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打的仗我正在打,當跑的路我正在跑
心路獨舞
首先我要說明一件事情,微信文章能放出來的留言是有數量限制的,也就100個留言吧,到了這個數字就得撤下一個已經放出的才能放出一個新的,如果不是特別必要我極少這樣做。所以你的留言放不出來並不是我害怕你說的話而不敢放出來,也不是不同意你的觀點不想放出來,只是超過留言數目的限制而已。先留言的人只要不是謾罵的,我會儘量放出各種觀點,昨天就放了一個完全無理取鬧的,目的就是想說明不少人的素質的確堪憂,還好後來留言的人自己刪除了。
其次是關於打賞的去向:
謝謝大家,我開始的目標是能有3000美元的打賞,現在已經非常靠近5000美元了,求求大家,獨舞心領了,大家都不容易,繼續下去就會把我「砸」暈了,現在二維碼轉款都被微信給停掉了。錢到了我家人的帳號我會找人幫助換成美元打到我這裡來,把5000美元直接交給地方醫院的COVID-19專科。
還有關於媒體報導:
今天我聯繫我們當地的一家報紙的記者,不久前他寫過丫丫的專題,很會挖掘角度。我告訴他大家的留言、打賞(間接捐款)、和美好的祝願,希望能夠通過民間的溝通來傳達善意,我知道這樣做雖然不能完全抵消那些得瑟取笑慶祝美國第一甚至呼籲供應美國假體溫槍的橫幅、言論、影片被翻成英文、通過推特臉書等傳遍世界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至少我可以告訴我們社區的美國人,中國人當中還有很多像我的讀者們這樣慷慨善良友好的人群,我們社區的病毒專款中也有他們的貢獻,最後約定他明日中午通過電話採訪我,希望他能講好中國老百姓的故事吧。
突然想起了提摩太後書4:7-8: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嗯,我只能說,當打的仗我正在打,當跑的路我正在跑,希望所信的道我最終會守住。
因為,還有你們。
最近有點累,昨晚陪丫丫追劇比較晚,今天起得也晚,迷迷糊糊就把手機和換下來的床單一起扔進了洗衣機,結果呢,我用了兩年半、本想再用半年再換的iPhone 8 plus陣亡了。開始我還挺高興,這世界終於安靜了,沒有微信、沒有簡訊、沒有電話、沒有社交媒體的日子真好,然後轉眼我就緊張了,線上課堂的登錄要手機認證,幾個遠程登錄的資料庫也要手機認證,微信公號需要微信掃描,我們的生活已經被手機綁架了有沒有?這大星期天的又是特別時期,上哪去買手機呢?網上看我用的AT&T店不開門,BestBuy倒是開門,結果去了人家沒有iPhone 11 Max Pro沒上鎖的機器。突然想起路過的Costco還開門,雖然從來沒在哪裡買過手機,這時只能死馬當活馬醫了。
結果我運氣很好,不僅有,而且還有最流行的我喜歡的Night Green顏色的最高配容量,最後花了1249美元買了一隻。我注意到Costco裡面有工作人員在隨時提醒大家保持六英尺社交距離,也專門有人指導排隊結帳,結帳的經過之處都用膠帶每隔6英尺貼上一條,讓大家注意保持距離,結帳人員和交款人之間有了有機玻璃屏障,工作人員隨時給有機玻璃消毒,交款人手持卡,結帳的人掃描,大家都儘量避免不必要的接觸。
出了門加油,發現油價真是跌到白菜價了,1.69美元/加侖,相當3.1元/升的樣子。
今天有兩個好消息都是有關N95口罩的。一個是杜克大學生物防護實驗室的研究小組在不損壞口罩的前提下,實現了對數百個N95防護口罩進行了消毒,使其實現重複利用,研究人員甚至直接公布了他們的口罩淨化方案,以便其他醫院可以效仿,即在封閉的設施中使用特殊的設備來處理過氧化氫,然後用蒸發的過氧化氫殺死殘留在口罩上的微生物汙染物,該團隊一次能處理500個口罩,耗時4個多小時,目前正在努力增強處理能力。另一個是俄亥俄州研發出口罩消毒設備,讓口罩可重複使用20次,目前已有四臺,兩臺在俄亥俄州,一臺在紐約,另一臺在發往紐約的路上,後續可量產,並發往其它州,一臺每天可消毒80000個口罩,目前正爭取FDA批准。
