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角落
俗話說三九四九冰上走,嚴寒的冬日裡最痛苦的莫過於一清早要離開溫暖的被窩,冒著刺骨寒風開始新一天的搬磚勞作。在這時,看看家中早已酣睡兩月有餘的烏龜們,回憶下已經在視線中消失的蛇蟲鼠蟻們,這種冬眠的幸福是人類怎麼想也得不到的夢想。
那麼,我們人類能不能也冬眠一下,
像蛇蟲鼠蟻們一樣,
讓大腦和身體也「停機」
休眠一個冬季後再甦醒呢?
國外的科研人員研究北極地松鼠,一年中有八個月它們會躲在地洞裡,冬眠的本質是體溫調節。降低身體核心溫度會導致低代謝的「遲鈍」狀態,動物在這種狀態下幾乎不需要食物,在冬眠過程中,其體溫從37.2℃驟降到-2.7℃,從而使它們的基礎代謝率降低了約99%。作為「恆溫動物」,我們人類消耗的大部分熱量都用於維持體溫,即維持基本代謝率。不幸的是,人類似乎有一個頑固的體溫設定值:37℃。除了夜間睡眠時會出現細微波動外,我們的體溫只有在發高燒或低體溫症時才會變化。僅僅幾攝氏度的溫差很可能就意味著生與死的差別。
長期以來,37℃的設定值被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但情況可能並非如此。例如,外科醫生在心臟必須長時間停跳的過程中會使用低溫療法,使大腦和其他器官在沒有能量可用的情況下存活更長時間。降溫也用於心臟驟停後的緊急情況。但是,畢竟限於人類的身體機能和大腦的脆弱性,降溫後的手術只能在兩小時內完成,否則最終將意味著患者進入永久的「冬眠」。
如果降溫可以讓一個受了致命傷的人活下來,那麼在不那麼極端的情況下,這一方法是否可以用來減緩代謝過程?一個人能在健康狀態下「冬眠」多久?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嚴肅對待這個問題。從2014年開始,該機構就資助了長期冬眠的研究,以推動長期太空旅行成為現實。
在最初的設想中,在未來的行星際旅行中,可以讓一名機組成員保持清醒,其他成員則冬眠兩周。他們可以躺在小艙裡,最大限度地減少飛船中需要被包裹在防輻射罩裡的空間。防輻射罩非常重,需要耗費相當多的燃料。人類的身體通常在體溫降低時,以發抖或打寒戰的方法來體現身體對環境變化的應激表現。所以,目前最大的挑戰將是在降低體溫的同時,不讓他們發抖並消耗能量。在醫院裡,打寒戰是用鎮靜劑來克服的,但國外的研究小組對於讓一群太空人連續幾周或幾個月服用大量鎮靜劑持謹慎態度。真正需要的是一種能夠安全降低人體核心體溫的藥物,讓我們享受到許多其他物種都具有的「遲鈍」感覺。
至於在冬天用這種藥來進行選擇性冬眠,就目前而言還無法做到。除了大腦的溫度設定值問題,人類還有一些解剖學上的障礙。研究人員用大鼠的誘導冬眠只持續了兩周,然後就開始出現敗血症,並且明顯是由於腸壁的破裂。許多冬眠動物的內臟在解剖學上已經適應了冬眠,我們人類則不同。黑熊的內臟和人類的更相似,它們通過循環的體溫變化來維持冬眠,而不是在幾個月裡都直線降溫。人類的冬眠可能需要類似的循環,這比簡單地用藥物關停身體的恆溫器要複雜得多。
人類冬眠計劃的最後一個缺陷是,冬眠不同於睡眠,並沒有明顯的恢復作用。事實很殘酷,以目前人類進化的水平和科技水平,真的做不到,要像電腦當機一般的去冬眠一下,那估計就是跟這個世界真的永別。
參考來源:新浪科技 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