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散時期猶太人的飲食習慣

2020-12-15 史中尋夢

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陷耶路撒冷,猶太民族失去家園,為了使猶太人在失去地域聯繫的情況下生存,在流散狀態下保持自身統一文化傳統,猶太拉比編纂《塔木德》,涉及訓誡、歷史、詩歌、寓言、法律、宗教禮儀、生活習俗、農業、醫學等方面,其所確立的生活方式為所有猶太人所接受,使呈散居狀態的猶太人成為一個整體。而飲食方面,在《聖經》基礎上,《塔木德》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流散至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聖經》規定的飲食禁忌的基礎上,借鑑了流散地的飲食風俗,猶太飲食進一步發展。2000多年的流散生活,使散居各地的猶太民族飲食習慣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對《聖經》中所規定的飲食禁忌逐漸放鬆,面對現代化的浪襲,不同背景的猶太人對飲食禁忌懷有不同的態度。直至建國後,國家試圖將飲食作為構建國家意識的一種手段,逐漸形成共同的飲食習俗。

趕出故土的猶太人

相比聖經時代,塔木德時代對飲食的規定更為詳細、細緻。

第一,詳細的規定了如何進行屠宰,讓動物儘量沒有痛苦的死亡。合格的宰殺動物必須遵循以下5點:其一,宰殺過程中,刀的前後運動要連續,不得中斷;其二,刀要直接划過喉嚨,不能深插在肉裡;其三,切割的時候要輕;其四,切割時必須在規定的地方切割;其五,下刀不得撕扯,不得在氣管或咽喉上移動位置。另外規定有三種人不得宰殺動物:聾啞人,因為不能誦說必要的祝福;低能的人、未成年人,沒有充分的能力從事如此繁雜的工作。宰殺所用的刀必須鋒利光潔,刀刃上不能有缺損,以確保能夠一刀斃命。

第二,拉比延伸了《託拉》中對飲食的誡命。規定不能將任何肉與奶相混合。肉的範圍包括一切牲一畜和禽類的肉,奶的範圍包括切乳製品,如牛奶、黃油、奶酪等。根據這一規定,猶太人不可在同一頓飯中既吃肉又吃乳製品,因而不可用黃油燒肉,不可在吃了肉類食品後用冰激凌等作為餐後甜點。儘管不同的猶太人對如何遵守這一規定有不同的解釋和做法,通常的做法是間隔6小時再食用另一種食品。此外,由於該規定的存在猶太飲食律法禁止用燒過肉的鍋煮奶或乳製品,禁止用煮過奶或乳製品的鍋燒肉。不僅如此,連容器、洗滌池、炊具和餐具都不能交叉使用。因此,可食餐館和遵守猶太飲食律法的猶太人家中的廚房通常備用有兩套容器、炊具和餐具,以及兩個分開的洗滌池,分別用於肉類食品和奶類食品。在猶太旅館,一般都有兩個廚房。另外,《聖經》列舉的4種可食的昆蟲類,由於不同的鑑定方法,在此時期禁止食用。根據一般的規定,凡禁止食用的動物,其卵、乳等都為禁食食品,唯一的例外就是蜂蜜,蜂蜜是猶太人最喜愛的食物之一。

猶太美食

第三,《聖經》中沒有對能吃的食物有所偏愛,只規定了飲食的禁忌,但《塔木德》有偏愛的食物,其中最為推崇魚、蛋、棗、蜂蜜四類食物,認為這是對人類有益的食品。常吃魚有利於促進消化、使身體強壯;所有的蛋類,雞蛋是最有營養的食物,同類大小的食物中,煮雞蛋是最好的;水果中,棗是最令人滿意的,棗可以增加身體熱量,有助消化,不傷心臟,中午最適合食用,這時的棗能夠助消化、去抑鬱、愈痔瘡;蜂蜜以及一切的甜食都有助於傷口的癒合。猶太人喜愛蔬菜,喜愛甜菜、馬蠶豆、大蒜、蘿蔔,但這些蔬菜都要適量。不能食用洋蔥和生蔬菜,洋蔥含有刺激性液體,生蔬菜使皮膚蒼白,降低體能。

第四,《塔木德》指出,飲食要有節制。健康體格的基礎是飲食的節制有度。基本原則是吃1/3,喝1/3,留下1/3的空,合理進食的時間是感覺有需要進食的時候,渴時飲、飢時食。在旅行時,儘量減少飯量,以避免腸胃不適。猶太人之所以事業成功、身體健康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節制飲食和講究飲食之法。

