加貴族對穆斯林的人身迫害和經濟封鎖,將大部分財產捐給傳教事業,資助部分穆斯林遷往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他施捨濟貧,釋放和庇護奴隸。在他的感召和影響下,一些下層群眾歸信了伊斯蘭教。622年遷徙麥地那時,為避開麥加貴族的追殺,不畏強暴,隻身護衛穆罕默德安全到達麥地那,完成了伊斯蘭教史上具有戰略意義的遷徙。

在麥地那政權初建時期,為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全力輔佐穆罕默德,參與創建穆斯林公社、組建軍隊、制定製度、確定作戰方案等決策,並率軍參加了白德爾、吳侯德、壕溝戰役及攻克麥加等所有同麥加貴族的戰鬥。他還將其女阿伊莎(時年9歲)許配穆罕默德為妻,結成政治聯姻。

631年代表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到麥加朝覲。穆罕默德臨終前,委託他擔任總伊瑪目,領導穆斯林禮拜祈禱,宣講教義,並主持穆斯林公社領導集團會議、群眾集會,處理重大教務和行政事務,是當時伊斯蘭教中影響較大的人物。

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後,在各首領出席的「塞基法會議」上,被推選為第一任哈裡發(Khalifah RasulAllah,意為「安拉使者的繼任者」)。在就職宣誓時向穆斯林宣布:你們信任推舉我為執事,但我的能力不強難以勝任。今後,我做得對,你們就支持我;我做得不對,你們就提醒和糾正。我們要抓住安拉的繩索,忠誠地遵循真主使者的遺訓,為安拉之道而奮鬥,決不背叛。

執政之後

執政期間(632~634),集結軍隊,首先平息了各地部落首領脫離麥地那政權、抗繳天課、反對伊斯蘭教的武裝暴動(裡達暴動)。艾布·伯克爾警告反叛者,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即遭毀滅。他決定立即派兵出徵討伐,指派哈立德·本·瓦利德率師出徵,先後擊敗了半島中部的泰伊族、艾塞德族、蓋特芳族和葉麻麥地方的哈尼法族,在阿克拉巴之戰擊殺了哈尼法族首領穆賽利邁。在派出的其他穆斯林將領的指揮下,巴林、阿曼、哈達拉毛、葉門等地的平叛也先後告捷。從而鞏固了麥地那政權,加強了伊斯蘭教的統治,動搖的部落表示歸順。為開拓疆域,使伊斯蘭教廣播,制定了徵服波斯和拜佔庭帝國的戰略計劃。

633年,派哈立德為主將,穆桑納·哈裡斯為副將,先徵服了伊拉克南部各部落,爾後又佔領了希拉城。634年春,他派3支軍隊徵服敘利亞,在巴勒斯坦境內的艾季納代因與拜佔庭軍隊決戰,結果穆斯林獲勝。

執政期間,主持了《古蘭經》的首次匯集工作。任職的第二年,在葉麻麥平叛戰爭中數十名能背誦《古蘭經》的聖門弟子陣亡,他採納歐麥爾關於收集彙編《古蘭經》的建議,責成栽德·本·薩比特為首,伍百耶、阿里、奧斯曼等人協助,將當時流傳的《古蘭經》的零星散片收集整理完畢。艾布·伯克爾主持彙編的《古蘭經》,史稱「穆斯哈福」本。此本由他收藏,為爾後《古蘭經》的保存整理和統一定本奠定了基礎。生前還傳有部分聖訓。634年因病在麥地那逝世。葬於「先知清真寺」內穆罕默德墓北側。

