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穿普拉達的女王》看幸福的真義,三個方法幫你收穫幸福人生

2020-12-17 蘇小妹同學

《穿普拉達的女王》(The Devil Wears Prada)是十年前一部很熱的電影。是根據勞倫·魏斯伯格根據自己的經歷寫的一部同名暢銷小說拍攝而成的電影。小說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6個月,27個國家出版,電影上映兩周就突破一億美元的票房。

影片由梅麗爾·斯特裡普、安妮·海瑟薇與艾蜜莉·布朗特參與演出。

該部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剛從學校畢業想當記者的女孩子安迪,因尋找工作不順利,機緣巧合進了一家頂級時裝雜誌Runway給總編當助手。

總編米蘭達是個工作狂和極端完美主義者,對待所有的人都是不近人情、尖酸刻薄。

安迪在她的嚴苛要求下,從一個穿著隨意,笨手笨腳的職場新人,到成為時尚,幹練、高效的職場達人。

影片最後,安迪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生活,毅然離開了雜誌社,並找到初心,最終尋回了自己失落的幸福。

通過這部電影,可以讓我們重新認識生活和工作的關係,啟發我們更深入的思考:究竟什麼樣的人生更值得過?

一、詩和遠方為何會變成眼前的苟且

我們為何會改變初心?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會被環境塑造,被壓力改變。

每個人一開始,都會有夢想,但通往夢想的路常常是曲折的,有時候我們需要迂迴前進。於是我們常常不得不採用權宜之計,採用過渡性策略,但是卻常常和夢想漸行漸遠,誤入歧途。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無時無刻不在受周圍環境和人的影響,不管我們最初的想法如何,一旦進入一個環境,環境會產生強大的壓力,我們就會被環境推著往前走,不知不覺被改變。

劇中的安迪,最初的夢想是做一名記者,因為找工作不順利,機緣巧合進入一家時尚雜誌社做助理。

剛開始她並不想改變自己的風格, 比如不願意穿高跟鞋,甚至有些嘲笑那些時尚女孩。

但很快,在上司和同事的的壓力下,安迪漸漸改變了自己。

從剛開始不願意穿高跟鞋,到後來穿著時尚;工作也從暈頭轉向,笨手笨腳到幹練利落。

安迪為了這份工作徹底改變了自己,直到最終發現,自己變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和認同,這是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的地方 。」

人是群體性動物,我們總希望融入環境,獲得認可和歸屬感。

尋求他人認可,是人類的普遍的心理需求,也是人類行為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動力。

如果不能滿足別人的期待,被他人否定或者批評,我們就會感受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往往會不自覺的調整自己的行為,滿足他人的期待,緩解心理上的壓力和焦慮。

最終結果是,我們的行為總會被環境重新塑造 。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也稱作」皮革馬利翁效應「,核心原理是,他人的期待和外界權威會影響個人對自己的認知。自我的認知會產生相應的行為,而行為又會影響他人對你的看法,如此循環,最終期望變成了現實。

因此,不管我們初心如何,我們一旦進入一個圈子,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會對我們傳遞出他們的期望和看法。為了獲得認同,我們不得不改變自己來適應環境。

本來選擇做某些事,可能只是我們權宜之計,但時間久了,這些行為會反向塑造我們,我們也慢慢習慣了,暫時的過渡成了我們的一種習慣和常態。

比如著名的溫水煮青蛙理論,我們隨波逐流,忘記了初心;我們身陷其中,漸漸不能自拔,我們充滿了壓力和焦慮,我們變得不快樂,最終成為迷途的羔羊。

於是,我們逐漸被環境改變,變成自己原本不喜歡的樣子。

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 我們需要付出很多,我們努力加班,放棄休息和陪伴家人 ,我們承受了太多壓力。

影片中安迪的上司米蘭達有著近乎變態的工作要求。安迪為了滿足她的要求,幾乎耗盡了自己的精力。她生活裡全是工作,沒有時間和朋友聚會,沒有時間陪伴專程來看她的父親,沒有時間陪男友過生日 。最終安迪和男友兩個人的的感情出現裂痕,決定分開一段時間。

