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都在說測光、測光,但很多人對測光是一知半解的,壓根兒沒有系統的了解過測光。今天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下測光方面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什麼是測光?
我們人眼能判斷畫面是亮還是暗,是因為物體能反射光線;這些反射光線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視覺神經會判斷進入眼睛反射光線的強弱來判斷畫面是亮還是暗。
但是相機沒視覺神經,無法像人一樣去判斷畫面是亮還是暗。所以我們需要給相機一個標準,告訴它在這個標準為正常曝光,過了這個標準就是過亮,低於這個標準就是過暗。
大自然中物體對光線的平均反射率為18%,所以我們就將這個反射率作為相機的標準。當我們用相機拍攝時,相機就會對畫面的光線強弱、明暗程度進行判斷,也就是測光。
如果測光區域很暗,低於18%反射率,那麼相機就會提高曝光讓畫面曝光正常(不亮不暗);如果測光區域很亮,高於18%反射率,那麼相機就會降低曝光讓畫面曝光正常(不亮不暗)。
不亮不暗就是曝光正常,就是中間調,也就是大家常說的18°灰度。
這個大家相機中就可以判斷出,我用紅色框框了起來。0(0EV)哪裡表示中間調,也就拍出來的照片是不亮不暗的。標尺往右照片會越來越亮,標尺往左照片會越來越暗。
二、測光模式有哪些?
測光模式主要有:評價測光(尼康矩陣測光、索尼叫多重測光,都是一樣的下面就直接說成評價測光了)、點測光、局部測光、中央重點測光等等。
其中比較常用的是「評價測光」、「點測光」這兩種,其它的很少用到,所以重點講一下這兩個就行。
①評價測光
它的測光原理是將畫面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進行獨立測光,然後依此計算出整個畫面的測光平均值。在取景範圍內整體光線比較均勻,整個畫面的陰暗反差不會太大,拍出來的照片曝光基本準確。
大家可以看下面這張照片,評價測光就是把畫面劃分為多個區域,然後對每個區域獨立測光進行拍攝,最終拍出來的照片曝光基本準確。
②點測光
顧名思義就是對一個點測光,與我們常說的「點」不同的是,點測光的「點」一般指的是取景範圍1%-5%的區域,該點通常和對焦點在同一個位置。
大家可以下面這張照片,對著人物臉部進行測光,測光範圍幾乎就是人物臉部。所以拍出來的照片人物亮部曝光是正常的,但窗外卻有些過曝了。
案列展示:
下面這張照片拍攝時用的是評價測光,所以拍出來的畫面曝光是正常的也就是不亮不暗。
下面這張照片則是換了點測光拍攝的,對著荷花進行點測光。這樣就能壓暗背景了,從而拍出暗調背景照片。是的,暗調背景照片就是這樣拍的。
其它的測光模式就不講了,有興趣的自己下去了解就行。
大家記住兩個點:
一是最常用的就是評價測光,因為它能滿足大多數拍攝,很多攝影愛好者拍了幾十年估計也就用了一個評價測光。而點測光主要適用於光線複雜的環境,比如:逆光環境。
二是這些測光模式不存在誰好誰差,誰專業誰不專業的說法,只是測光方式有區別,適用場景有區別而已。大家在拍攝時需要根據自己的拍攝場景來選擇測光模式,只是對大多數人來說評價測光幾乎解決90%的拍攝。
三、如何使用測光模式?
一般來說,只要你相機打開了,相機便開始測光了。直到相機休眠,測光就結束了。很多人說半按快門是測光,其實不是的,半按快門是對焦,相機只要一打開就開始測光了。
如果你是用自動模式拍攝,也就是自己只按快門,其它不管。那麼相機就會拍出一張不亮不暗的照片,也就是前面說的0EV照片,標尺在中間哪裡。
如果你是用快門優先(佳能TV檔、尼康S檔)、光圈優先(佳能AV檔、佳能A檔)進行拍攝,你把標尺調到0EV哪裡,那麼相機拍出來的照片就是不亮不暗的,也就是曝光正常。
如果你想要畫面亮一點怎麼辦?那你把標尺往右移動一點就行。
如果你想要畫面暗一點怎麼辦?那你把標尺往左移動一點就行。
是的,這就是大家常說的「曝光補償」。
如果你是用手動擋(M檔)拍攝,光圈、快門、感光度的數值都要自己調整,所以相機不會給出你合適的數值。它只是告訴你在測光後,你的光圈值、快門值、感光度值拍出來的照片明暗程度是怎樣的,並且會將這個亮度反應在曝光補償上,也就是前面的說的標尺哪裡。
如果你想要畫面更亮或者更暗,也無法去調整標尺,也就是無法調整曝光補償。你只能去調整你的光圈、快門、感光度值。你調整後相機會把情況反應在曝光補償哪裡。
總結:以上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算是系統的把測光說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