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今中外的智者把所有的思考,經驗寫於書中,供後人翻看。而後人也在一本本書中明禮,明智。
在眾多書中,佛書,經書最易生澀難懂,很多人想要悟出佛書中的真諦甚至要花上一輩子的時間。佛經之妙,其實恰恰在於此。往往幾字,卻寓意頗深。所以,佛經不可不讀,幾字箴言足以指導一生。
對於,讀佛經的好處,聖嚴法師總結了六點,現在,容我一一分享給大家:
一、讀經可明心
聖嚴法師曾提到:
讀佛經可以明心智,時時讀佛經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就像如明鏡照心一般,看清我們心裡的真實想法,不被凡事迷惑,煩惱也就可以消散退去。
《金剛經》中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些都是指心空,換而言之,就是內心明朗,敞亮。
人行走一生,周遭煩惱,功名利祿紛紛擾擾,我們的心境會被凡塵瑣事迷了心智,像是起了迷霧,看不清事物的本質。
讀佛經,最根本的就在於修心,心成了佛,你便成了佛。所以說「悟心契佛心,離心無佛身」。離開這個心,就沒有佛的三身五智,也沒有佛的本體。所以,明心便是讀佛經最關鍵的修身之道。
二、讀經可解意
書,是無聲的老師,它的答疑解惑往往潤物無聲。我們常會因為一道題不懂,因為一個詞不解去翻閱書籍,解出答案。
佛經也是如此。不過佛經是為你的人生之題解答的。人生的路該何去何從,與他人的牽絆是放下還是抓緊,問一問佛經,便都瞭然於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真真假假,人生多少的執念實在難放下?讀讀佛經,原來人本一直心心念念的菩提樹,明鏡臺也不過是個虛幻。困惑無助時,不妨靜心看看佛經,道理自現。
三、讀經可修定
在聖嚴法師之前的撰述中,他曾經提到讀經可以修定。淨空法師在如何更好的誦經這一點也提到,「讀經是修定,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
讀經書也是一種修行,一個人的時候,和很多人的時候也有不同。
聖嚴法師對這一點有著比較獨到的見解,他曾說,讀經時要都攝六根,口裡專意念誦,耳朵仔細傾聽念出來的聲音。
獨自自修的時候,因為別無選擇,只好自念自聽。但是人多的時候,最好是聽別人念出來的聲音;不論是聽群體合念的聲音,或是某一個特定對象比較穩定順暢的聲音都好。聽自己的聲音很不容易得定,所以,眾人一起更容易修煉自己。
四、讀經可弘法
聖嚴大師十分提倡弘法,因為這是對自身有益,也普澤他人之事,特別是讀經是弘法的最直接,簡單的。
六祖惠能大師因為聽到人家讀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於言下豁然開悟。所以,誦經自己開悟自然是很好,但旁人若能因你誦經開悟也是不可多得。
曾經聽友人說起過這樣一件事。他因考試失利而放棄,開始安安分分的實習工作,卻不想剛有了些成績,就被同期入職的人設計丟了工作。
他惱火生氣,在回家的火車上自怨自艾,鄰座的一位老爺爺與他閒聊,了解到了他的心境之後,靜靜為他誦了段佛經。他瞬間似開悟一般,順暢許多。此後我的這位朋友便也閒暇讀讀經書,安定心神。
五、讀經可護法
在大乘經典裡面,多方提及,佛滅度之後,凡是有人受持讀誦佛經,就等於佛住於世,此人居處即得十方諸佛及護法龍天護持。
聖嚴大師的撰述裡曾提到,護持佛法僅是將佛經擺著是不夠的,應當進一步受持讀誦。
僅僅是表面工作,護法便過於形式。真正的護佛法,將佛經之意滲透在生活,心中,還是要去誦經,讀經,參透其中的大意。不僅限於形式,才為真正的護法。
六、讀經可超度、祈福
聖嚴大師曾說,誦經既能嘉惠生者,又可資益亡人,可說是冥陽兩利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不論大、小乘的佛教徒都相信臨命終時,親友為亡者以做佛事來超度的功德。而這個超度的形式,最常見的就是誦經。
誦經的作用簡單地說,是運用佛力,將已逝的人召回,讓他來聽經聞法,進而得以解脫。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轉生,也無妨。因為在我們誦經時,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
《梵網經》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梨滅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讀誦、解說大乘經律。
讀佛經,於人於己,都是益處多多,願君多誦佛經,修身明智獲益。
作者:略懂居士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略懂居士每天帶你一起識破人生真相,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片均來自網絡,只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於商業用途。
所有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未經許可,不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