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號脈影像經絡,洞察文娛風潮
上周中國電影院剛剛上了兩部日本動畫電影,本周末《我的英雄學院:兩個英雄》又來湊熱鬧。今年以來,日本動畫成為批片市場亮麗的一道風景線,先後有《命運之夜》《我想吃掉你的胰臟》《朝花夕誓》《夏目友人帳》《魔神Z》《我的英雄學院》6部同類型電影上映。
然而,同種不同命。在這六部日本動畫中,票房最高為《夏目友人帳》,目前已經破億,這個成績即便放在2018年中國引進的所有日本電影中也足夠搶眼;票房最低為《魔神Z》,雖然這個IP歷史悠久,在日本動漫史上有「機甲鼻祖」之稱,但引進國內目前只進帳35萬,怎一個慘字了得。
同樣是引進的日本動畫,票房表現竟然天壤之別,令人咋舌。如此巨大的票房差異,除了引進檔期拖延、宣發周期縮短等這些問題外,更重要的是,日本動漫在中國傳播所產生的「時差」,導致青年觀眾和「二次元」群體在動漫認知上的斷層。
半個世紀的「機甲」動漫演變
《魔神Z》根據日本漫畫家永井豪的同名漫畫改編,又名《鐵甲萬能俠》,該漫畫1972年10月開始在《周刊少年JUMP》上連載,同年12月TV版動畫《魔神Z》在富士電視臺首播,劇集長達92集。
國內引進的這部劇場版《魔神Z》(又名:魔神Z/INFINITY)於2018年1月在日本公映,這是為紀念原著漫畫家永井豪出道50周年、《魔神Z》誕生45周年的紀念作品。該片在日本上映16天累計票房收入2億4319萬日元(折合約為1500萬人民幣),對於一個近50年的老動漫IP,其市場表現已經相當不錯了。
一個已經走過了近50年的動漫IP,居然還有新作誕生,日本動漫文化產業發展的成熟度可見一斑。《魔神Z》從動漫刊載到TV版動畫播出完結,後續幾年還有四部劇場版動畫在日本公映,作為「機甲」類動漫的鼻祖級作品,它對日本動漫文化的影響也是相當深遠,80年代崛起的原創動畫《機動戰士高達》(以下簡稱《高達》)系列就有《魔神Z》的影子。
《機動戰士高達》系列的第一部TV版動畫《機動戰士高達0079》
《高達》系列及其衍生作品已經成為風靡全球、長播不衰、體系龐雜、盈利最高的日本動畫系列。就連好萊塢「墨西哥三傑」之一的吉爾莫·德爾·託羅也是《高達》系列的忠實擁躉,他在2013年執導的《環太平洋》就深受《高達》等機甲類動漫的影響。
到了1995年,機甲類動畫又出現了一部裡程碑式作品——《新世紀福音戰士》(以下簡稱《福音戰士》)。這部作品中運用了大量意識流手法來描寫人物心理,還涉及宗教、哲學等諸多元素,是當時日本社會現象級的作品,也是後來公認的日本動畫史最偉大的作品之一。同時,《福音戰士》也成為國內80後、90後青年觀眾中影響力最廣、認知度最高的機甲類動畫作品。
日本動畫在中國的傳播
1980年12月,中央電視臺播出日本TV版動畫《鐵臂阿童木》,該片成為最早引進中國大陸的日本動畫作品之一,播出後廣受歡迎,之後各地方電視臺也逐漸播出各種類型的日本動畫。
到了90年代末,這二十年間處於成長期的青少年人群,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批日本動畫粉絲了。90年代,國內出版商開始大量盜印日本漫畫,海量級的盜版漫畫與電視臺播放的動畫產生聯動效應,形成了國內第一波「日本動漫文化浪潮」。
早期電視臺播出的日本動畫作品,因集數和播出時段等限制,都會經過大量調整,很難保證全劇完整播放,並且引進的風格也是偏少年冒險類。
對於《魔神Z》這種涉及科幻、戰爭的題材則不予引進,後期《魔神Z》的造型畫風也演變為成人向,就更不適合在電視平臺上播放了。這也導致深受日本動漫文化浸淫的兩代青年受眾,對這部作品在認知上嚴重不足。
到上世紀末,各地方衛視開始播放百集完整版的日本TV版動畫,《灌籃高手》《名偵探柯南》等優秀作品成為當時青少年們熱議的話題,也讓電視臺引進日本動畫的風潮達到頂峰。這對之後諸如《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動畫進入國內院線,有很積極的影響。
《魔神Z》這類發跡於上世紀70年代的動漫作品,國內必定也有少量骨灰級動漫迷,但它的體量肯定不足以支撐起國內市場。這種動漫文化傳播上的「時差」也導致了青年受眾對日本早期動畫認知上的斷層,更不用說之後更年輕的「二次元」群體了。同為機甲類動畫,如果換成《福音戰士》的後續劇場版作品,市場反應絕對不可能如《魔神Z》這般冷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盜版影碟開始全國泛濫,盜版商也看到日本動漫作品在學生群體中的潛在市場。《福音戰士》在1998年香港電視臺晚間檔就播出後,深受日本動漫文化薰陶的80後們,通過各種盜版渠道看到了這部作品。加上繁榮的動漫雜誌的助推,《福音戰士》從認知度到傳播面上,幾乎覆蓋整個80後群體。
2001年,《新世紀福音戰士》以《新世紀》的名字在國內電視臺播出。雖然經過大量刪節調整,但這次引進也引起了90後觀眾對原作的興趣。作為首批的「網生代」,剛好遇到網際網路帶寬提速,他們通過資源下載,網絡動漫社群的討論,讓這部「神作」在國內形成了二次「原爆」式的傳播。
日本動畫電影引進要注意「傳播時差」
2月底以來,中國市場陸續上映了三部日本動畫電影:《朝花夕誓》《夏目友人帳》《魔神Z》。《朝花夕誓》作為原創動畫電影,國內票房1718萬的成績雖說表現平平,但與該片去年在日本票房3.5億日元(折合約為2000萬人民幣)的成績基本持平。由此看出,這類新原創動畫電影作品在中日的受眾體量也基本相當,能覆蓋的觀眾年齡層和傳播度都很有限。
《夏目友人帳》作為承接日本「妖怪文化」的新世紀作品,結合了對青年觀眾極強代入感的高中生活,在國內成功覆蓋了多個年齡層的青年觀眾,能拿到破億元的票房,可見這部為青年人打造的「解壓良片」療效奇佳。
《魔神Z》不堪的票房成績,根本原因就是忽略了國內動漫文化在傳播上與日本存在近三十年的「時差」。雖然日本機甲類動漫的發展超過了50年,但幾十年的「傳播時差」造成了國內青年觀眾對日本動漫文化認知的斷層。即便《魔神Z》與日本同年公映,相信也不會有太好的票房成績。
2016年,《你的名字。》5.76億的票房創下了日本電影中國市場最高紀錄。該片導演新海誠的新作《天氣之子》將於今年日本暑期檔公映,這部作品必定會引起國內青年觀眾的廣泛關注。在日本動畫頻繁引進的當下,《天氣之子》如能借勢同年引進,必定會在國內創造更好的票房成績。相信國內的批片買家早就在行動。
【文/張垚】
The End
出品 | 北京獨舌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監 制 | 李星文
主 編|楊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