相關焦點

  • 沙烏地阿拉伯,是古代阿拉伯帝國的直系繼承人嗎?
    古代阿拉伯帝國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穆聖)及其追隨者建立的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帝國,穆聖的出生地-麥加在阿拉伯半島,穆聖所創立伊斯蘭教政權所在地-麥地那也在阿拉伯半島,可以說阿拉伯半島是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的發源地。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摩洛哥馬林王朝
    摩洛哥馬林王朝 馬林王朝 (柏柏爾語:Imrinen,阿拉伯語:Marīniyūn),1244年–1465年柏柏爾人的後裔統治摩洛哥的王朝。 1244年馬林王朝取代的穆瓦希德王朝控制摩洛哥,在十四世紀中葉開始短暫地控制整個馬格里布。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伊德裡斯王朝
    他在非斯河左岸修建新都非斯城,後發展成為一座宏偉而繁華的阿拉伯城市,對傳播伊斯蘭學術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同時,希賈茲、安達盧西亞和突尼西亞等地阿拉伯人遷入王朝各地定居,非斯城成為來自安達盧西亞和凱魯萬阿拉伯學者、商人、貴族的聚居區,從而加速了摩洛哥的阿拉伯化。828年伊德裡斯二世去世後,其長子穆罕默德·伊本·伊德裡斯繼為伊瑪目。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法蒂瑪王朝( al-Fātimiyyūn909年~1171年),北非伊斯蘭王朝,又譯法提馬王朝,中國史籍稱之為綠衣大食,西方文獻又名南薩拉森帝國。以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瑪得名。
  • 淺談歐麥爾統治時期阿拉伯國家的奇特治理
    前言歐麥爾一世(634—644年在位)是阿拉伯四大哈裡發中的第二位,他是最早跟隨穆罕默德的信徒之一,在穆罕默德的嶽父伯克爾死後被推舉為哈裡發。如果說伯克爾的功績是整合部落,那歐麥爾的主要功績即開疆拓土。
  • 拳打羅馬,腳踢盛唐的阿拉伯帝國
    在世界歷史的長河中曾有這些國家,他們擁有廣袤的領土,有處於當時時代中先進的思想,人口和科技成就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我們通常稱之為帝國,我將這些帝國加以總結,總結出主要的七大帝國,分別是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中華帝國、蒙古帝國和大英帝國。
  • 世界史之中世紀4-2:伊斯蘭教帝國(2)阿拉伯帝國
    他將哈裡發改為世襲,實際上成為了帝國的君主,令當時的阿拉伯社會開始進入鼎盛時代,阿拉伯語成為帝國的官方語言。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的政權鞏固以後,阿拉伯人開始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阿拉伯對外徵服戰爭:664年阿拉伯佔領阿富汗,兵分兩路,北路軍直至在帕米爾高原遇到唐朝軍隊才停下,南路軍攻入印度河,徵服印度次大陸西北小國。
  • 「反客為主」:當阿拉伯帝國成功佔領波斯後,波斯人該何去何從?
    在唐代往後的史書裡,均將阿拉伯帝國稱之為「大食」,但在西方國家,人們卻稱之為薩拉森帝國。眾所周知,阿拉伯帝國是阿拉伯人在統治了波斯帝國之後建立的,波斯人其實是被統治者。那麼當阿拉伯帝國成為統治階級之後,對波斯人又採取了什麼措施?波斯人又有著什麼樣的地位?
  • 思想與政治的交融——流芳千古的穆罕默德和阿拉伯帝國
    --歌德提及穆罕默德,關聯詞必有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假如將阿拉伯帝國的精神世界比作一棵大樹,那麼穆罕默德就是根基,伊斯蘭教則是通往大樹周身的經脈。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乍勢難收。穆罕默德在麥加建立伊斯蘭教後,通過阿拉伯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建立了橫跨歐亞非的阿拉伯帝國。
  • 為什麼是蒙古鐵騎終結了橫跨亞歐非的阿拉伯帝國?
    其中中東兩河流域造就了無數燦爛的文化,古亞述文明和古巴比倫文明在此開始,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帝國,而隨著歷史的不斷演變,到中世紀時期,兩河流域孕育出了不可一世,燦爛輝煌的阿拉伯文明,而我們今天的主角正是它。
  • 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阿拉伯帝國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世界史必背基礎知識:阿拉伯帝國,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阿拉伯帝國   1、伊斯蘭教的產生:7世紀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622年在麥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雛形)。630年統一阿拉伯半島   2、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 唐朝人為啥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
