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陳 婷 王智傑
奮鬥者語錄——
警衛勤務連指導員馮雷:
當指導員這些年 , 每天與戰士們在一起,大家幹活從來都不怕苦、不偷懶,也不會因條件艱苦生怨言,反而是相互鼓勵和幫助,一起樂觀地去面對。
出鏡單位 :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所屬某倉庫
坐標 :秦嶺深處
關鍵詞 :偏僻
地處秦嶺深處的一個偏僻山溝裡,僅有一條被稱作「秦嶺十八彎」的盤山公路通往外界,素有「秦蜀咽喉、漢北鎖鑰」之稱。鄭州聯勤保障中心所屬某倉庫官兵就常年駐守在這裡,駐地最高海拔將近 2000 米,這群守山的年輕官兵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用青春和奉獻,勾勒出大山的巍峨、時光的流淌、士兵的豪邁。
不一樣的雪景
班長陳恆帶著 3 名戰士駐守的警衛勤務連 3 號哨所,離庫區有 5 公裡遠,擔負著倉庫北面山區的巡邏與警戒等任務。山路崎嶇、交通不便,每周僅有兩趟運送蔬菜的補給車來哨所,如果遇上大雪或暴雨等惡劣天氣,就不一定會有給養補充了。由於位置過於偏僻,加上崇山峻岭導致信號減弱,哨所常年沒有手機信號,是現代版《士兵突擊》中的「草原五班」。
臨近春節,山裡的雪又毫無徵兆地說下就下,而且持續了一周多,最厚的積雪足足有 10 釐米,運送給養的車輛肯定是上不來了,哨所的米麵糧油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耗著。 此時,唯一的辦法只能靠官兵肩背手扛了。無奈之下,哨兵通過軍線電話向連隊請求「支援」。 剛從院校畢業的排長王譽鋼受領運送蔬菜的任務後,便帶著戰士巢健和蒯穩給哨所送給養。
王排長把炊事班送來的蔬菜和米麵油等物資,分別裝入背囊,再穿上棉大衣、戴好防寒口罩和帽子。 3 個人的肩上都背著 50 餘斤的給養開始往哨所出發。一路上,王排長發現白茫茫的雪地裡,偶有小動物留下的點點足跡,給荒涼的雪
景上留下了些許美好。
雪越下越大。 王排長踏著沒過膝蓋的雪,頂著風雪走在最前面,一步一個腳印往前挪,用腳給後面戰友蹚出一條路來。 走了不到 1 公裡,王排長便全身溼透了,渾身向外冒著熱氣。3 個人走累了就坐在雪地上休息一會兒,然後輪流在前面蹚路。 每走 1 公裡左右,就停下歇上一會兒再走,雪打在他們臉上火辣辣的,刺骨的寒風吹透身體。
倉庫通往哨所途經的一段山坡特別陡峭,遇到雨雪天氣道路溼滑,有時候前進一步都可能後滑三步。 王排長他們只能互相攙扶著前進。 時間久了,大家的肩膀都被背囊帶勒得生疼,平常不到3 小時就能走完的路程,這一次卻整整走了 5 個多小時。
就在距離哨所還有 500 米的地方,王排長遠遠地看見哨所的班長陳恆帶著3 名戰友等在那裡,臉被凍得通紅,真不知道他們等了多久……瞬間,王排長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巡邏路上的十八彎
倉庫周邊山高林密,四周層巒疊嶂。白天,巡邏路上流水潺潺、鳥鳴陣陣,時而霧氣縈繞,勝似仙境。到了晚上,皎月當空,星星近在咫尺,仿佛抬手可摘,非常靜謐安靜。
來自山東的上等兵侯勝軍告訴筆者「泰山的海 也就 1500 米左右,剛到倉庫時,我特別希望能夠分到海 近 2000米的哨所站崗,感覺著在那裡站崗巡邏真是美極了……」
可是,等小侯如願以償分到哨所時,他才發現這條巡邏路比想像的要難走,也沒有泰山頂那美如畫的景色。山上的坡度很陡,而且都是山路彎轉盤旋,一路下來足足得轉 20 多個彎。側溝、圍禁四周更是舉步維艱,坑坑窪窪的泥濘小路,縱橫交錯的枯樹枝,不時劃得他生疼。更令小侯和戰友難忘的是,那條曲折的巡邏路,如果遇到雨雪等惡劣天氣,往返一趟得 6 個多小時,連午飯都趕不回來,一年下來,作戰靴磨壞了好幾雙。
小侯告訴筆者,最怕巡邏的時候遇上雨雪天氣,因為山裡氣溫低,地面特別容易結冰,尤其在爬坡的時候,腳底總是不自主的向後滑上幾步,根本剎不住腳,稍不留神就摔個四腳朝天。大家常開玩笑說 :「結冰的時候,巡邏就像溜冰,還得帶根木棍當拐杖,不然根本停不下來!」
庫房版的「俄羅斯方塊」
上士楊未新兵下連就分到了保管班,並從新兵成了優秀保管員。剛開始,面對 100 餘種各式各樣的軍需物資,他也是一臉「 蒙圈」。 經過一次次的探索、一遍遍的背記、一點點的積累,他對自己管理的幾個庫房,近百噸物資的屬性、數量、位置等做到了一口清。
每次遇有收發任務,都是楊未和戰友們最忙的時候。有一次,上級調撥過來 7 節火車皮的軍需物資,並要求必須當天入庫。
楊未一看物資清單就傻眼了,迷彩服、被褥這類物資每箱平均 30 來斤重,蚊帳、背包繩類物資,每包都在 50 斤以上,不巧的是老兵剛剛退伍,新兵還沒補充到位。面對 7 節火車皮的蚊帳、背包等軍需物資,楊未和倉庫的黨員骨幹帶頭衝在前。終於趕在天黑前,把 7 車皮數十噸的物資搬進了相應庫房。
當大部分戰士完成任務時,楊未和部分戰友還要負責把物資進行碼垛,要將好幾類不同種物資、上萬箱(包)物資有序地堆放在一起, 這是門技術活,大家都稱此為庫房版的「俄羅斯方塊」遊戲,沒有經歷過的人是難以想像其中難度的, 但楊未早已練就了一身絕活。
他按照清單上的物資品類,能夠很快設計好垛基、層數及堆碼方式,並帶頭進行碼放。為了使垛位更加牢固,也便於清點與核查,楊未每次都得爬上 5 米多高的垛位,認真構築和堆碼。
經過近 10 個小時高強度作業,數十噸物資接收完畢,雖然累得連腰都直不起來,但楊未卻開心地笑了。
夜深了,楊未在日記中寫下 :「保管員每天都跟物資打交道,被裝庫房就是我們的戰場,看到物資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親切。 與物資打了 8 年交道,雖然每天很枯燥,但我堅信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最不簡單!」
奮鬥者語錄——
警衛勤務連指導員馮雷
當指導員這些年 , 每天與戰士們在一起,大家幹活從來都不怕苦、不偷懶,也不會因條件艱苦生怨言,反而是相互鼓勵和幫助,一起樂觀地去面對。
(解放軍生活·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