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明慢火煨雞雜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七期)——黔江...

2020-12-16 磁器口陳麻花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十七期

//////

黔江雞雜傳統製作技藝

長明慢火煨雞雜

重慶人把動物的內臟稱作「雜」,例如牛雜、羊雜。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人們都是不吃雜的。但在重慶雜類食材卻能成為餐桌上光彩奪目的主角。最著名的莫過於重慶毛肚火鍋了。

然而在讚美牛肚的同時,你千萬不要忽視一種比牛小得多的動物——雞。只要在合適的地方、用合適的方法烹製,即便只是小肚雞腸,也會具備感動你內心的力量。

這個合適的地方就是重慶黔江,一個渝、黔、湘、鄂四省交界的小城。

黔江,一度是烏江的別稱。小城以此命名,與烏江最大支流——阿蓬江跨境而過有關。

這是一座土家族、苗族聚居的邊地小城。18世紀中葉,乾隆皇帝的時代四省的資源商品大都在阿蓬江畔的黔江濯水匯集轉運。老鎮上的挑夫們不敢奢望能頓頓吃上雞肉,於是他們盯上了被東家當垃圾扔掉的雞雜。

一個叫謝樹平的鹽號老闆就攤上了事兒。大夥捧著一堆撿回來的雞心、雞肝、雞胗、雞腸、雞腎,要東家做給他們吃。

新鮮雞肉尚且腥味濃烈,何況這收納五穀輪迴之物的雞雜呢?事關團隊士氣,老謝摳破了腦袋:

要祛羶腥味,普通的辣椒、花椒不行,必須大量使用當地土家族人特製的泡海椒、泡蘿蔔,猛火混炒,才能最大限度中和異味,迸發出酸爽。

川渝大地,家家都會做泡菜,而土家族泡菜更偏重酸辣。酸能去腥提味,辣能驅寒祛溼,這兩種極致的味道倘若能通過泡菜融為一體,那就能統轄幾乎所有菜式,成為土家族的味覺地標。

黔江雞雜的精髓,原本在泡菜身上。

自鹽販子謝樹平開創這道菜式之後,泡菜炒雞雜在黔江土地上落地生根,觸動著達官貴人與下裡巴人共同的味覺神經。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還僅僅只是一盤家常炒菜,出鍋後照例要騰到盤子裡才能上桌。你一邊吃著,它一邊冷卻,美味會慢慢消散在逐漸凝固的油層裡,直到索然無味。

顯然,還缺少一種始終如一的儀式感,你才能真正把它當作餐桌上的「C位明星」看待。

20世紀80年代末的一個晚上,很冷,黔江城南一家雞雜麵線店快打烊了。這家店叫「長明雞雜」,店主是個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名叫李長明。這時來了幾個朋友吃夜宵。李長明照例炒了一大鍋雞雜款待客人,正要盛上桌去,他突然生出了一個念頭

要吃那麼久,這雞雜很快就會冷,頻繁回鍋又會越炒越老,有什麼辦法能一直保溫、保鮮呢?

轉念間,他順手抄起了一口小鍋,又翻出了一架久未使用的煤油爐子,把它們組合到一起。將剛炒好的雞雜盛在小鍋裡,煤油爐的火開到最小點一點地煨著。不要什麼配菜,就是土豆條鋪底、蔥段鋪面;也不需要加高湯,從頭到尾都只用鍋裡的油。

油不沸騰,只會一直保持興奮狀態,讓沉浸其中的雞雜們不斷被催逼出油脂與鮮香,絕不輕言老去。

『 起源 』

□□□□

對,就是在這個微醺的冬夜,黔江雞雜由普通的出鍋菜變成了隆重的煨鍋菜。因為容器的變化,哪怕偌大的餐桌上只有它一個,食客們也會生出享用火鍋般的獲得感。

開先河者李長明,出身當地農家,很小便拜師學藝,終身與雞雜結緣。到他死去的那一天,「長明雞雜」的熊熊灶火也未曾熄滅過。或許只有這樣一個「雞雜狂人」,才能在偶然間被歷史選中,去開創一段新傳奇。

