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感情傷錢,你就得琢磨,感情能不能變錢?怎麼不能啊?不是說,家和萬事興嗎?
01 母親節的起源
中國素有「孝悌忠信」的傳統文化,但自古以來,從沒有為母親設節的說法。老子《道德經》裡說:「六親不和,有孝慈」。毛主席寫《七律·和郭沫若同志》道:「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在古代中國人骨子裡,事母以孝本來是日日躬行的事情,並不需要專門設一個節日來大書特書。
現代母親節是從美國傳過來的,乃是一位美國女性的忌日。
此位美國女性,名叫安·裡夫斯·賈維斯(Ann Reeves Jarvis,生於1832年9月30日,卒於1905年5月9日,下文簡稱「安」),乃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
安26歲(1858年)的時候,在維吉尼亞州創立了一個叫「母親節工作社(Mothers' Day Work Clubs,當時並沒有母親節,母親節這個說法只是代表社團成員主要由已婚婦女組成)」的社團,並帶領社團積極投身美國公共衛生運動,很闖出一番名頭。後來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安帶領母親節工作社以中立的態度同時向南北雙方提供人道援助。內戰結束以後,又為雙方退伍軍人的戰後心理癒合提供了大量的幫助。這一系列的工作使安和她的母親節工作社在美國獲得了很高的名氣和聲望。
安一輩子生育有11個孩子,其中7個夭折,只活了4個。這個4個孩子中,有一個女兒叫安娜·瑪麗亞·賈維斯(Anna Maria Jarvis,生於1864年5月1日,卒於1948年11月24日,下文簡稱「安娜」)。安娜的職業,是一名保險公司廣告編輯,除正職之外,在她親哥的計程車公司裡面也佔著一點小股份。
安死後,安娜為紀念安生前的功績,每年為安舉行紀念活動。當時,安生前留下的恩澤仍在,所以雖然紀念活動都是私密舉辦的,但仍不乏自發響應者。後來到第三年上(1908年),安娜決定將紀念活動公開化,並重提「母親節」這個名詞,將其定義為每個家庭紀念母親的共同節日。這個提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於是安娜向美國政府提議,將這個節日定為官方正式節日。當時提議被駁回了,不過安娜沒有灰心,因為她聽到的民間呼聲一直很高。
安娜開始公開組織母親節活動後,曾參加過母親節工作社的成員及其後代,和所有受到母親節工作社工作影響的人及其後代,都積極的響應了號召,並將之迅速傳播開來。到1911年的時候,全美所有的州就都開始過母親節了。
在安娜的眼裡,母親節是她母親安留給她的重要遺產。母親節被大眾接受以後,她需要保護自己的財產。於是在1912年的時候,安娜將「母親節」進行了商業註冊,成為法律認可的節日創始人。並成立了一個專門運作母親節的協會,叫「國際母親節協會」。
母親節與康乃馨花的聯繫,也是安娜提出來的。康乃馨是安生前最喜歡的花,安娜認為康乃馨可以象徵母愛,因此在推廣母親節的演講中頻繁的推廣康乃馨花。
1914年,在頻繁的活動下,安娜終於如願以償,母親節被美國定為官方節日。時任美國總統的託馬斯·伍德羅·威爾遜(Thomas Woodrow Wilson,生於1856年12月28日,卒於1924年2月3日。維吉尼亞人,受到過母親節工作社的影響)親自發表宣言昭告全國,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各地政府應當於該日在當地主要公共建築物上懸掛國旗,紀念節日。
安娜如願以償了,但此時的她發現,母親節作為她的個人財產,已經完全脫離了她的掌控。美國人民沒多久就忘記了母親節本來的紀念意義,也很快就忘記了曾經創辦母親節工作社的安·裡夫斯·賈維斯。那人們記得什麼呢?糖果,賀卡和康乃馨花。
康乃馨花的價格逐年上漲,糖果商、賀卡商也賺得盆滿缽滿,而沒人在乎可憐的安娜和她死去的母親。安娜對此憤怒不已。她譴責糖果商,譴責花商,譴責賀卡商,她甚至於1943年開始呼籲人們廢除母親節。
不過,當花商和賀卡商決定為安娜支付養老費用後,安娜停止了她的一切反對活動。
對了,安娜一生未嫁,未生育。她沒有選擇成為一個母親。
02 談感情傷錢
事實上,在安娜之前,美國早就有人提出要設立母親節。
安娜的母親安,在1868年就公開舉辦過「母親友誼節(Mother's Friendship Day)」。但舉辦了一年就辦不下去了。
美國著名詩人、詞作者朱莉亞·沃德·豪,在1872年就公開舉辦過「和平母親節(Mother's Day for Peace)」,連辦了十年。但到最後也辦不下去了。
為什麼辦不下去?
