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叔暉先生是中國傑出的工筆重彩人物畫家,同時也是一位享有盛譽的連壇女將。她雖然終生未嫁,但卻以其女性特有的細膩感情描繪了《西廂記》、《梁山伯與祝英臺》、《孔雀東南飛》、《白娘子傳奇》、《生死牌》等浪漫悽美的愛情故事,其中《西廂記》可謂是王先生的代表作品。
《西廂記》彩頁版 王叔暉 繪畫 郭烽明 劉毓敏 編文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珙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亦相傳為元稹假借張生的自傳體小說或故事。這個故事到宋金時代流傳更廣,一些文人、民間藝人紛紛改編成說唱和戲劇,王實甫編寫的多本雜劇《西廂記》就是在這樣豐富的藝術積累上進行加工創作而成的。
《仕女圖》1979年
「願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這一美好的願望,不知成為多少文學作品的主題,《西廂記》便是描繪這一主題的最成功的戲劇。
195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婚姻法公布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把創作《西廂記》連環畫的任務交給了王叔暉。但誰也不曾想到一年後問世的這部連環畫,竟成了載入新中國美術史的佳作。專家評價這套16幅彩繪本的《西廂記》連環畫特點是:人物形神生動,環境充滿詩情畫意,色彩典雅端麗,線條流暢剛勁。為畫這組作品,王叔暉幾乎投入了幾十年畫仕女畫的全部經驗,也投入了自己的豐富情感。10年之後,這部作品榮獲第一屆全國連環畫創作評獎的「繪畫一等獎。」
《西廂記》白描版
1957年,王叔暉再次提筆,創作了128幅本的白描連環畫《西廂記》。如果說前一次畫《西廂記》所要求的是超越古人,那麼這一次創作的要求是超越自己。然而,「文革」時,這部作品被判為「毒草」,118幅繪畫原稿被銷毀,唯存中國美術館收藏的10幅。
1981年第一期《中國畫報》將16幅本的工筆重彩連環畫《西廂記》全部刊出,大受歡迎。
1979年第四屆全國文代會期間,王叔暉接受劉碩仁代表郵票發行局的邀請,答應創作《西廂記》郵票。她考慮,雖然仍是畫仕女畫,但專為郵票而作還是第一次,計劃一下自己的時間安排,決定在次年年底之前完稿。
果然,王叔暉如期完成「驚豔」、「聽琴」、「佳期」和「長亭」4幅郵票圖稿。這4個場景在原來的16幅本連環畫中都曾出現過,考慮到郵票的特點和局限,人物都儘量放大,佔了畫面的主要位置,同時捨去了次要人物和一些場景。
「聽琴」彩頁版和郵票版之比較
這裡還有一段小插曲:一位音樂家曾向畫家指出,16幅本《西廂記》中「聽琴」一幅有個小小錯誤:張生彈琴右手用了食指撥弦,其實應該用中指。這一提醒,王叔暉在心裡記了多年,終於在這次再創作中得以改正。
1983年2月21日,這套紀念郵票《西廂記》終於面世,這是1949年後國內發行的第一批以古典文學作品為題材的郵票之一,受到了郵迷和專家們的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除了郵票和小型張,中國郵票總公司還發行了相關內容的首日封。
《箜篌圖》1979年
一個月後,英國的《集郵周刊》以全套《西廂記》郵票作為該期的封面,5月號的英國《外國郵票》在封面顯著位置刊登了「聽琴」這枚郵票,並載文稱讚《西廂記》整套郵票無論構圖、色彩還是印刷,都是成功的。它不僅僅是郵票,也是精美的藝術品。一年之後,國內的「最佳郵票評選」將《西廂記》評為1983年最佳特種郵票。日本的集郵雜誌將其評選為1983年中國最佳郵票。
1983年《西廂記》郵票發行這一年,王叔暉已71歲高齡,老人為這四幅作品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但鮮為人知的是,王叔暉創作的四幅《西廂記》郵票畫稿,僅獲得每幅80元的稿酬。
《初遇》
相國病死蒲州城,母女扶柩回博陵,不料河橋傳匪警,寄住蒲東僧寺中。
相國有女崔鶯鶯,聰明秀麗好貌容,帶著紅娘小侍女,遊園無意逢張生。
《借廂》
洛陽書生張君瑞,才冠中原無匹配,遊學路過普救寺,一見鶯鶯心如醉,
行去回眸似有情,面容更比桃花美,張生長揖拜老僧:請許借住西廂內。
《鬧齋》
二月十五做道場,佛堂前面遇紅娘,張生躬身忙施禮,自薦秀才本姓張。