男朋友告訴她 ,他覺得安迪根本不在乎他, 他認為安迪真正的在乎的只有她的上司米蘭達,工作才是安迪生活的中心。

為了得到我們想要的東西,我們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時間、精力、親密關係、甚至健康。

我們忘了最初追求這些東西背後的目的,是為了幸福。

我們走的太遠,以至於忘了為什麼出發。

於是工具變成了目的,主導了我們的生活。

弗洛姆在《自我的追尋》一書中,把這種工具和目的的顛倒,稱為人的異化。

弗洛姆指出,在這些觀念深入人心後,我們也把自己當成了一種工具,不斷迎合他人的需求,最終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尼採提出「上帝死了」,而弗洛姆則說「人死了」,是的,在追逐各種目標,不斷迎合他人、適應環境的過程,我們逐漸迷失了自己。

三、如何迷途知返 ,追求正確而有意義的生活

只有跟隨我們的內心,按照自己真實的意願來創造自己的生活,我們才會真正感覺到幸福。

影片中的安迪,最後決定找回初心。她放棄了不喜歡的工作,找到男友,真誠道歉,兩人重歸於好;同時,她決定追求自己最初的夢想——做一名記者。影片最後,安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樂,臉上露出了發自內心、久違的笑容。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如何迷途知返 ,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呢?

我覺得,可以採用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 建立自我內部評價體系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的多數煩惱來,來自於想滿足他人的期待。

因此,要想追求幸福生活,獲得自由,必須要先從別人的期待和眼光中走出來。

心理學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評價有兩種系統——外部評價體系和內部評價體系。

外部評價體系,就是主要依靠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對別人的評價特別在乎,會認同甚至內化別人對自己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

依賴外部評價的人, 在做事情時,首先考慮的是別人的看法, 容易忽略自己的真實感受。 他們做事情的動力,常常是為了博取別人的認可、金錢等,也就是「外部動機」。

內部評價體系,就是主要依靠自己內心的看法來評價自己,對別人的評價不是特別在乎和依賴。

使用內部評價體系的人,在做事情時,特別尊重自己的感覺;他們做事情的動力, 來源於自己的內心,也就是「內部動機」。

每個人都兼具外部和內部兩種評價體系,關鍵是你認為哪種更重要,哪種體系是自我評價的核心主導。使用內部評價系統,才能走出他人期待的羈絆,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才能激發出自己的真正動力。

影片最後的安迪,無疑是採用了內部評價機制,她依靠自己內心感覺,做出了對自己來說最正確的選擇。

事實上,幾乎所有的成功者,都依靠的是內在評價所帶來的動力,巴菲特、賈伯斯、馬雲都是如此。

巴菲特說他生命中最寶貴的教誨,就是父親一再對他說:「尊重自己的感覺,你的感覺越是別具一格,別人越對你說三道四,你更需要相信自己的感覺」。

巴菲特認為,人不要太去關心別人都是怎麼想的,關鍵是你自己的內在動力,或者說是一張「內心的評分卡」。

他說:「為人處事的關鍵就在於你是有一個內心的衡量標準,還是依賴於外在標準。如果你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別人如何看待你,而不是你自己真實的樣子,那麼你將深受外在標準的困擾。」

當我們能夠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建立自己內部的評價體系,不再依賴他人的評價,所做的一切不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我們就獲得了自由。

我們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動力, 才能真正的幸福。

第二步、 找到自己獨特的人生價值

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寫道: 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

劇中的米蘭達喜歡自己時尚上層的生活和地位,為了自己的地位勾心鬥角,不擇手段,而安迪卻不想自己變成那樣的人,她更喜歡穿著隨意的真實自我。

每個人的人生底層邏輯和基礎,是潛藏在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

價值觀雖然聽起來很抽象,但對我們人生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

價值觀的底層是我們的深層情感,甚至不受理智的影響,就像你喜歡一個人,或者討厭一件事,即使理智上想說服自己,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態度。

價值觀決定了我們決策、選擇以及真實感受 。

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和誰結婚、去哪個城市等等大問題,往往是靠直覺決定, 而直覺來自於我們的底層價值觀。

可以說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人生方向,忠於自己就是要忠於自己的價值觀。

價值觀沒有統一的答案,同一件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反應,是非常個人的選擇。

羅素說:「關於『價值』問題完全是在知識的範圍之外。也就是說,當我們斷言這個或那個具有『價值』時,我們是在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在表達一個即使我們的感情各不相同卻仍然是可靠的事實。」