2008年,黔江區文化部門牽頭組織了一次「黔江雞雜源流調研」,幾經輾轉,終於找到了李長明。調研隊伍裡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漢子,激動得有些失態。他叫蘇康,當時是黔江區餐飲商會秘書長。

蘇康之所以激動,是因為等到了實現夢想的好機會。

彭水人蘇康早年畢業於四川省運動技術學院,後來分到黔江的一所商貿學校當體育老師,就此落戶黔江。

上大學那幾年不富裕,蘇康同學幾乎頓頓吃不飽。偏偏他又生在一個與「吃」打交道的家庭,外公和母親兩代人都以做面、賣面為生,生生把他從小養成了一個吃貨,嘴刁得很。

於是蘇康暗自發誓:將來一定要開個館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

工作七八年後,他終於在黔江城開了一家兩三百平方米的葷豆花餐館取名「豆花軒」,很快就火了。他趁勢又開了黔江第一家海鮮酒樓,鼎盛時期單月流水能做到三十多萬元

曾經只想吃飽肚皮的小夥,在20世紀90年代末賺到了第一桶金。他又盯上了成都——川菜王國的核心地帶,要去那裡賺更多的錢。

『講不出故事的老闆,不是一個好廚子

□□□□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

蘇康在成都開過很火的苗家餐館,也曾手握上百個餐飲檔口,風光無限。但他總覺得自己做的菜、做的事都很陌生,雖能掙到錢,可就是無法融進人家的歷史血脈裡去,像一塊浮萍,無根無依。

沒辦法。一個講不出故事的老闆,不是一個好廚子。對有追求、有信仰的人來說,做餐飲就是做文化,就得講源流、講傳統、講傳承。所以只有回到最熟悉的家鄉黔江,他才能接上文化的根,從一塊浮萍變成一棵參天大樹。

2007年,蘇康回家了。第二年他便遇到了李長明,這個黔江雞雜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小人物。

蘇康只比李長明小11歲。調研結束後,他鐵了心要拜大哥為師李長明發現這個小兄弟很不一般,眼界高、格局大,一心想把雞雜從一道菜做成一個文化產業。小兄弟還手繪了一幅詳盡的線路圖,送給未來的師父審閱:

「師傅您看,我想先辦學,短訓+長訓,搞成雞雜『黃埔軍校』,培養一千名優秀廚師,把黔江雞雜帶到全國、全世界;

「我還想推動黔江雞雜申報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我們的文化內涵,做成百年經典;

「我還想在黔江建生產基地和中央廚房,將來全國各店的用料和製作標準都是統一的,味道不會走樣,招牌不會做砸;

「我還想在全國開一千家連鎖店,每家店只收一萬塊管理年費,每年就是一千萬元品牌運營收入······」

這就是蘇康今天正在做的「千人、千店、千萬」計劃。

2015年,李長明終於被這個計劃打動了。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多裡,他把一腔心血盡數傳給了這個關門大弟子。

你只要具備起碼的炒菜能力,能找到不錯的泡菜,就差不多可以做出鍋雞雜了。然而從像樣到好吃,從成形到成精,中間卻隔著無數道高山大河。

蘇康至今都堅持師父的做法。例如泡菜,一定要用黔江當地的井水,那裡面含有天然而適量的礦物質,是做好泡菜的基礎。一定要用本地產的白蘿蔔、二荊條和嫩薑,入壇時加入青花椒、木瓜和胭脂蘿蔔。青花椒提味,木瓜提香,胭脂蘿蔔提色,色香味俱全。

還有選料,一定要用當天現宰的雞雜,隔天冷凍過的要不得,異味再小也會敗了挑剔食客的興致。這是做好黔江雞雜的硬道理,馬虎不得。最好不要用雞肝。雖然它味道也不錯,但長煨之下一定是最先硬化、粉末化的,越吃越槽糕。