然而到了近代,受啟蒙運動影響,猶太人在隔都中興起了哈斯卡拉運動,希望改革猶太教,使猶太人與現代社會相融,這些人對於社會的訴求也反映在了飲食上。對於飲食的態度,可以分為四派:正統派、改革派、保守派和重建派。

猶太美食

正統派要求猶太人無條件地遵守猶太飲食律法。無論是口傳律法還是成文律法中有關飲食的規定,都是獨一無二的啟示的產物。與猶太人訂立的約,是猶太人對上帝承擔義務的律法準繩。對正統派而言遵守飲食律法是遵循誡命的需要,是保持神聖生活的需要,是作為上帝選民的需要,更是保持民族獨特性的需要。

改革派認為產生於《託拉》的猶太飲食律法是源於西奈山的啟示,上帝的精神貫穿其中。但是同《託拉》一樣,飲食律法並非如正統派所說是一次啟示就完成了的結果。他認為飲食律法是人類的作品,它的形成是一個歷史的過程,從其產生到最後版本的形成,歷經諸多改變。因此經過多次啟示才完成的猶太飲食律法,並不是神聖不可改變的。因此對待猶太飲食律法,需要作歷史的分析,進行批判的研究。

保守派承認猶太飲食律法,但只需領會其中的精神而不拘泥於形式;同時承認飲食律法來自神啟,但卻不認為它是永恆不變的,而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保守派對猶太飲食律法持雙重態度,不像正統派那樣完全支持,也不像改革派那樣一度完全地擯棄,他採用的是一種折中調和的方法。

重建派不承認猶太飲食律法是上帝的啟示,因而不具有神聖性。他們認為,古人對猶太飲食律法賴以形成並用以說明它所賦予《託拉》和拉比文獻的權威地位的理論基礎進行分析,使他們獲得了某些重要含義的知識。這些是造成古人拘泥於飲食律法並照本宣科的原因,因而認為飲食律法有著超自然的起源。但重建派認為,這種理論基礎還應該包括那些依然具有相關性的隱含含義,而這些完全可以作為現代猶太思想體系的一部分。在重建派看來,猶太飲食律法乃是猶太人的風俗習慣。這不僅因為「誡律」沒有「民間習俗」表達的內涵,還由於習俗的特點是由所屬的文明決定的。由此見得,在重建派那裡,猶太飲食律法更多的是一種風俗習慣,是一種民俗習俗,而非具有神聖約束力或者法律效力的行為準則。

這種飲食方面的分歧是散居猶太人從未意識到能夠產生糾紛的一個問題,為了維護民族統一,增強凝聚力,1866年猶太人有了專門供自己民族使用的標誌食品——Kosher(可食),這個食品認證直到現在依然存在,並且被世界人民認為是認證程度最嚴格、最高的食品認證。

漫長的散居生活使猶太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作為「客居者」的辛苦與無奈,因此從1730年開始,猶太人不斷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從1882年到1939年,經過5次有組織、有目的的阿里亞運動,最終實現了復國的願望。

儘管猶太復國主義者宣稱自己是聖經以色列人的最直接的後裔,但實際上新移民在氣候與飲食上與古以色列完全不同。如果以色列人希望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就必須吃這片土地所產的糧食。總的來說,猶太人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在這片土地生長的美味的棗、橘子、石榴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季節水果也準備好去接受這些曾經在這裡生活的民族了。

據《聖經》記載,迦南地有七個物種:杏仁、小麥、大麥、石榴、無花果、橄欖和葡萄,這七個物種是上帝的祝福。近現代以來,湧入巴勒斯坦的猶太移民逐漸熟悉了這片土地。在巴勒斯坦地區,現代社會與聖經時代的食物種類,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早期定居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來說,葡萄與橄欖在烹飪中佔據重要的地位。這兩種食物與聖經時代相聯繫,把古猶太國與現代猶太國家聯繫在一起,猶太復國主義者以此來試圖塑造一個全新的、自給自足的猶太國家。

但是隨著復國主義運動的深入,定居者意識到,種植葡萄成本雖小,但後期生產葡萄酒需要更大的投資和更長的時間,包括建築的投資、設備的生產和需要航運到歐洲去銷售,與此同時,在當地已有數百年種植歷史的柑橘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柑橘最終代替橄欖和葡萄成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新象徵,引領著以色列步入前所未有的繁榮。

猶太復國主義者從試圖將現代巴勒斯坦地區的物產與聖經時代的物產聯繫在一起,以此構建與古以色列相聯繫的現代國家,到因地制宜發展物產,本質上是淡化建國的宗教因素,將經濟利益放前,做一個真正融入中東地區的國家。