因為辦節日活動不掙錢,光花錢。
誰有那麼多錢可以無限的去花呢?
那到安娜的時代,怎麼就能辦下去了?
因為安娜的時代(1908年以後),美國的輕工業和消費商業正在抬頭。糖果業、賀卡業、花卉貿易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到這個時代,安娜不需要為組織活動花錢了,商家會自發的組織活動——因為他們有錢掙。
有人能從這種節日中賺到錢了,這種人就會成為節日的忠實擁簇。到這個時候,支撐這個節日活下去的條件才具備了。
雖然創始人安娜痛斥母親節的商業化,但如果沒有商業化,母親節能普及嗎?
不掙錢的事情,也許一時有人做,但絕對不會長久。
母親節傳到中國以後,很多中國學者想,我們幹嘛要過美國的節啊?我們中國有孔孟先聖,有三千年傳統文化,我們搞個中國人自己的母親節不香嗎?
於是就有人將孟子的生日(農曆四月初二)定為中華母親節。為什麼呢?孟子他媽是孟母嘛,《孟母三遷》是中國流傳極廣的慈母故事。這個創意好不好呢?簡直是很棒。於是就有城市,比如石家莊,花了不少錢,來搞活動,來宣傳這個中華母親節。
結果呢?
首屆中華母親節是2007年舉辦的,今天2020年了,您知道這個節嗎?
為什麼發展不起來?不掙錢啊。
為什麼不掙錢?
美國的母親節是一個全球市場,中華母親節是一個小眾市場。
跟美國人同一天過母親節,美國生產的商品我們可以直接搬來用,我們生產的商品可以直接出口賣給美國。又有東風可借,風險也有人攤,多好。
那要是非重新折騰一個另類母親節呢?美國的東西我們用不上了,我們的東西美國也用不上了。借不上美國節日的營銷東風,而且自己的生產風險也沒人攤了。商家一算帳,這不是找罪受嗎?何苦呢?
在金錢面前,談什麼情懷?
03 節日的生命就是錢
今天最火的節日是什麼?
春節?五一?國慶?然後呢?
端午節?中秋節?然後呢?
然後是不是就到「雙11」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很多傳統節日已經沒人過了——
比如三月三,七月半,重陽節,寒衣節,這些節大家還過嗎?
為什麼?大家良心大大的壞了?不要老祖宗的文化了?
沒別的,就是不掙錢。
三月三怎麼掙錢?七月半怎麼掙錢?不掙錢誰花錢辦活動,不辦活動能像個節?
