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裡的天空特別藍,藍天下的人們都特別勇敢。
宮崎駿曾說,當我決定成為一個動畫師時,我決心絕對不抄襲任何人。
後來,他也做到了。
01
認識宮崎駿,是從《千與千尋》開始的,富有故事性的貫穿於整片,溫暖系的描述故事發展。
在人性的善與惡面前,宮崎駿並沒有刻意地加重描繪惡以製造善才是根本。就拿湯婆婆來說,她本身就是一個獨裁者,可是卻又是一個對兒子沒有半點辦法的媽媽,他把湯婆婆的那種恐怖形象淡化,去傳達母性的愛與隱忍。
更多被人喜愛的是千尋與無臉男,一個是相貌平平善良的小姑娘,一個是只有一張面具的無臉男。
這正是反映社會的兩個極端,善良不諳世事的普通小女孩所理解的世界正是宮崎駿要表達的那個理想國,而無臉男則是被臆想比喻成人性被社會的陰暗面汙染的真實寫照。
可是這裡一切平和,沒有打鬥,沒有爭論,敘述溫和,學習社會生存法則,激發自身智慧,學會與世界相處,這個世界沒有惡勢力,只有對人真誠,我們便有希望。
每一段驚喜而魔幻的奇遇,都是愛與和平。
02
2018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宣布宮崎駿獲終身成就獎,同年《龍貓》在中國上映,大家為了情懷,紛紛買單去了電影院觀看。
該笑該哭的青春,被電影院結束後的燈光,留在了散場的人流裡。
當我們為宮崎駿的動畫動容時,卻少有人知道,真正讓他走上動畫之路的是中國,而他的啟蒙也是中國。
1958年冬天,宮崎駿去影院看了《白蛇傳》。
這是日本第一部長篇彩色動畫,由東映動畫製作,以我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藍本,當時這部影片在日本本土和海外都收到很好的評價。
宮崎駿也因此堅定了做嚴肅動畫片的信心。
《龍貓》便是宮崎駿以熊貓為原型,經過修改創作而誕生的動畫片。
我們看這部影片也許感覺到龍貓的可愛,人類與動物之間的溫情,但這部影片實際上是在譴責人類為了自身發展而對大自然造成的破壞。
03
喜歡宮崎駿,大多喜歡他故事下的溫暖。
可他恰恰又是一個喜歡透過溫暖來揭露黑暗的人。
在他的動畫裡,你看到的是無臉男,紅豬,但實際上他卻在表達現實生活中的不滿,以及對黑暗社會的反諷。
在追求文化與藝術的道路上,他絕不會放棄的就是表達。
雖然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但是這個宿命宮崎駿接受了。
因為他並不是一直都那麼順,也有過票房慘澹,生活難以支撐的日子,所以他更明白動畫的價值與意義。
當國內想要向吉卜力購買宮崎駿的動畫網絡版權時,由於當時已從對中國動畫的期待轉為失望,他嚴正地拒絕了這個請求,說多少錢都不買。
就如他說:「我的動畫是為大銀幕製作的,是屬於全世界的,你不能在手機上看我的片子,這是對我作品的一種不尊重。」
他如此看著自己的作品,卻也總是說自己僅僅是個工匠。
也正是他這個工匠對動畫的熱愛,才啟蒙了我們對這個世界和對人類的思考。
說他是藝術家,又有什麼過分的呢。
04
也許我們一開始並未能理解宮崎駿動畫裡的意思,只是覺得那裡有孩子的童真,人間的溫情,或者年輕人的熱血。
真正需要看透的是,人與自然,人性與社會的關係。
可能他希望你懂,又希望你不懂。
/End.
/圖丨宮崎駿系列動畫劇照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作者:陳晨的呀,微信公眾號:一裡橙子,90後天秤座女生一枚,非自由撰稿人,影視文學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