    唐朝的時候,稱呼阿拉伯帝國為大食。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可笑,出現點誤會!在唐朝強大的時候,西方強大的則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形成,有著很特殊的歷史背景。從6世紀後半葉開始,由於埃及的混亂及拜佔廷和波斯之間的連年戰爭,使得原先的波斯灣-紅海-尼羅河的商路無法通行,商人們改走更為安全的,通過阿拉伯半島的陸路。因此,地處商路中段的商業城市麥加變得繁榮起來。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開始奉真主之命傳播伊斯蘭教。
  • 蒙古第三次西徵,阿拉伯帝國慘遭摧毀,究竟誰拯救了伊斯蘭世界?
    歷史上,蒙古的三次大規模西徵把亞歐大陸攪得天翻地覆,其中,成吉思汗發動的第一次西徵滅掉了花剌子模,不僅將蒙古帝國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中亞,還為子孫規劃了後來的四大汗國。成吉思汗死後,蒙古帝國在1235-1242年間又發起了第二次西徵。
  • 950年前後的世界,進入後大唐帝國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
    公元950年,在這個時間點,當年的世界兩極――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都已成為過去,大唐已亡,阿拉伯帝國則名存實亡,世界進入「後大唐」和「後阿拉伯帝國」時代。1,在我國中原地區是五代十國時期――後漢和後周之交,公元950年,郭威被部下黃袍加身,代漢建周。
  • 《一千零一夜》:中世紀阿拉伯世界的「百科全書」
    《一千零一夜》是具有世界影響的阿拉伯古典文學名著,也是古代阿拉伯人民奉獻給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其規模宏大,內容豐富,結構精妙,故事情節奇巧怪異,神秘莫測,美妙絕倫,融匯了中世紀幅員遼闊的阿拉伯帝國內各民族及周邊地區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該書成書後,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東西方各民族億萬讀者無不為之傾倒。    《一千零一夜》的成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 古代能和中華帝國分庭抗爭的六大超級帝國,有一個曾打敗大唐帝國
    TOP、4 阿拉伯帝國(632年—1258年)最初的四大哈裡發由穆斯林公社以協商、選舉方式產生,歷史上將這4位領袖統治時期稱之為神權共和時期,又稱四大哈裡發時期。一般阿拉伯史學家把神權共和時期的四位哈裡發叫做「拉什頓」。這一時期,帝國版圖迅速擴張,為阿拉伯帝國奠定了基礎。
  • 【阿拉伯古代列國志】格拉納達酋長國
  • 阿拉伯世界為何沒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阿拉伯世界是指以阿拉伯人為主要族群的國家,他們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風俗習慣,絕大部分阿拉伯人信奉伊斯蘭教。貧瘠的沙漠可以供養的人十分有限,而且當時的波斯帝國和拜佔庭帝國又對阿拉伯人入境進行限制,因此阿拉伯半島內部的人口相對過剩,使得半島內部的阿拉伯人徵戰不斷,血親復仇盛行。
  • 埃及和敘利亞組成的「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為什麼3年就解體了?
    ▲阿拉伯帝國擴張圖,這是歷史上唯一一個統一阿拉伯世界的國家阿拉伯人在7世紀曾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帝國,但幾個世紀後阿拉伯帝國逐漸被來自中亞的突厥人取代。自此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只有幾個國家短暫聯合過,如埃及和敘利亞在1958年成立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但是阿聯卻僅僅存在了3年就宣告解體。到底有哪些原因使得兩國要聯合,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兩國分道揚鑣?一、一體與分化古代的阿拉伯半島因為是東西方交流的中轉站,遭到了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的入侵。
  • 阿拉伯文飾青花—青花阿拉伯文碗
    青花阿拉伯文碗 紋飾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和文化現象,多為表達吉祥如意或蘊含著美好的祝福,和當時的社會風俗、審美情趣和社會發展水平密不可分。而這件青花碗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則是腹外壁上一周變形的阿拉伯文字,中間以盤腸花結間隔,其下飾雙弦紋一周,腹部有上下連續對稱的兩周變形葉紋,近足處繪串枝蓮一周。從整體裝飾上講,運用了多種紋樣襯託主題,變化豐富多彩,並且利用了曲直線的變化,將不同形式的曲直矛盾相結合,達到和諧統一;從細微處入手,其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碗的外壁上腹繪有的變形阿拉伯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