現實中許多成功且有價值的人生,都和金錢、權利、名聲無關。

著名的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他們都是一生專注於一件事情上,精益求精,在幾平米的地方揮灑自己的人生,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成就,並因此贏得了別人的尊敬。

這些大師們的門店都很小,只有幾個座位。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們的門店擴大,或者多開幾家連鎖店,對他們來說財富遠沒有那麼重要,他們甚至刻意遠離金錢的誘惑,認為一旦有了對錢財的貪婪,他們的事業就會受到影響,內心的感受也不再純粹。

精神分析心理學有一對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人,自我是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假自我的人,自我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構建。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內在的感覺, 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建立真自我,才能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羅傑斯的 「 成為你自己 」 ,溫尼·科特的 「 讓你的本能排山倒海般湧出 」 ,蒙特梭利的精神胚胎論等等, 本質上都有同一個意思,就是發揮出根本的內在力量。

所謂成長,就是把這個真我活出來 。

每個人生來都是獨一無二的孤版,但大多數人卻活成了盜版。

找到自己內心的聲音,追求屬於自己真正的人生。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使命, 用心去尋找活出真正的自己,才能不枉此生。

第三步 、保持個人生活的平衡

生活並非單一面向,除了工作和成就還有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生命中比財富寶貴的東西很多:健康、朋友、家庭、愛好等等。

一個人由身體、情緒、大腦、精神組成,每一部分都有他的需求,忽視哪個部分,我們的生活都會出問題。

缺乏營養和休息會導致身體疾病,缺乏關係和愛會導致精神情緒出問題,缺乏知識和注意力會讓我們愚鈍,缺乏意義會帶來生命的空虛和幻滅感。

我們構建的生活包括很多領域,工作、家庭、朋友、娛樂等等,同樣不能顧此失彼。

現實中,很多人為了事業的發展,而錯過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比如家人的陪伴、孩子的成長、自己的愛好,很多人甚至為了工作犧牲了健康,最終得不償失。

可口可樂 CEO 曾經談到生活與工作的關係:

生命像是一場不停丟擲五個球於空中的遊戲。這五個球分別為工作、家庭、健康、朋友和心靈。而且你必須很努力地擲著這五個球,不讓它們落地。只有工作是一個橡皮球,如果你不幸失手掉落它,它還是會彈回來。但是家庭,健康,朋友和精神這四個球是用玻璃做成的。一旦你失手落下,他們可能會少了一角,留下無法挽回的印記、刻痕,損壞,或甚至碎落一地,他們將永遠不會跟以前一樣。你必須了解這個道理,並且致力為平衡你的生命而努力。

財富和成就固然重要,但如果我們站在整體人生的角度來看待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現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花費精力去照顧,這些東西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阿蘭德·伯頓在《身份的焦慮》一書中寫道:」現代社會價值體系中核心的問題,是我們嚴重的歪曲了生活中什麼事是最重要的,把物質積累的過程抬高到了人生最高的成就水平,然而在一個更加真實更加全面的生活中價值評估體系中,物質積累充其量只是決定我們生活方向的眾多因素之一而已。」

小結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其中蘊含著多種價值,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一種有意義的人生都值得過。

改變需要勇氣,也需要方法,最後回顧一下本文提及的三個步驟:

第一步、建立自我內部評價體系,讓你獲得動力。

第二步、找到自己獨特的價值,讓你找到人生方向。

第三步、保持個人生活的平衡,讓你獲得健康的動態發展。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按照自己的最高意願去創造自己的生活。

賈伯斯說:「記住 ,你將死去,生命有限,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重複別人的生活上。 」

奧斯卡·王爾德說:「做你自己吧,因為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我們需要面對自己的內心,相信自己真實的感覺,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只有活出真自我,才能不負這一生。

