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平凡的世界》獲得第三屆茅盾文學獎,這也是文學界的最高獎項,雖然有人質疑,但終究還是實至名歸。
因為從這部作品的受眾程度來看,絕對是一部史詩級的文學作品。
《平凡的世界》問世30年來,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溫儒敏教授說的底層受眾較多之外,更多的是這部作品的內容,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語,卻始終可以感動很多人。
我曾想過用一句話形容這部作品,最後發現還是「平凡的世界」最合適。
因為《平凡的世界》足夠真實,讀者才能感受到每一個勞動者的內心世界,書中的人物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些情節無不觸動每一個讀者的心。
它能夠讓讀者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幾乎每一個讀者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平凡的世界》有多驚豔?潘石屹現身說法!
地產大佬潘石屹看的每晚都要哭,翻來覆去看7遍?能在豆瓣上評分高達9.1分肯定有過人之處!
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七遍,為什麼一本書能夠看七遍呢?每一次我人生低潮的時候,碰到困難的的時候,覺得這個坎過不去的時候。我就讀上一遍《平凡的世界》,所以,《平凡的世界》裡面的每一個細節我都非常清楚。
這一段話,是潘石屹在一次活動中說的。由此可見,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很受潘石屹的喜歡,他把這本書當做了精神食糧。
潘石屹在多次讀了《平凡的世界》後,曾委託延安大學的校長幫忙修一修路遙的墓,他自掏腰包10萬,為路遙修墓!
但是為何《平凡的世界》評價不高?學界也是眾說紛紜。
一方面,在過往文學史研究的重點一般放在作家作品身上,缺少對普通讀者接受情況的研究。
其次,在傳統媒體環境下,城市的專家學者、知識分子壟斷了輿論話語權。這些人通常以較高姿態來「審視」這樣一部相對接地氣的作品。相比之下,普通讀者則更能對這樣一部作品感同身受,尤其是那些同樣遭受過苦難的人群。
而到了網絡時代,隨著更多普通讀者能夠透過網絡發聲,《平凡的世界》的價值才進一步凸顯出來,得以被重新正名。
針對這樣的評論,其實路遙在創作時也曾遭遇過。
當時路遙想要將《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發表,內心很是激動,他認為這次肯定暢通無阻,以為這家《當代》的編輯之前就發過他的作品。
當他興高採烈地去找這位編輯時,卻遭到了拒絕
說這部作品完全不符合當代人閱讀,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那幾年,文壇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很多作者都採用了新的寫法。
面對嘲笑他的人,路遙一口罵道:「!難道託爾斯泰、曹雪芹、柳青等等一夜之間就變成這些小子的學生了嗎?」
甚至說這些人完全不懂什麼叫文學!
由此看來,《平凡的世界》剛出版時並沒有得到一些文學作家和評論家的的認可。
正因為在苦難中沒有放棄,最終成就了路遙,成就了《平凡的世界》這部偉大的著作。
路遙曾經發誓:等自己有錢了,就接伯母進城、不願意就在老家給她蓋大房子
但是,路遙終究沒有等到這一天。1992年末,路遙在貧病交加中去世,床邊還留著一萬餘元的欠條...
然而路遙在去世後多年,不但沒有被世人遺忘,反而更加聲名鵲起,一時間他的作品「洛陽紙貴」,時代最終證明了他的價值。
給予身處苦難中的人不放棄的信念,是這部作品的傳世價值!
為什麼底層讀者那麼喜歡《平凡的世界》?溫儒敏認為,它的語言一般,情節老套,缺少終極關懷等形而上的東西,藝術上並不精緻,也不講究技巧,有藝術上的粗糙。但是你不得不承認它的衝擊力。」
能讓很多經歷過苦難的讀者感同身受,從中獲取力量和共鳴,不正是這部著作的最大價值所在?
對此,也有人認為,與其說《平凡的世界》是底層讀者喜歡,不如用「雅俗共賞」更為貼切。很多文學作品固然藝術價值高,文筆華麗,但是未必能打所謂的「底層讀者」,反而被束之高閣。這樣的作品就一定更好麼?
馬雲曾說:
"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第一次給清華新生推薦書的時候,推薦的就是《平凡的世界》。
這實在是一部讀過該重溫,未讀必須看的書。我自己,是中學時打手電筒讀完了,前些年濫竽充數教課於某校,給學生朋友們開列的"必讀書目",第一部也是《平凡的世界》。
何以故,因為這樣的書,能讓你在順境中感動、感恩、惜福。路遙很喜歡《創業史》裡的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它太適合當下的青少年看了。
所以,在這裡我鄭重推薦這部好書。值得一提的是,該書所得版稅,將全部歸於路遙的獨生女路茗茗,社會虧欠路遙的實際已太多太多。點擊圖片下方商品卡即可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