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西安老人王璽嘵和他的雕刻作品。 黨田野 攝
中新網西安9月12日電 (黨田野)「雕刻看起來枯燥,但是只要你靜下心,鑽研進去,你就會感受到那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快樂。」西安雕刻愛好者王璽嘵告訴記者,40多年的雕刻時光,他已完成了近千件作品。
只要天氣合適,68歲的西安老人王璽嘵總會來到西安大明宮遺址公園,拿出一段心儀的木頭,在池塘邊開始慢慢雕刻。無論身邊有沒有熱情的觀眾,王璽嘵都會耐心地跟木頭和刻刀較勁。
圖為西安老人王璽嘵正在雕刻。 黨田野 攝
臨近中午,王璽嘵完成了部分雕刻,將木頭、工具放入買菜小車,緩緩向家走去。對於王璽嘵而言,家是另一個工作室。記者在王璽嘵家中看到,不大的房間裡擺滿了大大小小、各種材質的雕刻作品。西安鐘鼓樓、大雁塔等名勝古蹟惟妙惟肖,一副等人高的「清明上河圖」雙面屏風更是吸引眼球,為完成這件作品,王璽嘵用了三年時間。
王璽嘵稱,自己從小對手工、美術很感興趣,年輕時曾在西安一家工廠做鉗工,動手能力很強,雕刻也屬於自學成才。由於沒有師傅,也沒有經過系統學習,王璽嘵需要搜集各種圖畫和照片當素材,進行練習,手上的數把刻刀也是自己親手加工的。
圖為王璽嘵雕刻的作品。 黨田野 攝
「過去生活比較困難,沒錢置辦家具,我就自己動手製作,家裡的床、沙發、桌椅板凳都是我手工做的。但就這麼缺錢,我也沒賣過我的作品。」王璽嘵稱,自己並非刻意清高,而是將雕刻當做一種樂趣,一旦將樂趣變成工作,反而會失去激情。
雕刻是將平面變成立體的藝術,在雕刻前,王璽嘵需要仔細觀察素材畫面的元素和結構,然後自己在紙上臨摹一遍設計草圖,同時構思作品的3D造型。藉助一雙巧手和愛琢磨的勁頭,這些年王璽嘵不知磨平了多少木頭、石頭的稜角,同時又讓它們重獲新生。
王璽嘵稱,二十多年前,曾有一位藝術家上門邀請他去藝術學校當老師,給大學生傳授雕刻技藝,但因要照顧老人,王璽嘵最終放棄了這個機會,這也成為了他念念不忘的遺憾。如今儘管年近古稀,但王璽嘵精力依然旺盛,除了每日雕刻,老人也有了再次「出關」的計劃。
「雕刻了這麼多年,感覺一直在跟自己玩,也沒有什麼成績。我現在就想著,能不能在什麼地方辦個展覽,讓大家看看,有人願意學那就更好了。」王璽嘵稱,他希望能通過種種途徑,讓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同時了解手工雕刻的藝術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