相關焦點

  • 《穿普拉達的女王》:真正的女王,是忠於自己的內心做選擇
    @如雙a《穿普拉達的女王》改編自勞倫·魏絲伯格同名暢銷小說《The Devil Wears Prada》,影片於2005年上映,上映後在一周內就拿下了1個億的票房,而小說在27個國家出版,曾6年上榜《紐約時報》。
  • 穿普拉達的女王,電影影評!
    讓人會心一笑、思考微笑回味的電影看完以後你是否和我一樣也對時尚界有了個新的理解呢其實怎樣的路都是自己的選擇認真的女人果然最美麗完美無暇精緻的妝容琳琅滿目五光十色的飾品華麗時尚數之不盡的衣服、裙子、鞋子、包包....聚焦所有目光,站在時尚的頂端受眾人羨慕眼光...說實話,象馬琳達說的一樣幾乎沒有哪個女孩子不夢想著這一切
  • 《穿普拉達的女王》願你眼裡有愛,心裡有光,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穿普拉達的女王》中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有個性的女青年安迪為實現自己的記者夢而進入一間非常大的時裝潮流雜誌公司當時尚女魔頭的助手。通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得到女魔頭的認可,但卻偏離了自己的夢想,最後在與女上司交談後決定離開雜誌社去尋回自己的夢想的故事。
  • 《穿普拉達的女王》是十多年前的經典,但現在仍然是經典
    影片《穿普拉達的女王》改編自勞倫·魏絲伯格,導演大衛·弗蘭科爾,梅麗爾·斯特裡普,安妮海瑟薇和艾米莉勃朗特。這部電影於上映。這部老電影是因為我真的覺得十年前的這部經典仍然是經典。米蘭達:工作女魔頭米蘭達是一個在工作中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並強迫他的追隨者停止工作的人。
  • 《穿普拉達的女王》安娜溫圖爾:你看不慣我又能如何?
    在《聲臨其境》最新一期的主題「淑女的腔調」裡,劉敏濤帶來的是《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精彩片段。《穿普拉達的女王》是2006年6月30日在美國上映的。相較於女王,更多人聽過的是它另一名字,《穿Prada的女魔頭》。講的是一個剛離開校門的女大學生,進入了一家頂級時尚雜誌社,當主編助理,最終成了一個出色的職場與時尚的達人的故事。
  • 職場人士,能通過安妮·海瑟薇《穿普拉達的女王》,學會些什麼?
    由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穿普拉達的女王》,可以說是這個時代,最受好評的電影之一,也是職場人士,不可錯過的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名叫安迪的職場菜鳥,在年輕的時尚雜誌找到了一份起步工作,這本雜誌的主編是時尚大師和偶像人物米蘭達。
  • 《窮查理寶典》:每個人都可以收穫幸福和富裕的人生
    在一次伯克希爾·哈撒韋年會上,有位年輕人問諮詢股神巴菲特如何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在巴菲特給出他的建議之後,查理補充道:「別吸毒,別亂穿馬路,避免染上愛滋病」。許多人以為這只是查理開的一個小玩笑,但確是如實反映了查理在生活中規避風險的獨特方法。
  • 《穿普拉達的女王》:職場如同戰場,一往無前也要堅守底線和善良
    有人說《穿普拉達的女王》是一部職場生存法則紀錄片,把「生存」二字用在職場,好像多了那麼一絲危險和緊張的意味,職場好似一個小型的自然界,所遵守的仍然是「適者生存」的法則,這就意味著,不適應這條法則的人,就會被自然而然被淘汰出去。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雖然各方面體制要求都不夠健全,但是淘汰機制,卻總是先人一步。
  • 穿普拉達的女王也有秘密
    對你而言Prada的記憶點是什麼?是碟中諜的冷豔殺手還是穿普拉達的女王?是經典殺手包還是今年新寵Hobo三合一?是六大藍血品牌之一?奢侈品行業珍稀的百年老店?又或者是,質量差出名聲的「偽大牌」?面對業績逐年下跌,頻陷「質量門」卻不見改進,如今的Prada還能重回時尚界輝煌嗎?
  • 《穿普拉達的女王》:年齡階段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