什麼習俗不習俗,文化不文化的。
你看習俗這兩個字,一半都是個俗字,太俗了。
什麼不俗?掙錢就不俗。掙錢兩個字裡面有俗字嗎?沒有嘛。
還是要說掙錢的事。
現在年輕人的節是什麼節?雙11、618。
雙11是節嗎?能讓馬雲掙到錢,它就是節。
618是節嗎?能讓劉強東掙到錢,它就是節。
掙到錢,就能年年往下辦。一年掙得比一年多,就能一年辦得比一年好。
它越辦越好,越辦影響力越強,它就成了新一代人的文化傳統,成了傳統文化。
別說這些新節,就說留下來的老節:春節五一國慶、端午中秋,哪個節離得開掙錢呢?每個節背後,都養著一幫子靠這個掙錢的人吶。
不掙錢,哪個節都辦不下去。
春晚要是真沒人看,年年賠錢,也得停。
04 向錢看
母親節好不好?好得很。
一到母親節,朋友圈全是孝子,好不好?好得很。
那麼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大家愛在母親節當孝子?為什麼平時不這麼幹?
因為什麼?因為母親節當孝子,現在像是一種「孝子比賽」。
在這一天曬出去,你就是參賽運動員,比別人強,你就是冠軍。
平時為什麼不這樣?因為平時不比賽。
為什麼就比賽的時候努力呀?
因為比賽有榮譽啊,榮譽可以間接換錢。
說來說去,鑽錢眼裡了?離不開錢了?
孝跟錢沾邊嗎?親情能用錢衡量嗎?
親情當然比錢重要,但我們不能說它跟錢沒關係。
川普今年74了,女兒女婿天天圍著他轉。
我們周圍呢?我們周圍有多少空巢老人,他們的女兒女婿怎麼不圍著他們轉?
我們能從中學到什麼?
學會了指責別人不孝?這是沒有用的。
指責人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事實上連槍斃都不能解決問題,中國沒死刑嗎?那大家不犯罪了嗎? 酒駕現在入刑了,酒駕就杜絕了?
那怎麼辦?
只有梳理清楚其中的原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為什麼在一起生活的家庭,有的特別幸福,有的特別不幸福。
不幸福的我們不說他,不能學他們。那麼特別幸福的,有什麼特點?
我總結八個字——利益一致,互相依靠。
凡是幸福的家庭一定是這樣的。
只要利益不一致,或者沒法互相依靠,就一定團結不起來。哪怕是靠血緣關係,也不能持久。
那一家人之間,利益在哪呢?
母親節當孝子,如果能贏得朋友圈比賽,這就是利益。這種能從當孝子上獲得利益的人,他就能堅持當孝子。二十四孝為什麼好多漢代的人?漢代有個選孝廉的制度,孝順父母出名,就可以做官。
其他各種利益也多了,比如爹媽開家族企業,子女跟著打工接班的。比如子女養家,爹媽跟著照顧孩子做飯的。
但凡一家人能從團結上面獲利,這家人一定是團結的。但如果這家人團結在一起不能獲利,反而大家都過不舒服的,這家人一定是過不到一塊兒的。
我們今天講孝講愛,如果不動腦子,光是想著愛愛愛,這個世界就能變好嗎。
富人比窮人幸福,我覺得一定不是富人愛多,而是他們腦子靈。
一個家庭裡,每個人都要琢磨,我能為這個家做什麼?或者哪怕你能利用這個家做什麼,能帶著大家一起變好。
你看網紅李子柒,她年紀輕輕,她就能想一轍,把「照顧奶奶」這件事變成噱頭。奶奶都那麼老了,結果反而成了她的資源。然後她家庭也幸福了,錢也掙了。如果這條路子能走通,天底下還有人不孝嗎?
你再看褚時健,他七老八十,他還能帶著一大家子上山種橙子,把一家人都給盤活了。如果這條路能走通,天底下也不會有人不孝。
據統計數據,中國現在有一億左右的獨居空巢老人。我們不想解決的辦法,來來回回就一句——只要人間充滿愛就好。能解決問題嗎?中華上下五千年,您隨便翻歷史書,到底哪一年人間充滿愛呀?
辦法一定要想。
子女要想。父母也要想。
能一起想,就是共同利益,就是團結一心。
一家人只要肯往一塊想,哪怕你什麼也想不出來,家也不可能不和睦。
心在一塊,怎麼可能不和睦呢?您見過同心同德的人感情不好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