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九年,曾經動過手術的牙齦瘤復發,實在難受。去醫院簡單的檢查過後,醫生說:做個手術,刮掉牙齦瘤就好了。本以為和9年前一樣在檢查椅上,20分鐘就做完,起身就能走。
結果被醫生安排住了院,躺在了冰冷的手術臺上,打了麻藥的我依然清晰地聽到,手術刀刮在牙齒上發出吱吱的聲音。
手術中醫生和護士一邊手術一邊閒聊,內容分成了兩部分。
先是說我的牙齦瘤非常容易復發,又舉例說曾有幾名患者復發後,不得不從大腿處取骨頭修補牙床,勸我趁手術拔了病牙及旁邊兩顆牙。見我堅決不同意,就轉到另一話題,說起醫院發獎金和開會的事。
一名醫生說:上個月超額完成了手術指標和開藥指標,獎金髮了大幾千塊,還算不錯。這個月手術指標還沒完成,要想想辦法了,不然獎金要被扣。
另一名醫生說:小事,不用操心,倒是昨天開會,醫院又修改了獎金考核細則,獎金實行打分制。開出多少錢的藥得幾分,做一臺門診手術得幾分,做一臺手術室手術得幾分,如果病人的手術醫生做不了,從外地請醫生要扣分。如果月末考核,得分少於上級制定的分數,扣錢,超分獎錢。
醫生十幾分鐘的對話,讓我心裡哇涼哇涼的,但明明白白地知道,橫在醫生與患者之間的那座大山,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源,就是醫院的創收及獎金考核制度。這種制度導致了幾種不正常現象屢禁不止,通過醫生之口傷害了病患的情感與經濟。
為了獎金開貴藥,開不能報銷的藥,不考慮病患的經濟條件。
同一種病,如果有多種藥物可以治療,那麼醫生絕對會選貴的開給你,甚至是不能報銷的藥。有的醫生甚至跟外面的藥店聯合,開的藥醫院沒有,只能去外面的藥店買,他們會拿到一定的提成。這樣的做法無疑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但是大部分的患者只能是忍氣吞聲,按照醫生的要求去做。
為了獎金多做化驗、檢查,即讓病患經濟受損,又折騰著病患樓上樓下跑。
這種多做檢查,我都無力吐槽了,十多年來,報紙、網絡上全是關於讓病患過度檢查的信息,得個病做十幾樣,幾十樣,甚至上百樣化驗、檢查,更過分的甚至給你做愛滋病檢查。而各種化驗、檢查費用在醫療費裡佔的比例相當高,許多檢查項目患者無法報銷,自己承擔。
有時,醫生要求做的檢查,交費、排隊、檢查、取結果一圈下來半天甚至一天時間就過去了,這期間難免讓人著急上火,一肚子怨氣。
為了獎金小病大治,只要病床不緊張,你就住著吧。
小病大治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人都碰到過。就拿我這次手術來說,因為的確有事,多次要求出院被醫生以手術後易感染拒絕,一直住了7天院,最終結算花了4200塊錢。而在九年前,這個門診手術才240塊錢,20分鐘做完手術起身就走。雖然近十年的時間,錢貶值得厲害,但也能看出之間巨大的差距。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雖說不一定是醫生本意,但是在醫院獎金考核制度的逼迫下,醫生不得不違背良心做出種種過分要求,時間一長,嘗到甜頭的醫生也就習以為常,但其所作所為無疑增加了醫患間的矛盾。
有矛盾就要爆發。病患順利治好病,矛盾也就被放在一邊淡化,但凡病患出現意外情況,病患家屬壓抑的委屈、怒火就很難控制,而怒火發洩的對象也只能是主治醫生,被傷害的也是醫生。
為了保護醫生,國家對傷醫事件進行嚴厲打擊,嚴懲傷醫者,但這治標不治本,不從醫療制度上和醫院制度上改革,矛盾就永遠存在,就永遠無法杜絕傷醫事件。
真的好懷念小時候去醫院,用小紙袋和一張小紙片包著的藥片,好溫馨的感覺。
歡迎朋友們批評指正,有不同的看法請在下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