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有這3個特徵:
1-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2-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3-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難怪有人感嘆: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考試,不僅僅是卷面上的知識競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場所在家庭。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來的,所有父母都要知道這一點。
01
父母陪伴的五個「坑」
正在毀掉孩子的潛力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的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第一個坑:太過敷衍,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陪伴,不只是陪著這麼簡單。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著」。
第二個坑: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有些父母恨鐵不成鋼,動不動就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第三個坑:回應太少,和孩子距離很遠
有些父母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麼,一句「好的」「知道了」就應付過去了。對於3-12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四個坑:說教太多,會使孩子產生厭惡
說教並非教育,只是一種發洩,一場不負責任的指責。父母總是說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當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情緒保護自己。
第五個坑: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孩子並非機器,不是我們付出了愛與關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饋。
教育孩子,不應該抱有太強的功利心。陪伴孩子,也不能只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
陪伴是個很複雜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害怕什麼。
只有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02
優秀孩子都是「陪」出來的
孩子最需要這五種高質量的陪伴
真正優質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
第一種:用心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種: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擊孩子,不要一味指責,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信任。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們都要放低姿態,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第三種: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態度,講明道理,切忌發火、給孩子貼標籤。有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來教育孩子。
第四種:平常心的陪伴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成績並不意味著一切,孩子還有很多可能性。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最合適的成長道路。
第五種:共同成長的陪伴
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給孩子做榜樣的過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家長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03
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
一對好父母,勝過200個好老師!
曾經,一個男孩和爸爸互動的小紙條感動了許多人。故事是這樣的:這位爸爸是一名高中班主任,工作非常忙,每天早出晚歸,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於是,兒子把想跟爸爸說的話都寫在紙條上,然後貼在門口或茶几上,紙條上既有他的心裡話,也有他想問的數學題。爸爸看到後,就會在紙條上寫下回復,父子兩人雖不能「朝夕相處」,卻可以「紙條傳情」。小小的紙條,承載了父子的肺腑之言,也記錄了孩子的成長曆程。
陪伴的方式有很多,忙碌並不能成為父母缺席的理由。記得一位作家說過:「父母」這個角色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教育無法重來,每位父母,都必須對孩子親力親為。陪伴並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哪怕每天只有10分鐘,只要父母做到全心全意,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關注,就是成功的陪伴。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事情數不勝數:
可以和孩子一起讀一個故事;
可以和孩子分享今天有趣的事情;
可以和孩子一起攻克作業上的難題;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他喜歡的玩具;
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遊戲……
趁著孩子還未長大,趁著自己還未變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努力成就孩子。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業,也是任何成功都無法超越的榮光。
04
不同年級的孩子
需要父母怎樣的陪伴
一位名校校長曾語重心長地說,現在學校裡各方面優秀的孩子,大部分來自家長的培養,一個出類拔萃的孩子其實與學校教育沒有特別大的關係,多半是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做的好;而一個所謂的「差生「也多半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而所有的教育中,陪伴可以說是最好的教育。家長該如何陪伴孩子,這其中大有學問!
小學一、二年級
1.陪孩子練字
如果不從一開始就讓孩子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等到了高年級的時候再去糾正他,會讓孩子做作業的效率直線下降,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2.督促孩子快速完成家庭作業
成績明顯低於班級平均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做作業速度慢。
所以一開始不要求正確率,只要求速度,嚴禁邊做作業邊玩,儘量做作業中途不吃東西、不上廁所。先做不擅長的科目。
這個階段切忌把追求成績錯誤地表現為要孩子當第一名,更不該只重視分數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錯誤地放大成績的意義與重要性。
鼓勵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現""跟自己競賽",讓孩子了解成績是一種自我檢驗而不是分數、名次的追求。
小學一二年級還要培養孩子每天朗讀、寫簡單日記的習慣。總之,一定要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
小學三、四年級
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習慣直接決定高考的學習成績,小學三年級和高二成績相關係數為0.82,重要程度不用多說了。
這個階段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這時的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見,所以又是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孩子在一二年級養成的良好習慣一定要加強不能放鬆。
三年級後不用跟一二年級一樣再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了,他們開始主動積極地接受新知識,但家長要教會孩子做計劃表、整理錯題、做筆記。
1.語文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閱讀計劃表,記錄每個月的閱讀字數。中年級也是孩子寫好作文的關鍵時期,平時孩子寫日記要引導他多寫生活中發生的事兒,多描寫細節。
2.數學
從三或四年級開始,如果孩子學習輕鬆,喜歡挑戰,那麼可以學點奧數,但是千萬不能強迫。
學奧數要抱有平常心,但不是指隨隨便便應付,學奧數最難得的是堅持,首先家長要堅持,做好情緒的疏導,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既然選擇了就堅持,既然堅持了就努力做好。
3.英語
三四年級英語是從聽說到讀寫的過度期,平時多看看英文繪本,要求孩子拼寫單詞等。
三四年級開始教孩子畫重點、整理錯題本、簡單記筆記。
記筆記和找重點是相輔相成的,但是要讓孩子儘量做到邊聽邊寫,記多少算多少,千萬不要為了記筆記而錯過老師的講課內容。
小學五、六年級
到了小學高年級階段以後,不用再過問課業細節了,只要在他偶爾犯懶的時候提醒他,遇到挫折的時候鼓勵他,在他實在找不到解決辦法時跟他一起尋找方法。
1.語文
語言素養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小學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進入初中語文再差也不會差哪去。
小學學過的或者要求必備的古詩詞,最好分類整理一下,並定期朗讀背誦,做到滾瓜爛熟。
成語和文言文詞句積累一定要知其意識其字,並且要體會文言文的語感。
2.數學
小學高年級階段的家長儘量讓孩子去學奧數,不管孩子學不學得好,肯定不會讓孩子越學越笨!