說罷姓名說身世,二十三歲無妻房。紅娘內心笑他痴,當面責他太狂妄。
《和詩》
花影鋪地月光明,香案擺在小園中,鶯鶯燒上三炷香,重重心事說不清。
牆外誰吟詠月詩,紅娘猜想是張生,鶯鶯依韻相唱和,一字一聲訴衷情。
《匪驚》
河橋賊首孫飛虎,兵圍普救擂戰鼓,聲言要搶崔鶯鶯,相國夫人求援助。
如有壯士退賊兵,可娶鶯鶯為新婦。張生致函杜將軍,拜託和尚去投書。
《邀宴》
杜確號稱白馬將,金戈鐵甲軍威壯,大軍一到重圍解,滿寺僧俗謝張郎。
筆掃賊兵五千人,美滿婚姻已在望,相國夫人擺酒宴,紅娘送帖到西廂。
《賴婚》
紅娘扶出崔鶯鶯,滿心以為好事成,不料夫人忽翻悔,改叫鶯鶯拜張兄。
張生一氣離席去,滿腔心事千斤重,酒宴不歡登時散,眼前喜事又成空。
《聽琴》
月照西廂燈影暗,張生窗下撫瑤琴,弦音如泣更如訴,思慕心情海樣深。
知音可解弦中語?眼前人如夢裡人!牆外聽琴默無語,鶯鶯張生心相印。
《聽琴(局部)》
《傳簡》
聽說張郎病西廂,鶯鶯心亂懶梳妝,痴情還須深情報,傳簡託賴小紅娘。
箋上詩謎似良藥,張生讀罷心舒暢,解謎不瞞傳書人,相約夜會跳花牆。
《赴約》
紅娘守候角門邊,張生越牆進花園,樹影搖搖驚宿鳥,池邊蛙鳴聲中斷。
鶯鶯背立湖山後,羞慚惶恐身微顫,唯恐夫人未入睡,又怕紅娘嘴不嚴。
《賴簡》
無奈裝作負心人,故作嚴辭相責問:相國女兒不可欺,夜半跳牆是何心?
既讀詩書該明禮,兄妹豈能結姻親?張生不解鶯鶯意,滿懷心事口難分。
《臥病(相思)》
輾轉床榻病日深,難解鶯鶯是何心,良宵一刻值千金,何故冷語搶白人?
退得賊兵圖永好,聽琴和詩似知音,不該以怨將恩報,賴簡教人費思尋。
《問病》
鶯鶯想來更悔恨,再煩紅娘捎音信,醫病不用丸和散,花箋題詩作媒人。
為報深情心已決,今夜即可見鶯鶯。張郎讀罷愁眉解,十分疾病去九分。
《佳期》
依窗等候好難捱,她倒是來還不來?她若肯來早該到,她若不來更難猜。
聽似風吹竹林動,紅娘輕推門兒開,乍見情人心如醉,為何嬌羞頭不抬。
《拷紅》
夜宿西廂到五更,歡郞吐露個中情。夫人拷問小紅娘,是非曲直辯分明:
夫人出言又無信,治家有方是虛名,鍾情男女西廂會,逆水不如順水行!
《餞別(長亭)》
相國不招白衣郎,立逼張生赴考場,昨夜合歡今別離,點點清淚溼衣裳。
夫貴妻榮不可期,十裡長亭秋風涼,淚眼望去霜林紅,碧雲天冷落葉黃。
王叔暉 ( 1912.8 -1985.7 ),字鬱芬,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從小就酷愛畫畫,15歲時即經由其二姐夫的弟弟,著名的畫家吳光宇介紹,加入了北平中國畫學研究會。在中國畫學研究會裡,她受到了當時古物陳列所(即今故宮博物院的前身)的所長周養庵、京城女子師範大學的教授孫誦昭以及國畫大家徐燕孫和吳光宇等的鑑評和教誨。
早期作品《勞動生產全家忙》
在這些人之中,王叔暉最重要的老師就是徐燕孫和吳光宇。徐燕孫是著名的工筆人物畫家、紅學家,其在人物造型和筆法的運用上,對王叔暉的影響非常大。吳光宇在畫面的布局,以及色彩的處理等方面,對王叔暉有多方的教誨。
在中國畫學研究會僅僅半年,即在全會師生畫展評比中獲優等獎。18歲提升為助教。解放前,以賣畫為生,負擔母、弟生活費用。解放後,參加人民出版委員會工作。後調人民美術出版社,負責連環畫創作。1962年,創作連環畫《西廂記》,獲全國連環畫一等獎。1983年,被選製成郵票,獲全國最佳郵票作者獎。1963年,獲萊比錫裝幀設計獎。
她曾任全國婦聯第三屆執委、中國美協第三屆理事、北京市工筆重彩畫會副會長。
她天資聰慧,勤苦好學,畫風尤受仇英、陳老蓮的影響,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人物造型儲蓄中略加誇張,線描健勁有力,落墨潔淨,設色明豔清雅,一掃明清以來的頹廢畫風,開一代新氣象。
王叔暉學古不泥古,用她的話講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同時,她也沒有拒絕西方的繪畫經驗,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視等創作技巧。尤其在整體價值取向上,她追求的是純中國的古典式審美情趣,在「盡精微」的工筆重彩畫中追求「致廣大」的生動氣韻。這使王叔暉成為當代工筆重彩畫的一代宗師。
本人的公眾號、頭條號、百家號、微博名、孔網店鋪均為「舊美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