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有句詩:「人可以生如蟻而美如神。」也許平凡永遠是生命的主流,但在這平凡的世界當中,永遠不會缺乏苦難和抗爭,所以我們可以平凡,卻可以不平庸,就像一束生長在高山之上的格桑花,雖不豔麗,卻真誠燦爛。
路遙《平凡的世界》就為我們展現了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快樂。
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衝突的紛繁交錯,深刻動情的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的背景下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不禁讓人感嘆,雖然時代不同,但是面對生活給予我們亙古不變的題目時,我們的心路歷程、我們的選擇卻大體相同。
為何一生必讀一次《平凡的世界》?因為感動千萬人的不僅是書中的故事,還有創作的故事。路遙是一個值得我們和時代銘記的作家,他出身農村,寫作的素材也大多源於農村。他說自己是一個「農民血統的兒子」,是既帶著「農村味」又帶著「城市味」的人。
他堅信「人生的最大幸福也許在於創作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所以他認為「只有在無比沉重的勞動中,人才活得更為充實。」
他玩命的寫作,可以說生命成就作品,小說完成後,路遙有一段時間甚至不能從書中回到現實世界來,連過馬路也要弟弟攙扶,不久,他就因患肝癌英年早逝。
路遙曾經說:
「我個人認為這個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普通人的世界當然是一個平凡的世界,但也是一個永遠偉大的世界,我作為這個世界裡的一名普通勞動者,將永遠把普通人的生活,普通人的世界當做我創作的一個神聖的上帝。」
路遙的好友賈平凹在路遙去世15年後,寫文章追悼說:「路遙是夸父,倒在了乾渴的路上」,在當代文壇,路遙是一個讓人心痛的名字,看到皇皇巨著《平凡的世界》,字數超過100萬。
他在陝北的一個山溝裡,寫了六年,六年中他每天寫作到天亮,他的一天是從中午開始的,他的早飯是從別人的午飯,他的手指寫的扭曲痙攣,他吐血多次,他把文學當作信仰,他只為蒼生說人話,最終活活累死。
有人說,路遙是中國文學的最後一個殉道者。他是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對童年最多的記憶就是飢餓,生母不得已將他送養他人,他的養母對他視若己出,這個偉大的養母每天要飯供他讀書。
中篇小說《人生》讓路遙一夜成名,通過《平凡的世界》,讓他斬獲了中國文學最高獎——茅盾獎。但他卻窮的連去北京領獎的路費都沒有。
路遙臨終前,執意要見好友,賈平凹一面,並對好友說出最後的遺言:「你看我現在這個樣子,你要引以為戒啊」,賈平凹聽完,再也忍不住,嚎啕大哭。
我們在《平凡的世界》裡認識了孫少平,在《人生》裡認識了高加林,他們都渺小的如我們普通人一樣。
1989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了作家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跨越3個年頭,這部凝結著路遙6年辛勞汗水的一百餘萬字的長篇小說終於全部出齊。
從此,這本書深深地鐫入中國當代文學史和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儘管《平凡的世界》遭受了發表和出版的冷遇與曲折,但是30年來讀者閱讀熱情絲毫不減的事實,證明了現實主義文學經典的雋永魅力。
《平凡的世界》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強不息,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之中,在獻身集體事業的同時也充分實現個人價值。
如果你也對這部平凡而偉大的巨作感興趣得到話,點擊下方就能購買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