那些學過奧數的孩子進入初中以後,他們的思維明顯比沒學過奧數的活躍,新知識接受能力也比他們強,這些孩子便越學越帶勁,考試分數就慢慢拉開了距離。
總之小學奧數的知識多學一點最好。小學裡的所有幾何知識(圖形知識)一定要學好,初中才不會苦惱,小學的幾何與初中幾何聯繫得很緊密。
3.英語
現在初中英語雖然從字母學起,但進度很快,還沒消化又講新課,作業全是課外試卷,周末作業更多。
建議孩子在小學將英語學得紮實點,學得多一點,進入初中英語學習也會輕鬆許多。小學英語聽、說、讀、寫、背一樣都不能少,不然就會變成孩子不擅長的科目。
初中階段
從小學到中學,對孩子來說是一個相對比較大的跨度,無論在學習習慣還是學習方法上,都需要有一個新的認識,在這個轉變中,家長的角色也至關重要。無論您有多忙,以下這5件事不得不做。
1.增強意識——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聊聊初中生活
面對陌生的同學環境,想要適應,真得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時間的長短則和孩子自身的適應能力有很大關係。
這個時候,父母要提防兩種極端心態的產生:
一是經過漫長的暑假,心早就"飛"了,還會覺得初中學習會和小學學習一樣簡單,因此漫不經心;
二是對初中學習過於擔心,生怕自己會落下。
前者需要父母的"醍醐灌頂",強調初中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一定的難度,後者則需要家長更多的鼓勵和信心的給予。
2.確立目標——對比近幾年中考形式,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考的考試範圍、考試政策,不同學校的錄取分數線,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作為孩子的"大後方",家長需要在這些方面花些時間和精力,平時可以多關注一些官方或教育類的網站。
參考往年的中考分數線,可以幫助孩子基本確定一個努力的方向,把每一步走得踏實。
3.充分了解學校制度、基本規範等事情
很多父母就是為了讓孩子將來能進入該校的高中部,才進入該校的初中部,因此要及早了解相關學校直升高中的選拔標準。
如,到底要符合怎樣的條件?是按總成績排名嗎?對具體學科的成績有要求嗎?具體名額的分配又是怎樣的......這都是需要家長提前考慮。
及早地了解學校的相關制度,為孩子的初中學習儘可能地創造條件。免得到時候手忙腳亂,影響孩子的高中升學。從現在起,做到心中有數,隨機應變。
4.及早溝通——向任課老師傳達孩子的基本情況
需要強調的是,和老師溝通並不是為了方便以後「打小報告」或者「探聽孩子底細」,家長要擺正態度,不要給孩子留下隨時受監視的感受。
尤其對寄宿生來說,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裡度過,家長要做到對孩子了如指掌必須通過與老師這座橋梁。
這裡的老師,除了班主任老師,還有各任課老師。畢竟中考是一個綜合選拔性考試,與老師溝通,主要是為了避免孩子過度偏科,了解孩子的心態變化,並且積極配合老師。
5.找到方法——學會應對即將步入青春期的孩子
孩子到了初中階段,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不聽話」通常是家常便飯。
這個時候,父母再也不能向以前那樣呵斥或者動手了,需要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
能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這個是關鍵期,父母不僅要做孩子的鏡子,更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多向優秀的父母取經,改變之前那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
初中對孩子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對父母來說,更是萬裡長徵的重要一步。要想下好這盤棋,必須把每一步都走好。
孩子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作為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成長。根據每個階段的教育重點,幫孩子成人、成材!
來源:《新孩子》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