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月
垃圾分類成為北京的高頻熱詞
源頭減量
分類投放處理
西城各街道、單位、個人都在共同努力
……
近期
椿樹街道就積極發動
黨員、居民、垃圾分類指導員、商戶
以及保安五類人員
參與到垃圾分類工作中來
全民行動,幫垃圾找到「回家」的路
黨員變身帶動者 鄰裡積極響應
在推動垃圾分類工作中,椿樹各社區黨委積極行動,發動區域化黨建單位黨員、在職黨員、社區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參與其中,通過他們的帶頭作用,鼓勵更多人參與垃圾分類。
此外,街道各社區黨委在與區域化黨建協調單位共同抗疫開展工作時,讓各單位先一步做好垃圾分類工作,同時鼓勵社區退休黨員、在職黨員以及志願者在居住的胡同院落做好垃圾分類表率。
指導員變身宣傳員 提升分類正確率
垃圾指導員:「您這酸奶盒子、捲紙筒、餐巾紙都不屬於廚餘垃圾,廢棄食品、蔬菜、瓜果皮核等這些才是廚餘垃圾。」
這是社區居民提著兩兜分好的垃圾來到了樓下的垃圾桶前,因為不確定自己分得是否準確,於是投放前專門諮詢垃圾分類指導員。
垃圾分類指導員一邊分揀一邊為居民解說,並將隨身帶著的垃圾分類宣傳材料分發給居民。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後,居民自覺性有了明顯提高,但還有很多人因為知識不牢固會出現分類錯誤,垃圾分類指導員,幫助大家學習分類知識,讓分類正確率大大提升。
居民變身志願者 行人獲益匪淺
袁秀敏:「大姐,垃圾分類工作您了解嗎?廚餘垃圾您都怎麼投放?」
袁秀敏是宣東社區居民,已退休在家,看到社區招募志願者,她第一時間報名參加,接受了街道統一培訓後,便每天在西草廠街向過往行人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椿樹街道共招募了10名志願者,分布在7個社區進行垃圾分類知識宣傳。
此外,各小區物業也積極行動,通過多種形式鼓勵居民參與垃圾分類,四合上院小區向小區居民發放「兩桶一袋」,鼓勵大家積極養成垃圾分類良好習慣。
為積極落實北京市「兩桶一袋」工作要求,椿樹街道後續會為四合上院小區1200戶居民陸續發放環保垃圾袋和垃圾桶,結合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使垃圾分類更好地深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構建真正的綠色小區。
攤主變身監督員 商戶自覺分類
在西草廠街南口有一個便民修理點,主要為周邊居民提供修車、修鞋、配鑰匙等便民服務,胡金漢就是這個攤位的老闆,最近,他又多了一個身份——椿樹街道垃圾分類監督員。
西草廠是椿樹地區的生活服務區,有百姓生活服務中心和眾多的便民小商戶,因此這裡每天產生的廚餘垃圾量很大,監督商戶正確投放垃圾就是胡金漢工作的一部分。
胡金漢:「我在這起個監督作用,如今,商戶的自覺性提高了很多,垃圾清運的也很及時,通過分類投放,垃圾的量也少了,清運的師傅也省力了。」
在這裡工作、生活了25年,胡金漢對椿樹街道有著很深的感情,他說能儘自己的力量為椿樹地區的建設盡一份力,也感到很榮幸。
保安變身巡視員 大件無處可藏
近日,在椿樹還有身穿黑色制服的保安騎著帶鬥的三輪車在地區穿行,這些保安就是地區天諾物業工作人員,如今他們換了身份,成了地區垃圾分類巡視員,專門清運分散在地區各處的大件廢棄物。
這樣的巡視員地區共有6名,配有4輛車,每天早七點至晚七點在地區進行不間斷巡視,看到大件廢棄物就裝車運走,這些大件被集中運至街道大件廢棄物暫存點,在這裡,工作人員要對它們進行分類,然後在分類運送至垃圾處理點。
因為巡視員力量有限,天諾物業管理人員每天也在地區進行巡查,垃圾分類分揀員、志願者們也加入進來,發現有大件廢棄物就上報至工作群,讓巡視員及時清運。
垃圾分類
是咱們生活中的「關鍵小事」
同樣也是需要我們全民參與的大事兒
西城人,一起行動
垃圾分類投放處理
給垃圾找到合適的「家」
也給我們自己一個舒適的家
文字:邴美俏 孔彥青
圖片:椿樹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