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至15日,由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黔江區人民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文學獎「土家族優秀作品獎」頒獎典禮暨「著名作家品讀黔江」採風活動在重慶市黔江區舉行。中國作協、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人民文學》《民族文學》《人民日報海外版》領導,重慶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委、市民宗委和黔江區領導,部分省市作協領導,武陵山區文聯、作協領導,全國部分著名作家、學者、詩人及相關新聞媒體記者等100餘人參加了頒獎典禮和採風活動。
「土家族優秀作品獎」是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主辦的繼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優秀作品獎之後的第三個文學單項獎,代表了中國土家族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此次活動的舉辦,旨在推動武陵山區土家族文學創作整體水平上臺階,搶佔全國土家族文學創作高地,推動黔江文化建設和旅遊大區建設,進一步提高黔江知名度和美譽度。據了解,此次首屆「土家族優秀作品獎」評選時段為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間發表的文學作品。
14日晚,頒獎典禮在黔江會議中心舉行,對12位獲獎作者頒獎,同時上演了《黔江老調》《阿蓬江上對山歌》《濯水月光》《太陽出來喜洋洋》等文藝節目。湖南省作協專業作家、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蔡測海的長篇小說《家園萬歲》,重慶市作家協會主席陳川的中篇小說集《溫暖的亡靈》,重慶市黔江區作家協會主席鍾天瓏的詩集《無言的愛》,廣東省中山市作協副主席譚功才的散文集《鮑坪》,湖北利川市委宣傳部幹部羅曉燕的長篇小說《鹽大路》等5部作品獲「優秀作品專著獎」;湖南省鳳凰縣文聯民族書畫院幹部田永的中篇小說《長壽碑》,山西文學月刊社副主編陳克海的中篇小說《沒想到這園子竟有那麼大》,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公安局幹部劉少一的中篇小說《山村豬事》,貴州省印江自治縣紀委幹部陳丹玲的散文《低處的流淌》,湖南省臨澧縣文家鄉文家村宋慶蓮的組詩《和生命有關》等5篇作品獲「單篇優秀作品獎」;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講師魏巍的文學評論《抵制記憶與遺忘書寫——沈從文創作心理論》,武漢市洪山區金地格林小城夢茵區2K603彭緒洛的中篇小說《險護巴國廩君劍》等2件作品獲「新銳獎」。
期間,還舉行了「黔江大講壇」之文學與旅遊講座,所有來賓參加了走進黔江芭拉胡、小南海、土家十三寨、濯水古鎮採風活動,品讀大美黔江的魅力。
相關連結:
採風點簡介
一、濯水景區
建設中的濯水景區 王江龍 攝
濯水景區位於黔江區濯水鎮,由濯水古鎮AAAA級景區、蒲花農業觀光園和蒲花暗河AAAA級景區三部分組成,柔媚的阿蓬江和娟秀的蒲花河在此交匯,渝湘高速、渝懷鐵路和國道319線貫穿景區而過。景區內旅遊資源豐富,民族特色突出,蒲花暗河、天生橋群、間隙泉、農業觀光園區、明清老街在此融為一體。景區內生態與人文交織、觀光與體驗並舉、現代與古樸並存。
濯水景區於2015年11月啟動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申創工作,計劃投資12.9億元,開工建設蒲花暗河環線公路、景區主遊客接待中心、濯水風雨廊橋延伸工程、古鎮文化提升工程等20個創建重點項目,豐富景區遊覽性,力爭2017年底建成環境優美、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管理規範、服務一流,歷史文化特色明顯,兼具山水生態休閒的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二、芭拉胡景區
芭拉胡景區
黔江芭拉胡景區(原名城市峽谷景區)位於黔江新、老城連接核心地帶,有黔江中心城區的「肺葉」之稱,佔地面積6.5平方公裡,是全國乃至亞洲唯一在城市中的峽谷。城市峽谷橫跨七個地質年代,兼具喀斯特、礫石、丹霞等地貌特色,峽谷兩岸懸崖絕壁,森林植被茂密,溶洞密布,峽谷平均深度200米、垂直落差高達500米、長10公裡,擁有高達123米世界最高巨幅摩崖觀音像,構築成為大武陵唯一的極致峽谷體驗、極奇峽谷景觀、極美峽谷城市、極嘆峽谷文化的奇幻景區。目前,已完成玻璃觀景臺、玻璃棧道、主入口景區大門、遊客中心、拜佛臺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於2016年12月8日成功申創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下一步將圍繞創建5A景區,加快完善基礎設施、溶洞開發等,不斷提高景區經營管理水平和宣傳營銷力度,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化。
三、小南海景區
小南海一角 洪利峰 攝
黔江小南海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距城區32公裡,面積約30平方公裡,其中湖面面積2.87平方公裡,是一個融山、水、島、峽等風光的高山淡水湮塞湖泊景區,因公元1856年6月10日當地發生震級6.25級、烈度8°的地震而成,被喻為「深山明珠」「人間仙境」。小南海四周秀峰環列,湖口奇石豎立,溪水縈迴,湖內港汊縱橫,島上茂林修竹。朝陽寺、老鸛坪、牛背三個島嶼,古松蔽日、茶花連雲、茅舍竹樓、雞鳴犬吠,一派田園風光。小南海是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被評為「國家地質公園」、 「國家級地震遺址保護區」「全國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基地」,景區內大垮巖、小垮巖、斷碉絕壁及巖石壘成的大壩等地震遺蹟,至今仍清晰可見。小南海環湖修建了「地震之路」步遊道,並建造多個大型恐龍模型,讓遊客更親密的感受小南海地震遺址文化。
四、土家十三寨
土家十三寨 楊敏攝
黔江土家十三寨,位於重慶市黔江區小南海鎮北部地區的板夾溪流域,距黔江城區41公裡,距重慶約320公裡。該區海拔670—1835米,涉及小南海鎮的新建村、橋梁村、塘蓮村和南海村4個行政村,總面積42平方公裡。區內植被茂密,環境清幽,氣候涼爽,民俗文化和自然景觀獨具特色。這裡世居著一支既古老而又年輕的民族——土家族,他們是全國土家族的一部分,亦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現有人口4282人,1228戶,其中土家族3814人,佔總人口89%,有王、張、陳、呂、羅等十八個姓。其間錯落分布著13個村寨,村寨多為吊腳木樓聚合而成,村寨四周均有鬱鬱蔥蔥的「風水林」,依山就勢、竹樹掩映、溪水相擁,終年四季有錦雞、白鶴、山羊、猴群棲息出入其間。既獨具特色、又渾然天成融入一體。他們常年居住在深山坡谷之中,與外界聯繫甚少,至今保存延續著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風俗習慣、獨具風格的民間文學、極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珍奇的工藝……
2009年,這裡建立起中國第一座土家族生態博物館—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它由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展示中心和13個土家村寨組成。武陵山民俗生態博物館集展示交易、旅遊休閒、情景購物、互動體驗為一體,完整的保存著土家民族的風土人情、民俗民物,成為探秘土家文化,欣賞土家美景的又一個理想地。
記者 唐國利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