    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我看過兩遍,一遍在高中時,一遍在這次假期。我發現,年齡階段不同,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看電影的感觸也不同。不曾想做助理的一路充滿著坎坷與意外,但同時也收穫著與自己初心不同的東西。從這整個過程來看,似乎看到了我自己年少之時剛從學校走出來覺得一切皆有可能的勇氣,以及陰差陽錯去做一些與自己設想不相符的工作,心中始終有夢想的火種並也通過各種方式去向夢想靠近。
  • 墨菲定律——因果定律:種下幸福,收穫幸福
    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正如我們自古知道的:「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我們想要收穫幸福,就必須先要種下幸福的種子。活在當下,讓今天成為明天的幸福理由。
  • 否極泰來,終於雨過天晴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的三個生肖
    否決,終於雨停了,終於雨停了,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的三生肖雨停了,三生肖屬馬的朋友們,他們性格比較內向,平時不太善於與人交往,但工作很認真,前段時間的運勢並不好,想做什麼事都很難,但最近終於雨停了,終於能夠在事業上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他們一定能在感情上遇到自己的心上人
  • 豆瓣8.1《穿普拉達的女王》成功是自我犧牲?不,回歸平凡也美好
    01《穿普拉達的女王》是根據勞倫·魏絲伯格自己的經歷寫的一部同名暢銷小說拍攝而成的電影。影片講述一個剛離開校門想當記者的女大學生安吉麗雅(也叫安迪),在尋找工作無果,為了交房租,進入了一家頂級時尚雜誌社當主編助理,從職場小白到時尚達人的逆襲的故事。
  • 一部老電視劇展現給我們的人生幸福百態,你的幸福追求是哪一種
    小編記得第一次看《老大的幸福》這部電視劇是在2010年。那時的小編剛剛步入工作不久,由於工作關係,在電視上只是斷斷續續地看了一下。感覺很真實,挺不錯。轉眼間十年就過去了,在這十年裡,小編娶妻生子,買房,工作,應酬。生活的體驗不同以往。今年春節由於情況特殊,宅家辦公,所以有空又把這部電視劇看了一遍,不成想又被催淚了一遍。
  • 三種方法讓你更幸福
    曾有研究者根據此做過一系列實驗,讓人們判斷在不同的領域,例如身體狀況、學術表現、人格、友誼等,如果讓他們覺得一件事情真的變好了,和一件事情真的變壞了,他們所需要的次數、時間和強度為多少。結果發現,無論在哪個方面,人們對於變壞所需要的證據都小於對於變好所需要的證據,而且這種不對稱性存在不同的領域中。
  • 《穿普拉達的女王》:生活會改變我們,但是堅持自己的內心最重要
    但是,現實生活總是不能如我們所願,即使現在的工作工資再高,也會讓你失去一些東西;即使你很努力學習了,考試成績還是依舊不理想;即使你找到了一個很愛你的人,但還是會因為一些小事而爭吵。所以,我們要學會權衡理想和現實,擁有一個好的心態去面對理想和現實的差距。
  • 人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起起伏伏、得得失失、聚聚散散才是人生的正常軌跡。用一顆平常心態去看待它們,我們才能在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上收穫幸福。正所謂人在低谷時,讓我們養精蓄銳、厚積薄發;人在高峰時,讓我們謙卑謹慎、冷靜面對。幸福不僅是一種外部處境,更是一種內在態度。
  • 《小飛象》:只有全然接納自己,學會助人自助,才能收穫幸福人生
    所以,電影的編劇一定知道,在成人的世界裡,偏見是多麼根深蒂固的「醜陋」,成人不會將一頭不同尋常的小象,變成幸福的化身。這裡埋藏著一條編劇的隱喻:在世俗裡,不完美的人不配擁有幸福的人生。但是,這部電影在最後恰恰又出現了反轉,人人都有獲得幸福的權利,哪怕是不完美的人。
  • 新安教師趙曉燕教育感言,感受童真,收穫幸福
    我雖然不能選擇誰做我的學生,但是我可以選擇讓我的學生更幸福的學習;在這300多個日子裡,62張燦爛的笑臉,62朵七色的花兒,在這個溫暖的教室裡,一起閱讀,一起成長,一起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我將從三個方面來來回顧我和孩子們的點點滴滴。
  • 阿紅的幸福人生吶
    阿紅應該是大家眼中幸福的女人了。50歲的時候就退了休。養老金雖然不高,但以前在商業部門,國企改革的時候,對買斷工齡人員補償了一部分錢合夥買了鋪面,每年都有4萬多的租金收入。老公是一個實權部門的一把手,穩重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