再例如火候,要精確到秒。因為吃這道菜需要從頭煨到尾,如果前期炒制不夠,食客一吃就會吃出生腥味,滿盤皆輸;但是炒過了也很不堪啊煨著煨著,一切都會老去。

從2008年到現在已十餘年了,蘇康覺得自己一直在努力,沒有忽悠師傅。

他在全國各地已開了8家店,最遠的一家開到了遼寧。他的千人培訓計劃也已起步,跟職業學校合作辦學,已培養了幾十名合格的學員。

蘇康的店叫「蘇鍋鍋黔江雞雜」。他精心設計了一個LOGO:自己的線描頭像,印在一個圓圈中央。對,就像肯德基那個老頭。

他已經發現了黔江雞雜的致命弱點—雖然很有儀式感,但說到底它只是一道下飯菜,高端上不去,低端也下不來,它需要食客呼朋引伴坐上起碼兩個小時,不適合上班族。

要做產業,非把雞雜往快餐化方向引不可。這就是「肯德基」的初衷。

蘇康想把黔江雞雜弄到重慶的網紅打卡地—一洪崖洞去賣。只需要支起兩個鍋子、爐子,用慢火一直煨著;客人來了,點一份飯,或者一碗同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濯水綠豆粉,再扣上一大勺現成的雞雜,立等可取。

你們嘗試過雞雜下飯的酣暢淋滴嗎?要不要了解一下?

真可惜,師父看不到了。2017年6月26日,62歲的李長明病逝。蘇康把這一天命名為「黔江雞雜日」,每年的這天,旗下的店一律半價,以此紀念親愛的師父。

這個生於草莽之間的小人物,就像他那名字一樣,在蘇康尋尋覓覓的文化苦旅中,點燃了一盞長明燈火。

□□□□

本文來源於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叢書——《重慶寶貝·美食》 作者羅磊、華勇,攝影師晉毅。摘選時略有刪減

