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9座顏值爆表的美術館,詮釋出城市公共藝術空間設計的真諦!

2020-12-19 騰訊網

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

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然而,公共藝術空間除了塑造城市的外在形象,也承擔著城市的內部功能,它保持著一種自內而外向城市開放的狀態,為喧鬧的城市提供不常有的「沉思」的空白空間,也為大眾提供一定的交流和彼此融合的場所。

MCBA美術館

融入城市歷史空間

MCBA是洛桑三大博物館總體規劃的重要部分,另兩座分別是MUDAC當代設計及應用藝術館、Musée de l』Elysée攝影博物館,它位於城市中心地帶。

美術館位於場地南部邊緣,呈現為一個縱向的單一體塊,與鐵軌平行。如同火車站一樣,它限定了一個城市空間的同時保護它免受火車幹擾。秉承這一條件,三個博物館中最大的美術館,承載並展現了場地的記憶,以其實用的形態、嚴謹的幾何形與硬朗尖銳的線條呼應了場地原有的工業特徵。MCBA因場地而存在,它試圖塑造一種特定的氛圍,將建築與城市在空間與歷史層面上錨固起來。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

嵌入街區的分散展覽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著名建築師西澤立衛的作品,位於日本青森縣內十和田市的市中心。

這是一組與周圍的建築物沒有很大落差的低層建築模型,就像是融入整個街區一般,有種隨機建成的感覺,能夠恰好地與周圍的景觀相映襯。

各展覽室是分散建造的空間,但它不是一種無關係的分離,它像聚落一樣地連續和集合式地排列,從而創造出一組連續的風景。建築被設計得更外向,並拓展了戶外活動。建築師認為,與其創作出一個大體塊的建築,不如發掘一種新的關係形式,並讓它在城市街道內發展而蔓延。

布塞琉斯美術館

藝術煥發城市活力

位於德國漢堡市中心的布塞琉斯美術館遷入位於阿爾特瓦大街12號的新址並重新開幕。阿爾特瓦大街2至32號建築群文物保護立面在gmp·馮·格康、瑪格及合伙人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下修葺一新,並重新煥發生機。在歷史面貌得到修復的同時,建築內部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阿爾特瓦大街由於緊鄰漢堡市政廳和股票交易所,19世紀時商鋪雲集,極富活力。20世紀以來銀行和倉儲貿易公司聚集,功能日趨單一,逐漸失去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魅力,成為了市中心一處無名之地。阿爾特瓦大街2-32號歷史建築外立面的修復以及新建建築的落成,將重新恢復其過去活躍的商業氛圍。

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

繁華市中心的留白空間

位於紐約市中心區域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Diller Scofidio + Renfro與Gensler的合作下於2019年完成了翻新和擴建:既有展廳的空間面積增加了30%,為遊客帶來更加友好和舒適的遊覽體驗,同時也使博物館與曼哈頓中心區的城市肌理連接得更加緊密。

博物館主廳被充分地擴展和打開,成為一個光線充足的雙層高空間。主廳無縫地銜接於西53街和54街之間,創造出更加寬敞的交通路徑,使來訪者可以在此停留和思考。博物館商店被降低了一個樓層,通過巨大的玻璃牆敞開於街道。六層新開設的咖啡館帶有朝向53街的戶外露臺。通透的玻璃立面、街道層的新展廳以及向所有人開放的自由布局的首層空間共同為博物館賦予了更高的透明度,同時讓藝術與曼哈頓中心區的行人們更加貼近。

北齋美術館

開放社區的藝術空間

妹島和世的2016年的作品北齋美術館,坐落於東京墨田區的綠町公園內,1760年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正是在這一地區(江戶本所割下水)出生,他生命中大部分的創作也在此完成。墨田區政府視北齋美術館為提升本地文化的重要契機,希望通過北齋的作品和生平,展示這位畫家與墨田之間的紐帶。

北齋美術館位於較傳統的老區,場地周邊環境頗為雜亂散漫,為延續這種「隨機性」,妹島將美術館對公園和居民區都呈現開放姿態。原本完整的建築用幾個三角錐形的縫隙割裂成幾個體量,使建築立面上呈現出來的尺度感與周邊社區的房屋體量相當。這一策略被應用在建築的各個方向上,不僅達成了體量上的呼應,而且使得作為地面層通道的縫隙,確保了美術館在各個不同方向都保持著足夠的開放度。

