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庫是指按照數據結構來組織、存儲和管理數據的倉庫。是一個長期存儲在計算機內的、有組織的、可共享的、統一管理的大量數據的集合。
資料庫是存放數據的倉庫。它的存儲空間很大,可以存放百萬條、千萬條、上億條數據。但是資料庫並不是隨意地將數據進行存放,是有一定的規則的,否則查詢的效率會很低。當今世界是一個充滿著數據的網際網路世界,充斥著大量的數據。
即這個網際網路世界就是數據世界。數據的來源有很多,比如出行記錄、消費記錄、瀏覽的網頁、發送的消息等等。除了文本類型的數據,圖像、音樂、聲音都是數據。
隨著人類社會已經進入數字時代,人工智慧(AI)正成為以數據為中心的經濟的心臟。開發AI的前提條件是向計算機提供足夠的數據並對其進行「訓練」。可用的數據原材料越多,人工智慧就越智能。而目前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原材料。
正如德國《世界報》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如果說數據是新石油,那麼中國就是AI時代的沙烏地阿拉伯。歐洲公司通常缺少必要的原始數據以長期保持競爭力。一個方案如果在德國實施,只有8300萬人的數據,而中國有14億人的數據。
這也是中國在AI技術開發領域,相對於美國具有驚人競爭優勢的原因。一方面,14億人口是蘊藏著巨大消費者數據的寶庫。另一方面,在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限制上,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政府沒有進行過多幹預,這一做法符合國家利益,極大地促進了數字經濟的發展。
目前,由於充分發揮並很好地利用了數據優勢,導致中國新技術的發展速度比世界其他國家更快。如中國是當今世界上使用行動支付最普遍的國家,這對於數位化應用產生了巨大影響。
另一個例子,是汽車保險的自動化賠付。過去,車主通常會把發生小事故的汽車送到修理廠,由修理廠評估車損並進行成本估算。保險公司進行調查並確認後,車主先向修理廠支付修車款,保險公司再匯款到車主帳戶上。
如今,車主只需簡單地用智慧型手機拍攝車輛損壞的照片,然後通過App將照片發送給保險公司,就可以完成賠付。這是因為,中國建立了儲存著各種類型車輛以及各類事故情況的資料庫,保險公司利用該資料庫就可以完成車損評估。
AI的權威人士,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接受採訪時指出:「我相信AI對世界的改變超過人類歷史上的任何東西。比電力對人類的改變還要大。」李開復相信對於AI資本家來說,最好的地方是在中國。他的風投機構(創新工場)製造的是億萬富翁。
李開復投資了140家AI初創企業,其中還有幾家100億美元級的公司。2017年,中國吸引了全球一半的AI資本,曠視科技(Face++)就是李開復的投資之一。
人工智慧靠3個創新才能成為可能:1、超快的計算機;2、全世界的數據都在線;3、一種叫做「深度學習」的編程革命。實際上,深度學習並沒有什麼智能,它做的只是數據的暴力破解,讓你可以從上千萬的例子中選擇。
曠視科技按照人的思考方式對AI進行編程,使用計算機跟蹤所有的面部特徵點,曠視替未來教育集團開發了這套系統,為500萬中國學生提供輔導。
機器會留意誰注意力集中或者不集中,然後告訴老師誰學習有困難,誰很有天分。它知道孩子們什麼時候對數學感到興奮,或者對詩歌感興趣?它還可以建立學生檔案,知道學生在什麼地方受阻,這樣老師就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輔導。因此這些AI系統有可能會選出來自鄉村的天才。
李開復,這位離開矽谷回到中國創業的世界AI頂尖人才稱,在計算機、網際網路、移動以及AI方面,矽谷曾經是全球唯一的技術創新中心。但最近5年,我們看到中國的AI幾乎變得跟矽谷一樣好,而且我認為矽谷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中國的優勢在於所收集的數據量。數據越多,AI越好。就像你知道得越多越聰明一樣。中國幾乎一切都在網上做的人口比美國多4倍。一名在中國留學的外國大學生,就曾經在網上向人們展示了,超過10億的中國人是如何利用手機購買一切、尋找一切以及跟所有人聯繫的。
在此背景下,中國已經把未來10年佔據AI主導地位當作了優先事項。
李開復指出,AI會逐漸取代重複性的工作。這不僅包括藍領的工作,也包括大量白領工作。基本上像司機貨運司機這些靠開車謀生的人在15到20年的時間窗口內,工作會被顛覆,而許多看起來似乎有點複雜的工作,比如廚師、服務員等工作會被自動化,我們會有自動化商店、自動化飯店,在15年內,全球會有40%的工作被技術替代。
對此,使許多人對未來感到恐慌和茫然。對於這一點,李開復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類智慧總能夠克服這些技術革命所帶來的挑戰。蒸汽機、縫紉機、電力的發明都取代了很多工作,但我們都克服了。AI的挑戰在於這40%,不管是15年還是25年內,這都要比之前的工業革命來得更快。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1月26日報導,在第7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期間,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副院長李欲曉在新聞發布會上宣稱,中國去年在人工智慧專利申請方面的數量超過11萬,領先於美國。
相關公開數據顯示,去年人工智慧在中國最大的終端應用是安防,其次是金融,然後是營銷,最後是交通。
除了人工智慧,中國在自然科學旅遊的年均論文數量方面也首次超越美國,在全球佔據主導地位。從日本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研究所」早前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年均論文總數為150萬篇左右。中國以305927篇居首,美國以281487篇排名第二,德國、日本位居第三、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