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糧液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從歲月深處緩緩移行,如一座巍峨的山,一本厚重的書,讓人充滿一探再探的欲望。
2006年12月,首批「中華老字號」企業評選出爐,宜賓五糧液集團脫穎而出。
五糧液連同著「老字號」這一熟悉又陌生的字眼出現在大眾面前,這回它代表的不只是一杯濃香佳釀,不止大型國有企業集團,更是一部白酒進化史,是中華文化的具象演繹。
何為古老?
人類起點源頭夠不夠?
十萬年光陰荏苒,智慧的祖先依託著水和糧的供給,繁衍生息,延綿不絕。
糧食作為食物供給,穿越漫漫的悠長年歲,見證了大陸板塊漂移拼湊、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衰更替,文明在一茬茬的糧食生衍中實現著交融與更新。
商朝,一顆擁有強大繁殖能力的小麥種子,沿著青銅之路,自西亞一路奔襲,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2500多年後的北宋,非洲盛產的高粱馬不停蹄地跟隨人類的腳步到達印度,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與香料、珠寶一起來到了中國。接下來的400年中,拉丁美洲人餐桌上的常客玉米,也穿越浩渺海洋和崇山峻岭的距離,一路向西。
原產中國的大米與糯米,在江南的魚米之鄉中一直堅守著最初的繁榮與生機。
幾萬裡跋山涉水,糧食作為使者,連接著各大洲間不同的風俗、信仰、文化藝術,丈量著人類文明,見證著人類繁榮。
糧食一路漂泊,在人傑地靈的宜賓,通過勤勞聰慧祖先們的創造,實現了融合與創新——歷史記載,生活在宜賓的僰、漢、苗、彝、僚各個民族安營紮寨後,持續奮鬥於釀酒事業。
時光積蓄中,宜賓的釀酒師熟練掌握農作物與釀造之間的關係,以樸素的東方哲學觀,道法自然,順應天時、地利、人和,實現「天人共釀」。
白酒成為這個千年小城的標誌之一。
從樹頭酒、蒟醬酒、咂酒、重碧春酒、雜糧酒到現今的五糧液,幾千年間酒水不停地演變與傳承,幾千年間泥土與泉水的交聯,香氣四溢。
與遠古的時代用一種或兩三種原料釀製的酒不同,宋代宜賓紳士姚君玉用五種糧食混合釀造出「姚子雪曲」;明朝初年,宜賓陳氏承前啟後地總結出「蕎子成半黍半成,大米糯米各兩成,川南紅糧湊足數,糟糠拌料天鍋蒸」的陳氏秘方,釀造出酒味層次更為豐富、營養成分更為多樣的「雜糧酒」。
宜賓白酒尋找到了五穀間妙不可言的平衡點。
數百年後,陳氏秘方歷經數十代口傳心授秘法相傳,傳到了民國釀酒技師鄧子均手中。
鄧子均是個嚴謹又愛鑽研的人。配方傳給他後,他反覆摸索、不斷對比試驗,不厭其煩地釀造、品嘗,終於釀造出醇美甘香的「雜糧酒」。
晚清舉人楊惠泉嘗過此酒後,咂舌稱讚,感嘆道:「如此佳釀,名為雜糧酒,似嫌凡俗,而姚子雪曲雖雅,但又不足以反映此酒韻味。既然此酒集五糧之精華而成玉液,何不更名為五糧液?」
鄧子均欣喜採納此建議。
至此,五糧液聞名於世。
幾千年歲月變遷,五穀作為原料,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釀造出香飄天下的佳釀。
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召開,歷史的機緣巧合下,五糧液出馬參賽,嶄露頭角,揭開了五糧液同時也是中國白酒國際化的序幕。此後,五糧液銷往美國舊金山等地,獲得了海外人士和僑胞的高度讚揚。
聰明的鄧子均料想到了樹大招風的隱患。1932年請著名畫家以五種糧食為原型設計繪製了第一版五糧液商標。為了保護配方,他將「五糧配方」的圖案去掉了糯米,增加了胡豆。如果按照圖案上的配方釀酒,味道恐怕值得想像。
匠人用盡一生的時光,心甘情願成為技藝的教徒,虔誠地伏倒於枯燥單調的重複中,用智慧與心血守護這一樽佳釀。
1950年,宜賓解放,大大小小的糟坊合營進行統一管理,被戴上資本家帽子的鄧子均賦閒在家喝悶酒。
為了重振五糧液,常穿草鞋,有「草鞋專員」之稱的第一屆宜賓行政公署專員李鵬多次拜訪鄧子均,邀請重新出山。
一日,兩人小酌,李鵬說,「雖然您是有產階級,但您還是勞動人民出身。」簡單的一句話讓鄧子均溼了眼眶,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拿起了李鵬帶來的五糧液小抿一口。頓時眉頭緊鎖,滿臉失望。這不是他熟悉的五糧液,因為不是照他的配方製作,色香味都差了一大截。
沉默許久,鄧子均顫巍巍的手從兜裡掏出一張疊得四四方方、用黃綢包裹的「陳氏秘方」,鄭重地遞到李專員手裡。
此時,鄧子均已78歲高齡。
在他的指導下,五糧液迅速恢復生產,質量不斷提高,佳釀傳奇延續至今。
2008年8月,全球最權威的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公布一年一度的「亞洲200家最受尊敬企業調查」結果,五糧液等十家企業摘取「中國十大最受尊敬企業」桂冠。
「老字號」五糧液千年的堅守與傳承獲得世人的贊同與肯定。
中華民族淵源的歷史,需要沉浮其中的品牌維繫,需要一代代匠人匠心的發揚。類似五糧液這樣的老字號品牌,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更顯珍貴。
相信五糧液將以不停歇的匠心釀造,賦予時光更多的酒香,讓「老字號」的招牌繼續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