公共藝術空間作為一個藝術的「容器」,需要為千姿百態的作品提供契合的陳設空間和方式。但它也不僅僅是一個「容器」,首先其本身的藝術性難以不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其次它空間設計和結構的每個方面,都會影響和引導著「觀看」,在觀者與藝術之間構造微妙的距離和氛圍,使得「觀看」成為沉浸式的空間體驗的一部分。

金貝爾美術館

無限空間的純粹體驗

在沃思堡佔地3.8公頃的文化區這種相對廣闊的城市肌理中,為金貝爾夫婦的藝術藏品設計一個美術館,建築師路易·康(Louis I. Kahn)有更多機會對建築形式進行更為純粹的思考。

對於這個以文藝復興藝術為主題的展出場所,康認為金貝爾美術館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在精神上感受純粹的地方。在這裡,一些空間可以是「無限的」,但也有一些空間就應該完全地「有限」。

在金貝爾美術館的空間裡,康通過16個拱形空間單元的重複組合,帶給了參訪者與藝術品間的親密體驗。對康而言,每個經典比例的拱形結構體單元就是一間「房間」,金貝爾美術館就是這一間間「房間」的組合體,它就是一個「社會」。

阿布達比羅浮宮

時空縫隙裡的光之雨

阿布達比羅浮宮由法國著名建築師讓·努韋爾設計,在始初就力求這座「藝術殿堂」要深入到阿拉伯文化根部,阿布達比羅浮宮所創造的是「一個沉靜而親切的、充滿光影和映射的空間。「光之雨」是整個設計的核心所在,直徑達180米的巨大圓形穹頂覆蓋了博物館之城的主體,從海洋、附近區域乃至阿布達比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穹頂的複雜紋理以極其深入的幾何學研究為基礎,在製作期間,讓·努維爾工作室的建築設計團隊與BuroHappold Engineering的結構工程師們進行了密切的合作。穹頂上的圖案在八個重疊的層面上以多種尺寸和角度重複排布,使射入的每一束光線都必先經過八個層次的過濾,然後逐漸淡出。隨著日照路徑的變化,穹頂最終呈現出一種夢幻的效果。夜裡,穹頂的圖案將形成7850顆星星,將室內與室外同時點亮。

密爾沃基美術館

為精神張開羽翼

像海鳥一樣的密爾沃基美術館(Milwaukee Art Museum)是一座會動的建築。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通過機械傳動裝置,使建築頂部的兩個像翅膀一樣張開的鋼結構羽翼,能夠在陽光下慢慢張開。

這個結構體系是由兩根平行的、傾斜47度的桅杆靠拉力支撐,一根桅杆位於屋面的中軸線上,另一根位於通向美術館入口的橋上,這些元素共同創造出了詩意般的結構體系和運動感的整體效果。

門廳以內的室內空間,更是幾乎通身純白的格局。在密爾沃基美術館裡,卡拉特拉瓦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為基本元素反覆疊加,沿著南北軸線不斷向北伸展的展覽空間,都歸結在了遵循結構規則的綿長韻律中。最簡單、最樸實的結構功能,造就了極其雅致而壯麗的美。

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公共藝術空間在物理結構上相較於其他更具有恆定性,它將更少地被城市更新的節奏而影響。公共藝術空間的設計更要跨越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而這都是為了使它在時間沉澱之後,與城市和人達到一種相生相融的狀態。

文章轉載自Roca Gallery樂家藝術廊,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微信更改了推送機制,為了能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推送消息,請大家根據下面圖裡的教程給我們加星標,並在文末點「在看」哦~

