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許劭評為「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以後,在二十歲的時候被推舉為孝廉,任郎官,後來被任命為洛陽縣北部尉。曹操剛到尉公署的時候,修繕了四門,又製作了五色棒,有違法犯禁者,不管你是豪強還是百姓一律棒殺。有一次,漢靈帝非常寵信的小黃門蹇碩的叔父夜間行走,曹操立馬下令把他殺了。
於是京師的秩序立馬有了好轉。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歷史學家都把曹操歸於法家一類。不過從曹操棒殺蹇碩叔父這件事看,曹操不單單只是有法家思想,也許曹操從本身厭惡的儒家學說中,曹操也學到了孟子的以天下為己任,孟子的浩然正氣。以天下為己任讓曹操不同於一般的法家人物,一般的法家人物,也就是所謂的謀士大都明哲保身。他們或者懼怕權貴,或者怯於任事,或者畏首畏尾。曹操也許接觸過太多這樣的人,他內心厭惡這些人的做派,他決定反其道而行之。於是我們在看青年時代的曹操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有血有肉又奮發有為的人。孟子的另外一種思想「浩然正氣」則讓曹操做起事情來理直氣壯。曹操的一生可以說是奮鬥的一身,青年時代跟權貴鬥,中年時代跟軍閥鬥,晚年跟士族鬥。在與這些敵人作鬥爭的時候,我們可曾看到曹操有過一絲的畏怯嗎?沒有!
如果說有三個思想家對曹操影響巨大的話,那這三個思想家就是:韓非,孟子,孫武。
那些看到曹操獨斷專行的人非常忌恨曹操,於是一起稱讚並舉薦曹操當了頓丘令,曹操的堂妹夫宋奇被斬首,曹操因而受到牽連被罷官,後來又因曹操能明古學(精通古文化),重新徵召為議郎。
曹操當了議郎以後,幾次上奏給漢靈帝,漢靈帝均未採納,曹操預料到天下大亂已不可挽救,於是不再上奏。
曹操的預料果然沒錯,光和末年,黃巾軍起義,這在百姓看來是官逼民反,但是在曹操他們看來則是叛亂,於是一場戰事不可避免的爆發了。戰爭的結果是黃巾軍不到一年即被鎮壓。
黃巾軍被鎮壓以後,曹操因為有軍功升遷為濟南國的國相。
濟南國下面有十幾個縣,這些縣的縣官大多巴結皇親國戚,又貪汙又收受賄賂,聲名狼藉(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汙狼藉)。
朝廷派曹操到這裡來是有深意的,因為曹操以前的濟南國相都不敢管事,所以朝廷的正派勢力才派了曹操這個閻王爺過來。
那些官吏一聽到曹操要來,嚇得不輕,違法作亂的人甚至逃到了別的郡縣。
曹操上奏罷免了其中八個官吏,再一次沉重地打擊了當時國內的腐朽勢力。
當時濟南國內有六百多座祀祠,曹操下令全部拆毀,禁止官吏百姓再胡亂祭祀。
大約是曹操太過鋒芒畢露吧,不久,曹操又被召回任東郡太守。
曹操不願違背自己的本心去取悅權貴,又擔心自己經常頂撞上級會遭滅頂之災,於是「常託疾病,輒告歸鄉裡;築室城外,春夏習讀書傳,秋冬弋獵,以自娛樂」。
此時的漢王朝已經是千瘡百孔,陰謀家層出不窮。
冀州刺史王芬,南陽人許攸,沛國人周旌密謀廢黜漢靈帝,另立合肥侯,並且希望拉曹操入夥。曹操沒有盲從也沒有去告發,而是以朋友的角度勸他們放棄,曹操的原話是這樣的「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尹、霍光是也。伊尹懷至忠之誠,據宰臣之勢,處官司之上,故進退廢置,計從事立。及至霍光受託國之任,藉宗臣之位,內因太后秉政之重,外有群卿同欲之勢,昌邑即位日淺,未有貴寵,朝乏讜臣,議出密近,故計行如轉圜,事成如摧朽。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諸君自度,結眾連黨,何若七國?合肥之貴,孰若吳、楚?而造作非常,欲望必克,不亦危乎!」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廢黜舊皇帝,擁立新皇帝,是天下最不祥的事情。古人中有權衡成敗,計量輕重的人,那就是伊尹,霍光。伊尹最忠心,又是宰相,位居百官之上,因而廢黜之事辦得很成功。霍光有著輔佐幼主的重任,又是皇親國戚,內有太后扶持,外有百官支持,昌邑王劉賀當皇帝不久,還沒有親信,朝廷缺少直言之士,謀事都出自親近之人,因此計謀的施行如同轉環一樣順利,事情的成功如同摧枯拉朽般容易。現在諸位只看到前人的容易,沒看到現在的困難,請問諸位的勢力之大比得上當年的七國嗎?諸位的地位比得上吳王劉濞,楚王劉戊嗎?比不上,還想成事,難道不危險嗎?」
曹操這個時候能說這個話,證明此時正是亂世前夜了。
而曹操的入仕做官改革政治,可以說是杯水車薪,勞而無功。
不久,東漢王朝爆發了一場更大的混亂,以何進,袁紹,董卓三人為主角的大戲就要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