相關焦點

  • 聖經時代的猶太人飲食習慣
    聖經時代指的是從亞伯拉罕出兩河流域到第二聖殿被毀這一時期,歷史上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70年。在擁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共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猶太人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政治、經濟、文化、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而飲食正是體現猶太人自身民族性的一個方面。
  • 猶太人的世紀,流散各地的猶太人為何能在二十世紀深深影響世界?
    猶太人在20世紀各行各業出了無數傑出的人物,如洛克菲勒、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等等。在尤裡·斯廖茲金的《猶太人的世紀》認為,「現代時期是猶太人的世紀,尤其是20世紀,這個世紀是猶太人的世紀」。對於這觀點難以說完全正確,但是的的確確說明了在二十世紀猶太人和猶太社會對世界的影響力。書裡講述分散在俄國以及各地猶太人對現代化進程的貢獻。流落世界的猶太人,雖然在語言,風俗逐漸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但他們依舊堅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以此保持民族的獨立性;仍然用希伯來字母書寫文字。但是就算如此,流散的猶太人在各地都掀起一片風雲。
  • 形散而神不散則可不亡:猶太人做到了|百家故事
    在兩千多年的流散過程中,猶太人始終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性,實現了千年散而不亡。(以色列)已經完全定型的猶太民族具備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公元前13世紀,摩西帶領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他們的地域觀念開始逐步形成。隨著外來勢力的不斷侵入,猶太人在反對外來統治和壓迫中不斷深化和增強民族意識,尤其在反抗羅馬統治的過程中,猶太人的民族意識進入了民族意識的最高層次。猶太人大流散前,猶太民族已經是一個完全定型的民族了,並且已經具備著強烈的民族意識。
  • 5780年前的猶太人從哪來?這3個猶太人的重大變故給你答案
    猶太人又稱猶太民族,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以猶太人為主體民族的國家。猶太人的人口數量並不多,統計的數據顯示猶太人總數約在1400萬左右。與全球的人數數量相比,這個數字是極小的,只是佔到了全球人口的0.25%,如今猶太人的歷史已長達5780年。
  • 深度:看猶太人如何走出「劣根性」,讓猶太教成為猶太人的象徵
    羅馬統治時期,因為不堪羅馬強權下的壓迫,多數猶太人被帝國驅逐,因而被迫流落至歐、亞大陸各處乃至全世界。 在此期間,身處亞洲的猶太人,往往比在歐洲的猶太人境遇相對更好些。歐洲的猶太人只能在周遭的歧視與壓迫中,棲身於狹小、擁擠的猶太社區。
  • 猶太人在中國生活了上千年,為什麼他們在現代卻杳無音訊了?
    猶太民族起源於迦南(今巴勒斯坦地區),公元一世紀,由於發動起義反抗羅馬帝國,而被驅趕出故鄉,流散到四方。從那時候起,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他們在外漂泊了差不多有兩千年。▲公元70年,反抗羅馬統治失敗,猶太人被趕出家園,流散四方絕大多數猶太人流散在東歐、中東、地中海三個區域,也有一部分猶太人繼續向更遙遠東方的中國遷移。絲綢之路雖然漫長,卻早已將中國的影響力輻射到世界的各個角落。據現代考古發現,最早在周朝,已經有猶太人到達中國從事貿易。
  • 以色列丨納粹殺不死的猶太人,在中東創造著奇蹟之國
    如果我們來梳理一遍以色列的歷史,就可以順帶講出耶路撒冷古城裡的大部分遺蹟,這裡曾是猶太人輝煌的象徵,又是猶太民族命運多舛的見證。 01. 聖殿時期(猶太教)根據《聖經舊約》記載,猶太人的祖先是希伯來人,在公元前十一世紀在迦南地(即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了希伯來王國。
  • 為什麼猶太人那麼聰明?!
    劍橋大學出版社發行的《生物社會科學雜誌》上曾刊登過一篇引起爭議的論文,文章認為:猶太人的聰明起源於一種導致神經疾病的遺傳基因及生存競爭。作者闡述,公元1世紀時,猶太人起義反抗羅馬帝國統治,在全球開始漫長的流亡。
  • 以色列:猶太人自己的「大熔爐」
    耶路撒冷舊城全景 本文均為 萬蜜 圖何為猶太人?Dima今年57歲,出生於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在蘇聯時期做了6年記者,後來進入高校任教,主要研究政治與媒體的關係。移民以色列後,他工作於阿里爾大學(Ariel University)。
  • 回到應許之地: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與復國運動