今天在華人網我還看到了在紐約的一線醫護人員,分享的一些見聞,供有興趣的人閱讀。
從前上下班的摩肩接踵,到州長要求non-essential workers 都在家工作以後,路上人少到屈指可數,大部分餐廳關閉,雖然州長只是要求不能dine in,但是我看到的其實大部分餐廳都貼了關門告示,就連便利店bodega也不例外。阿拉伯人的餐車都不見了。外賣還開的地方有麥當勞,taco bell,Paris Baguette還開著,特別感動,下班回家路上還能買點吃的。
坐地鐵上下班,地鐵裡空空蕩蕩,地鐵線路停了幾條,而且也不那麼頻繁了。所有的電子顯示屏都在輪番提醒大家怎麼防止病毒傳染,各種語言包括中文都有。一個車廂裡2-3個人最多了,看起來都是必須上班的人。流浪漢能佔著一長條座位睡覺。開車的同事都不敢坐地鐵,雖然我一天坐兩次也沒啥問題,當然注意個人衛生控制感染是很重要的。
日常戴口罩的人還是多了很多。路上行人戴口罩大概50%,地鐵裡80%都戴上口罩了。和前兩周比起來,還是進步不少。
去Whole Foods買菜,基本上什麼都有,包括廁紙。熟食區關閉。得排隊進店,店裡不允許太多人,而且店員會一直提醒6 英尺距離。但是基本上什麼吃的都有。我逢周末去買一次吃的也夠了。
醫院裡很恐慌,病床很滿,我們的幾個ICU都滿了,都是上了呼吸機的COVID病人。另外還開了好幾個新區裝COVID病人。大多數病人年齡都是60+,有基礎疾病,最明顯的基礎疾病是糖尿病,哮喘/COPD,冠心病或者心衰。免疫系統弱的病人也是重災區。有一個年齡38歲的病人沒有基礎疾病,但是BMI 50,也不是健康人。目前還沒見到完全健康的人因為COVID而病重的。
急診室爆滿,醫院在外面還單獨設立了帳篷。大部分人如果是典型的COVID症狀,比如發燒,肌肉酸痛等病毒症狀,沒有其他基礎疾病,我們都直接讓回家隔離14天,連測試都不測試……因為test kits也緊張,而且像紐約這種重災區,基本上測了也白測,肯定都是COVID。所以大部分病人都回家自行隔離了。讓住院的都是ABC (airway,breathing,circulation) 有問題的。
胸片的敏感度不高,有些病人的chest X-ray 正常但是CT就顯示肺炎,關鍵是CT現在也照不過來,太忙。
醫護防護措施非常緊張,和州長說的物資充足完全不一樣,我們都一個N95用一個星期,外面再每天套一個雙層外科口罩。全身的防護服是沒有的,就是普通的無紡布。
藥品緊張,所有的人都在用hydroxychloroquine+azithromycin,全部在經銷商那兒backorder,能下一單就下一單,但是基本沒貨。我們上周一直就缺貨,全醫院只有100片hydroxychloroquine 都不知道怎麼辦,前幾天好不容易才進了一批三千片的hydroxychloroquine,大家能稍微放鬆一段時間。
每天查房都討論怎麼治療COVID,什麼時候用激素,什麼時候用IL-6單抗。信息比較混亂,誰也說不清楚。
現在每個人對COVID的看法都不一樣。主流媒體喜歡報導這個記者死亡,那個醫生死亡,問題是媒體也不知道人家到底是有什麼基礎疾病。反正我們一線看到的重病沒有一個是健康人,門診和急診裡有太多類似感冒症狀的健康人都讓回家了。所以感覺媒體報導出來的印象還是有偏差。當然這些都是我的印象,和其他一線人員不一樣的印象也是有可能的。
看完這個紀錄,心裡稍微輕鬆了一點,看來我們都得趕緊調整好心情,注意吃喝休息,健康了染上後重症的機會才會減少喲。
最後說個暖心的。錄像裡這個英國的護理人員正準備離家到醫院去開始新的一天殘酷、危險的工作,結果發現整個鄰裡鄰居的人都出門佇立給她鼓掌感謝,她的淚水都忍不住流了下來。
嗯,她不是唯一一個哭的。我也算一個。
大寫的Huma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