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月球的「面紗」:印度即將二次探月追蹤月塵

2021-01-09 大眾網

  印度的「月船2號」探月飛船將於明年3月發射升空。圖片來自網絡

  記者 劉 霞

  今日視點

  據英國《自然》雜誌官網近日報導,印度的二次探月任務——「月船2號(Chandrayaan-2)」軌道器、著陸器及月球車將於明年3月發射升空,主要目的是追蹤月塵的「一舉一動」,通過這層籠罩在月球上的「神秘面紗」,更好地了解其表面環境的演變歷程,為人類在月球建立根據地提供參考。

  初師憾未捷 十年重出發

  主導這一探月任務的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目前正緊鑼密鼓地為發射做準備,對相關設備和技術進行測試。在位於班加羅爾的ISRO總部附近的一個大棚裡,一輛6輪月球車正在深灰色的瓦礫(模擬月球的表面巖石)上蹣跚前行。ISRO還會將「月船2號」的所有零件組合起來,對整套系統進行最後也是最複雜的測試。這些測試都對明年3月的發射至關重要。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月船2號」發射升空的時間,距「月船1號」上天的時間將近10年。

  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於2008年10月22日順利升空,本來計劃工作兩年時間,但在繞月飛行3400圈後便於2009年失聯。儘管「月船1號」出師未捷,但其上的一臺設備仍到達了月球表面,收集到的數據足以讓科學家證實月球有水。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在失去無線電聯繫8年後,今年3月中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在月球上空200公裡處發現了這個太空飛行器,它正在繞月飛行。

  ISRO「月船2號」項目負責人米爾斯瓦米·安納杜拉說:「從邏輯上來說,『月船2號』是『月船1號』任務的延伸和拓展。」安納杜拉也是ISRO衛星中心負責人。

  「月船2號」太空飛行器包含一臺圍繞月球旋轉的軌道器、一臺著陸器(著陸地點迄今未明,可能位於月球南極附近)以及一輛漫遊車。它將嘗試更激進的技術策略,測試印度的太空技術,比如首次對飛行器的著陸進行控制。ISRO為此研發出了先進的系統,能引導著陸器觸地並調遣漫遊車。

  浮塵遮望眼 「月船」欲解密

  中國、日本和其他國家也都制定了本國的探月計劃。與這些國家一樣,印度探月任務的初衷也包括進一步加深對月球環境的理解。目前多國政府和私人機構都打算在月球建立人類根據地,但在此之前,月球仍有很多秘密需要我們去解開,比如漂浮的月塵。

  月球沒有類似地球這樣的大氣層,因而月球表面飽受太陽風和紫外線輻射的折磨,由此製造出了一層帶電粒子——等離子殼層,灰塵粒子可漂浮在其中。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行星科學家彭尼·金表示,如果人類殖民月球,這些「惱人」的月塵將帶來很多問題。它們會鑽進所有東西裡面,從太空人的服裝到機器、設備等等,並造成不小的破壞,因此「理解月塵如何四處漂浮至關重要」。

  ISRO表示,「月船2號」軌道器和著陸器將攜帶設備,測量月球表面等離子體的密度及其隨時間變化的規律,並收集數據,幫助科學家更全面地了解月球現有環境以及月球環境的演變歷程。屆時,「月船2號」著陸器將在月球極地附近完成首個現場熱測量任務。

  安納杜拉稱,這一任務「有望進一步鞏固『月船1號』任務的發現,並提供更多關於月球表面和電離層的現場分析數據」。

  預算不過億 發射成本低

  印度太空發射一直以成本低廉著稱,此次也不例外。ISRO計劃以極少的錢來完成這一任務——預算約為9300萬美元,包括火箭和發射成本。「月船2號」將由該機構的三級火箭——第2代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火箭將從位於孟加拉灣斯裡赫裡戈達的一個發射場起飛。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天體生物學家查爾斯·萊恩威弗說:「印度太空項目的一個亮點是,他們花錢較少。」

  今年2月15日,印度航天部門用一枚火箭成功將104顆衛星送入太空。美國廣播公司(ABC)在當天的報導中,對印度的火箭發射成本進行了分析。報導稱,儘管按照行業標準,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成本較為便宜,但印度航天局的價格簡直堪稱低廉。印度當日使用的火箭的成本,是「獵鷹9」號火箭的三分之一。此外,ISRO收取企業的費用是其他航天機構所收取費用的60%左右。究其根源,低廉的勞動力價格是印度發射衛星成本低的一個主要原因,印度的太空工程師月薪1000美元,與美國或歐洲的同行相比差距極大。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1日電)

