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關於蘋果造車的消息可謂是甚囂塵上。從行業角度考慮,一個市值超2.1萬億的巨頭企業,任何一個動作都有可能左右股價的波動以及行業的變革,更別提造車這麼大的項目了。而從用戶的角度考慮,數以億計的果粉對於「蘋果出品」更是萬眾期待,如果將來真能開上貼有蘋果標誌的汽車,肯定是一種別樣的體驗。
所以,僅僅是Apple Car曝出將於2021年9月份亮相的消息就已經產生了足夠的威力。而12月22日,路透社又曝出,「蘋果正在推進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且希望能在幾年之內面向普通消費者推出一款車型,可能會搭載蘋果自家突破性的電池技術。它有望「極大的」(radically)降低電池成本,同時增加車輛續航。」具有顛覆性的下一代智能汽車呼之欲出,但Apple Car真的能如當年的iphone一樣驚豔面世嗎?今天我們就從已有的信息中,窺出一些端倪。
為什麼蘋果要造車?
蘋果造車其實很好理解,作為一個兼具技術和資金的巨頭公司,將觸手伸向任何領域都不意外。而且從蘋果的現況來看,以數碼、手機、電腦等3C產品構建的規模,2萬億的市值已經接近上限,想要進一步發揮其科技公司的潛力,那麼「整車製造業」這塊肥肉自然是蘋果心儀的對象。
另外,當下的汽車行業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斯拉等新勢力企業紛紛入局,標誌著汽車從傳統的製造業向著智能化、自動化的方向邁進,而提起智能與科技,蘋果可就不困了。所以,蘋果造車實乃「時也,命也」。
Apple Car的產品圖鑑
蘋果造車八九不離十,這就更使廣大吃瓜群眾對於這臺冠以光環的汽車有著莫大的興趣。只可惜,距離發布還有些時日,其具體的設計、數據、定位還無從得知。但是,在當下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閉門造車」就有點一廂情願了。
比如,海外媒體Motor1.com就發布了一組關於Apple Car的渲染圖,從外觀設計到內飾座艙,畫得「有鼻子有眼」,尤其是座艙內三塊巨屏的加入,差點讓人誤以為真了。
渲染圖當然不可信,但其實也不是胡亂而為,因為從Apple「泰坦」項目公布以來的信息以及超過百餘項的專利來看,智能座艙+電池技術+自動駕駛是構成Apple Car的核心所在。
#智能座艙-新奇技術
在智能汽車賽道內,智能座艙概念被廣泛提起,但要論及先天優勢,蘋果就太有發言權了。在手機領域,蘋果最大的兩個優勢就是自研晶片以及ios流暢的作業系統,而Apple Car可以將其無縫移植到車上。想像一下,當你的汽車用著同樣的iphone帳號、呼喚著同樣的Siri、甚至基於汽車OS控制座椅、空調、音響、傳感器、剎車……Apple Car將作為除手機外的第二個終端,融入蘋果完美的生態中。
而且,在「泰坦項目」中,蘋果還申請了許多新奇的技術專利。AR HUD(增強現實擋風玻璃)就是其中一個具有顛覆性的體驗。在蘋果的技術思路中,擋風玻璃將被視為一塊巨大的屏幕,所有的車輛、路況以及導航信息都將被投射在玻璃上,將駕駛體驗上升到新的高度。
而且,實時路況功能只能算是小試牛刀,駕駛員還可以基於這塊擋風玻璃來識別前方建築物,並隨時開啟導航功能。還有,這塊擋風玻璃的主駕駛位還可以用來進行Facetime通話,副駕進行流媒體視頻播放,這樣來看,觸摸以及語音的交互方式是不是瞬間就不香了?總之,有著得天獨厚優勢的蘋果很有可能定義下一代交互。
#電池技術-基於LFP(磷酸鐵鋰)打造
不過,在電池技術上,蘋果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作為電池領域的新手,蘋果打算以LFP(磷酸鐵鋰)入手,打造一款成本極低、同時增加續航裡程的突破性電池。不過這裡有一個疑問,因為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之爭歷來已久,前者在安全性與耐久性上更好,後者在能量密度以及耐低溫性上更勝一籌。但是現階段而言,二者都沒有完美解決純電出行所面臨的續航裡程以及充電問題,所以蘋果如何基於一款能量密度有限的電池材料來打造一款具有突破性的電池值得懷疑。
#自動駕駛-自研晶片+休閒娛樂
在自動駕駛方面,晶片技術就無疑是蘋果的最大優勢了,這也是與競爭對手拉開身位的核心武器。
因為自研晶片所需的人力、財力以及時間成本,除特斯拉外,全部由NVIDIA與Mobileye等供應商把持,所以,蘋果自研晶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蘋果正在與臺積電合作,為Apple Car打造定製化的自動駕駛晶片。作為參考,蘋果最近發布的M1晶片,在業界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工藝、性能以及功耗相較於同級晶片有著可觀的優勢,而且最重要的是這塊晶片並不局限於手機領域,只要稍作修改就能應用於汽車座艙和無人駕駛。在軟體上的實力讓蘋果的自動駕駛技術擁有強大的性能作保障,並且有快速迭代的能力。
在自動駕駛的感知系統方面,Apple Car將採用大量傳感器融合的方案,攝像頭、毫米波雷達以及雷射雷達都有應用,蘋果並不像馬斯克一樣盲目自信,迷信「算法」的能力,而是通過多種方案保證無人駕駛的安全。
此外,Apple Car嘗試將車內的智能設備進一步升級。Apple Car在2019年的一項專利中對「安全帶」大作文章。根據專利描述,採用自動駕駛模式後,用戶將會有更多的休閒時間,而安全帶作為與人密切接觸的部件,將承擔起「操作核心」的角色。
比如,觸摸或用手勢控制安全帶上的感應設置就可以控制車窗高度、座椅位置以及多媒體播放器,另外,安全帶還內置麥克風以及揚聲器,方便乘客通話等。
Apple Car值得期待 但顛覆行業難上加難
Apple Car對於未來智能汽車的描繪令人心馳神往,基於晶片、生態、技術甚至設計優勢所打造的產品打開了人們對於未來智能汽車的暢想,但是如果以「蘋果的標準」的來要求蘋果,Apple Car還有它的缺陷所在。
首先,在電池技術上,如果Apple Car真的基於磷酸鐵鋰電池來進行開發,所帶來的提升其實並不明顯,也很難改變當下純電車型續航與充電難的境況。
另外,在無人駕駛領域,Apple有一個不小的劣勢就是AI算法的精準度,這需要基於大量數據的積累。而在這方面,Apple Car遠遠不及在自動駕駛領域公認的Waymo(谷歌)與Cruise(通用),以及特斯拉和百度。一個扎眼的數據,Apple Car的雷克薩斯RX450h SUV自動駕駛車隊在2019年累計行駛了7544英裡,而Waymo在2020年1月份就已經累計行駛裡程2000萬英裡。
還有,也是最為致命的一點,此時推出Apple Car與2007年推出iphone的情況大為不同,後者是智慧型手機的先驅者,用智能來革傳統手機的命。而在汽車領域,當下已經形成以特斯拉為首,中國頭部新勢力造車脫穎而出的局面。還有,蘋果的老對手華為也已經加入戰局,秉持著「幫助車企造好車」的理念,將在蘋果的優勢領域與其展開競爭。中國企業這一次的通力合作可能真的要讓蘋果再一次顛覆汽車行業的願望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