    這一次,為了根除猶太人造反的可能性,巴比倫人不但採用驅逐的老辦法,還摧毀了猶太人在以色列地的精神中心:公元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一場大火夷為平地。和以色列王國一樣,猶大王國也不復存在,猶太人獨立的歷史告一段落,流散巴比倫的歷史開始。從那以後,猶太民族再也沒有作為一個統一整體生活在以色列地。
  • 猶太人:如何讓孩子擁有富人思維?牢記4句話,從小養成習慣
    對此,猶太人頗有智慧,因為猶太人就是世界上一個富有的民族,例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傳奇政商哈默、臉書的創始人扎克伯格……他們都是猶太人中的佼佼者。猶太人認為:想讓孩子擁有富人思維,務必要牢記4句話,從小養成習慣。
  • 為什麼希特勒恨猶太人?
    若說世界上最最聰明的民族,很多人會說是猶太人。猶太人的確很聰明,像馬克思、愛因斯坦等一些享譽世界的人物,都是猶太人。據統計,諾貝爾獎獲得者有770人,猶太人就佔據154人。但猶太民族又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歷史上他們被阿拉伯人趕出中東,流散到世界各地,歐洲最多。
  • 原大原刻原色,科技助珍寶「回家」,130件敦煌流散海外文物複製品在...
    今年是敦煌藏經洞被發現120周年,在戰亂年代,當時被發現的6萬餘件文物中有三分之二流散海外,成為國人心中之痛。為了讓國人感受敦煌珍寶,通過數位技術,本月,130件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以複製品形態亮相蘭州博物館。
  • 猶太人智慧:人窮想翻身,不妨逼自己養成3個習慣,成功不難
    在猶太智慧中能夠找到幫助我們改變現狀的方法,人窮想翻身,就去逼自己養成這3個習慣吧!一、養成先付出,後看回報的習慣猶太人一直堅信,只要有付出就有回報。他們在流浪數千年的日子裡也一直堅持著努力付出,最終獲得了驚人的回報。
  • 猶太人的改變從19世紀開始?猶太教真的使他們從來都團結一心?
    據統計,公元1世紀以前,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一共有一百萬人左右,居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則有四百萬人上下,其中大部分都居住在羅馬帝國的重要城市當中。並且,這些猶太人主要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地段,其生活水平也多數以中等偏上為主,這對於巴勒斯坦猶太人來說,是很遙遠的生活,而對於居住在這些城市裡的猶太人來說,巴勒斯坦也是個很遙遠的地方。
  • 張國剛:開封猶太人從何而來,又是何時入華?
    然而,猶太人同樣有可能自西北陸路來華,棉布同樣可能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商品。比如分布在寧夏、北京、開封的猶太人就更可能自陸路來華,當然他們也有可能海路來華後繼續去往內地。弘治二年碑便稱北宋時期,有一批猶太人隨著阿拉伯人、突厥人、波斯人等中亞遊牧民族經絲綢之路來到當時的都城東京(開封),受到宋朝當局的友好接待,被允許入籍中國,並可保持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遂定居開封。
  • 二戰時期,為何德國人那麼討厭猶太人呢?是有什麼仇恨嗎?
    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他們憑藉著不到一千萬的人口,獲得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諾貝爾獎。雖然猶太人的人口數量還不到世界的五百分之一,但是猶太人對於世界的貢獻非常大,飛彈、原子彈、計算機的主要發明者中都能夠看到猶太人的身影。
  • 舌尖上的禮儀——先秦時期的飲食禮制
    中國地方廣大,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在語言和生活習慣方面各有不同的地方特色,在飲食方面,大江南北口味不同,酸甜麻辣各異,但在飲食中,尤其是宴席中,都不約而同地在主客坐席位置、敬酒次序、上菜順序等方面,有著大體相同的「講究」,這種「講究」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飲食禮儀。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的數量分布和社會結構情況
    如果說在一些大的領地,特別是世俗的領地,但也有幾個教會領地和許多帝國城市裡,猶太人在中世紀晚期和16世紀時遭到驅逐的話,那麼也存在著一些猶太人居住區興盛的領地邦國和城市。猶太人的法律地位和社會結構從1240年起,生活在德意志的猶太人不斷受到排斥,在1350年到1650年的這段時間裡,他們生活在一個「漫長的危機」中。在這以後,也即從17世紀中期開始,進入了一個「穩定時期」,猶太人和基督徒和睦相處。
  • 巴比倫之囚——猶太人數千年苦難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巴比倫可不是《愛在西元前》裡頒布漢謨拉比法典的古巴比倫,從某種程度上說,新巴比倫王們的野心要大得多。其中最有野心的國王要數公元前604年登基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他剛一登基就迫使敘利亞歸順新巴比倫。之後他還率軍徵服了巴勒斯坦,對抗腓尼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