相關焦點

  • 月塵測量儀:揭開月亮女神的神秘面紗
    原標題:月塵測量儀:揭開月亮女神的神秘面紗   12月15日下午16時15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510所研製的嫦娥三號月塵測量儀首次開機進行月面環境月塵量測量。   月塵測量儀是本次嫦娥三號攜帶的核心科學載荷之一,它的主要任務就是對月塵進行準確採樣和分析。月球表面籠罩著一層細小的塵埃顆粒,這就是「月塵」。這些顆粒一方面像麵粉一樣細小,一方面又像鋼珠一樣堅硬耐磨,它們很容易在自然或人為的因素作用下,被擾動而懸浮在月球表面,就像一層薄薄的面紗,為月球探測器順利工作設置下第一道障礙。
  • 人類重返月球為何受阻?微小的月塵竟是登月最大阻礙之一
    自從1972年底阿波羅17號任務完成以後,人類就再也沒有踏足過月球,人類探索月球的研究卻從未停止過。月球離我們如此之近,但登月對我們來說仍然是個艱巨的任務。幾十年間,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月球的步伐。中國、美國、印度、以色列等國都實施過各種探月工程。
  • 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實現對月球表面月塵累積質量的測量
    新華社蘭州9月20日電(記者張文靜、王銘禹)我國科研人員成功實現了對月塵累積質量的原位測量。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地球物理領域頂級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期刊:行星》。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了解到,510所月塵測量技術研究團隊研製的月塵測量儀屬於探月二期工程嫦娥三號著陸器上的工程參數測量載荷,用於月塵質量的直接測量。
  • 嫦娥「五妹兒」:人類首次對帶電月塵進行直接測量
    這一次,嫦娥「五妹兒」還將帶上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10所(以下簡稱「航天510所」)研製的月塵帶電測量儀奔向月球,將揭開月塵飛揚的秘密。本次「嫦娥五號」共搭載了由該所研製的27臺/套產品,作為「探月家族成員」核心系統裝置,月塵帶電測量儀被安裝在嫦娥五號著陸器的頂部,對月球白天揚起的帶電月塵進行測量。這將是自美國阿波羅計劃以來,人類第一次對月球表面的帶電塵埃進行直接測量。
  • 中國科學家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神秘面紗
    該團隊利用嫦娥四號玉兔二號月球車上搭載的測月雷達,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著陸區域地下40米深度內的地質分層結構,發現地下物質由低損耗的月壤物質和大小不同的大量石塊組成。這一研究成果對於了解撞擊過程對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動規模與歷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月球車玉兔號喚醒後問題仍在 「病因」或為月塵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研究員楊宇光說,在「玉兔」登月之前,世界上僅有蘇聯成功開展過無人月球車的探測活動,人類對於輻射、月塵、溫差等月面環境因素的認知仍然非常有限。他表示:「嫦娥三號作為我國航天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出現意外是正常的。」國外的探測活動表明,即使在成功登陸地外天體之後,嚴峻的環境仍然可能讓探測器陷入通信中斷、方向迷失、車體無法動彈等困境。
  • 月球背面存在外星人?中國嫦娥四號月球背面軟著陸,揭開謎底!
    2018年12月8日2點23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改二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隨後它在近地點約200公裡、遠地點約42萬公裡的地月轉移軌道上,為人類開啟了首次「月背之旅」,此次發射任務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94次發射,次年,1月3日上午,北京時間10點26
  • 一粒阿波羅月塵顆粒打開了月球科學的新世界
    月塵對於我們來說是極其的珍貴,畢竟只有900磅(400公斤)左右,這還只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阿波羅登月任務返回地球多次帶回來的。現在,科學家希望尋找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月塵,那就是用一粒月塵顆粒來分析月塵。
  • 人類探月系列文章(三): 關於月球的十大神話
    ,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揭開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紗。「嫦娥奔月」的故事歷來讓人嚮往,而人類探月的腳步從未停止……近期,網易科學人欄目推出「探月」系列文章,不僅涉及多年來關於月球的「瘋狂「猜想,更有人類在探月徵程上留下的歷史壯舉。本期科學人上線第三篇「探月」系列文章,了解一下全球各地關於月亮的十大神話。