本文旨在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技藝背後的故事,嚴禁作為商用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說白了,就是槓桿原理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二期...
    (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來,幹了這碗75℃的雞湯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七期)魚,我所欲也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八期)船到橋頭自然直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九期)古鎮守望者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期)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悲傷與希望,通通逆流成河 它從東北方的湖北利川出發,劈開渝東南大地的群山路向西南方奔去,最終在重慶西陽龔灘古鎮匯入烏江,完成了一次短短249公裡的燦爛旅程。旅程上有一個重要驛站——江濯水鎮,一個興於唐宋年間的繁華古鎮。阿蓬江穿鎮而過、溫軟細膩,像~條綠瑩瑩的腰帶,把漢文化、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攏成了一個曼妙的身段。可是你並不知道阿蓬江此前經歷過什麼。
  • 為疫情防控出力出錢 黔江餐飲住宿行業捐款5萬餘元!
    黔江餐飲住宿行業商(協)會會長蘇康說,此次疫情對於餐飲行業損失慘重,即便是如此,黔江的餐飲人依然踴躍地站出來,大家出錢出力攜手共渡難關。黔江餐飲住宿行業商(協)會二0二0年二月四日1. 巴蜀印象集團旗下舒康有害生物防治技術開發公司給新型冠狀病毒集中救治醫院和精神科大面積消毒至疫情結束2. 金冠酒樓(新型冠病毒集中救治醫院送餐至疫情結束)3. 阿蓬記雞雜(公安和城西街道送餐)4.
  • 區縣文旅精品薈 黔江篇|生態原鄉 清新黔江
    泡一杯「魚籽蘭」,品一餐黔江雞雜,酌一口「泉孔酒」,聽一段後河古戲,跳一曲土家擺手舞,吼一嗓南溪號子。近年來,黔江按照「一城主導、一江拉動、一點引爆、全域發展」思路,將全區2402平方公裡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大景區來規劃打造,以旅遊景區方陣構築全域旅遊四梁八柱。
  • 重慶出遊攻略:這5種特色美食,到了一定要吃,也不枉來此一趟
    相對比錯綜複雜的交通,美食反而更接地氣。眾多周知,重慶火鍋享譽全國,但其實重慶除了火鍋,還一些其他的特色美食。不知道你有沒有吃過?今天在這裡就給大家分享5款重慶的美食,沒有吃過的可以去試試吃哦~泉水雞泉水雞是重慶市傳統的地方名菜。
  • 銅梁這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旗艦店隆重登場!為它點讚!
    『TOU DAO CAI』 ■ 非物質文化遺產 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 又是非常珍貴的 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資源
  • 黔江書記餘長明:以高質量招商推動黔江高質量發展
    原標題:餘長明率隊到上海市浙江省考察招商6月1日至3日,黔江區委書記餘長明帶隊到上海市、浙江省考察招商。烏鎮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向宏、金梭控股集團董事長童福友、東方惠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陶金海參加座談或陪同考察。區領導餘健華、張力、唐洪芳隨同考察。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成都好吃嘴的福利來啦,雞雜王自助餐走起
    雞雜是雞雜碎的統稱,包括雞心、雞肝、雞腸和雞胗(雞肫)等,鮮美可口,且有多樣營養素。 雞的 營養價值很高 . 其內臟的營養也不差 . 好好利用 , 精 心烹調 . 同樣美味可口中醫認為它們皆有助消化、和脾胃之功效。
  • 《風味人間2》5億次播放量的美食店,原來在這裡!
    重慶,是一個江湖,這是一個麻辣的江湖,一個耿直的江湖,一個喝酒吃肉的江湖。只需一口,就能享受的酣暢淋漓。重慶菜品紅油赤醬,口味接地氣,食材花樣繁複,複合調味、中菜西做、老菜新做、北料南烹,簡直讓人慾罷不能,爽得很過癮。
  • 黔江機場正式開通「廣州=黔江=重慶」航線
    1月15日12:05,一架海南航空執飛的B737-800飛機平安降落在黔江機場,標誌著「廣州=黔江=重慶」航線正式開通。這也是2021年黔江機場新增的首條航線。乘客安全抵達據悉,「廣州=黔江=重慶」航線,由海南航空公司執飛,執飛機型B737-800,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各一班,HU6027(廣州-黔江-重慶)10:05從廣州起飛,12:00抵達黔江,13:05黔江起飛
  • 「非遺」畫展、傳習坊等形式讓您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在民間·濱州市美術館館藏魯北民間剪紙作品展  展覽向社會展示近年來濱州市文化館(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濱州市美術館挖掘、整理、收藏的百餘件具有魯北地區淳樸粗獷、生活氣息濃鬱特點的民間剪紙。
  • 「太極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鄂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窩豆絲
    在鄂州,有這麼一種美食 既可以當作菜吃,也可以當做飯吃 它就是鄂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沙窩豆絲
  • ...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第一
    | 字號:A+ | A- 12月17日晚,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和「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
    12月17日晚,在牙買加金斯敦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宣布,將「太極拳」和「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
  • 福州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留住文化根與魂
    (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作為閩都文化的發源地,福州鼓樓在2200多年歷史長河中,沉澱出許多璀璨的文化瑰寶,包括閩劇、花燈、香店拳、閩派古琴等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福州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 特克斯縣:舉辦江格爾說唱表演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6月2日,呼吉爾特蒙古鄉開展了《江格爾》說唱表演活動。  據了解,《江格爾》是蒙古族英雄史詩,與藏族的《格薩爾》、克爾克孜族的《瑪納斯》並稱為中國三大英雄史詩,2006年,國務院批准《江格爾》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 在漫畫中展開廣府美食與文化之旅 「在粵」系列第四期活動:食在...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1月15日下午,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協辦的「在粵」系列活動第四期:「食在廣府——王大欣老廣新遊漫畫繪本作品展」在廣東省文化館一樓展覽廳隆重開幕。
  • 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門武學
    2020年12月13日,由臨清市文化和旅遊局、臨清市教育和體育局主辦,臨清市文化館、臨清市非遺保護中心、魏門武術學會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魏門武學發展論壇暨第五代傳承人魏星授徒儀式》在臨清市三和新宴會廳隆重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