  • 科技|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楊馥溪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 月球上有毒?
    196年~1972年,美國共發射了7次阿波羅號飛船,成功了6次。送上了12名太空人踏足月球,實現了千百年來人類的「奔月」之夢,也帶回了382kg月壤和月巖。記得第一個踏月的阿姆斯特朗說了一句家喻戶曉的「這是我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 人類探月史之三,「嫦娥一號」繪製月球全景圖,美國探尋礦產氦3
    阿波羅17號太空人拍到的地球隨著航天科學的發展,中國和歐洲等國都具備了探月的能力,紛紛向38萬千米外的月球發起了一次次探月活動,為的就是揭示她的真實面容,將她表面蘊含的氦3等資源寶庫為類提供長久的供應這是日本發射的第一個探月器,也是繼美國與蘇聯之後第三個探月的國家。但它入軌速度慢了50米/秒,以致多次軌道修正後才飛入預定軌道。3月18日好不容易到了月球軌道後,釋放的小型衛星「造箭室」卻很快出現故障而失靈。1991年3月4日,「飛天號」在經過7次繞月飛行後,開始進行氣動制動試驗。
  • 孔風連:3年研發出月塵「體重秤」
    月球表面籠罩著一層細小的塵埃顆粒,這就是「月塵」。這些顆粒一方面像麵粉一樣細小,一方面又像鋼珠一樣堅硬耐磨,它們很容易被擾動而懸浮在月球表面。別小看這層薄薄的「面紗」,它的懸浮和遷移對探測器和太空人具有潛在危害,密切關係著科學探測目標的實現與否甚至整個任務的成敗,因此人類從未停止對月塵測量的腳步。
  • 阿聯將目光投向月球 「拉希德」將於2024年登月
    該團隊將僱傭一個太空機構或商業夥伴來執行探月任務中最危險的部分:發射和著陸。「拉希德」預計2024年登上月球,如果成功,它將成為由私人公司和太空機構製造的月球漫遊車之一。建造「拉希德」 面臨多重挑戰對於一個在太空探索領域只有14年經驗的國家,建造月球車對阿聯提出了許多新的挑戰。相對簡單的月球車包含6臺科學儀器、4臺相機。
  • 嫦娥4號著陸月球背面後,美國人告訴你:中國在月球背面做了啥?
    嫦娥四號成功發射在經歷了億萬年天長地久神奇磨合後,地球自轉周期恰好等於月球公轉周期,但造成的結果卻是月球永遠只有一面對著地球,儘管美國在上世紀將人類足跡第一次留在月球,但這也是在月球正面留下的痕跡,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從未被人類揭開
  • 玉兔二號發現12米厚月塵!外媒:令人嘆為觀止,將是未來登月關鍵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2019年1月3日,中國玉兔二號首次成功軟著陸月球「背面」,刷新了世界航天史的新成就。一年過去了,玉兔二號向地面傳回了大量珍貴的月球影像,令人嘆為觀止!最近,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發現了一層深達12米的月塵,這一結果引發全球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並得到了高度評價。玉兔二號目前位於月球背面的的馮·卡曼環形山附近。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玉兔二號月球車首次用探測雷達掃描分析了月球表面的塵土(regolith),並對12米以下得月球更深巖石進行了探測。
  •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收官:「胖五」送「嫦娥」奔月,再從月球...
    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國提出重返月球,歐洲、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國家也相繼提出各自的月球探測計劃,世界上掀起第二輪探月熱潮時,我國也組織相關專家對開展中國月球探測的必要性、可行性進行過初步的分析與論證,並認為我國已經有能力開展月球的探測,可用有限的資金髮射一顆繞月探測器,並有一個簡易的月球探測方案。
  • 月球有望成為移居星球?科學家計劃以月塵為材料,煉製氧氣
    引言:月球有望被打造成宜居家園?科學家想運用月塵製造氧氣,計劃從地球搬運催化劑至月球。若能順利製造氧氣,採礦工作或著有希望在下一個階段開展。月球一直是一顆備受矚目的星球。古時,人們便對頭頂皓月充滿了好奇,很想知道月球到底是怎樣的?也想知道月球上有什麼?受到科技條件的限制,古時候的人們尚未具備觀察月球的能力,登陸月球更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但是科技條件以及社會環境並沒有限制住他們的想像力,憑著豐富的想像,人們編寫了《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給月球增添了神秘與浪漫的色彩。
  • 月球已被證實不適合人類居住,為何科學家還要研究它?
    對於月球這顆天體,自古以來人們對它的探索和認知就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鄉之情,到現在不惜耗盡大量人力和物力,科研人員日以夜繼地研究開發工作,似乎誓要揭開這顆地球唯一自然衛星的所有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