相關焦點

  • 全球8座高顏值博物館告訴你:藝術空間能夠激發城市的持久活力!
    1、MCBA美術館MCBA是洛桑三大博物館總體規劃的重要部分,另兩座分別是MUDAC當代設計及應用藝術館、Musée de l』Elysée攝影博物館,它位於城市中心地帶。
  • 格調藝術館:讓公共藝術空間激活城市
    寂靜的夜晚,射燈映照於白牆,瀰漫出一種安靜的力量。無數光點,被整座建築串聯成曲折的光之海。是一幢建築,也像一座雕塑。這雖然也是一座雕塑,但你可以接近、可以觸摸,還可以和它互動,也因此產生不同的心境。無論遊客還是市民,都可以通過「雲門」迅速捕捉到這座城市的脈動。城市公共藝術空間不應該被供奉於高臺之上或隔離於圍欄之中,它不僅是博物館、美術館,也不僅僅是戶外雕塑和壁畫。公共藝術空間是一種服務於公眾和社會的建築單元。
  • 這些創意藝術裝置,激活了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公共空間是一個多層次、多功能的空間,集觀演、休息、娛樂、健身、餐飲、文化等為一體,是人們社會生活發生的舞臺,城市公共空間不僅僅是讓人參觀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它的實質是以參與活動的人為主體的,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
  • 美術館與城市(三)|「消失在自然中」的成都知美術館
    在很多城市,都有那麼一座美術館停留在人們的印象裡,它們與其所在的城市融為一體,從建築設計到藝術策劃,美術館處處體現著城市的性格、城市的精神。同時,它們還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城市、改變著那裡的人們,給這座城市打上烙印,甚至成為城市獨特的藝術名片。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①|美術館群何以在浦江兩岸持續崛起
    、近50場畫廊活動等,此外,「黑石號」、「莫奈《日出·印象》」「蒙克大展」等在上海博物館、中華藝術宮、外灘美術館群,展示著藝術經典與當代最新藝術在上海這座城市一直以來的被激發和認同。為此,上海一方面積極推進濱江地區更新規劃,另一方面通過兩年一度的「城市空間藝術季」,推進和展示濱江更新和公共藝術實踐,不斷對濱江公共空間賦能。
  • 小空間有大美世界!成都發布「最值得打卡的時尚藝術空間」
    成都,一座具有4500年文明史與2300年建城史的城市。自古以來,便擁有濃厚的藝術底蘊。如今,經過幾千年雕琢,成都的藝術之光更是在包容多元的城市性格中不斷被點亮、更新,散落在城市的肌理中,它們以迥異之風格駐紮於不同的藝術空間,丈量著城市文化的廣度。
  • 中國那些值得打卡的「設計型」博物館和美術館……
    作為城市的文化名片,美術館/博物館既是重要的社會文化信息資源,也是廣大市民在城市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本期內容設計之旅為大家分享的是中國那些值得打卡的設計型博物館/美術館: -01- 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拉薩
  • 森美術館|在東京摩天大樓53層的藝術中心
    近年來,公眾對藝術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藝術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視野當中。不論是爆紅的浸入式展覽還是激活了鄉村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季,都顯示出了人們對藝術的好奇與嚮往。與此同時,藝術也在慢慢從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裡走出來,來到城市空間、公共空間、購物商場乃至鄉村。
  • 上方美術館攜手時代空間推出藝術對話空間系列論壇
    嘉賓合影在繼「在上方」和「潮動」展之後,上方美術館攜手時代空間在「雙十二」推出新一期的「藝術對話空間論壇」,同期舉辦青年雕塑家王大朋和張四方的雙個展;當天,上方美術館還迎來了羽呈會藝術產業俱樂部分會的落戶,以及上方藝術商店的正式揭幕面世
  • 8個剖面解讀美術館的空間魅力
    眾多建築類型中,美術館是很特殊的一類,美術館和私人工作室是根據特定技術需求定義的空間,通常從其中工作的藝術家的方法和技術中汲取靈感。在探究藝術,藝術家與旨在展示其作品的空間之間的關係之後,這些剖面圖更深入地探討了現代美術館的建築語言,這些項目強調了建築如何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並提高我們對藝術的欣賞能力。
  • 在廣東順德,安藤忠雄設計了一座美術館
    直到9月初,美術館現場仍在緊鑼密鼓施工,臨時圍牆遮住了躺在夾岸花園草坪亟待種下的樹苗和工地的嘈雜場面,只有美術館的圓形屋頂探出頭來,吸引著路人的目光。這座美術館的設計師是安藤忠雄。這位於1995年獲得普利茲克獎的日本建築師,以對清水混凝土材質的使用、乾脆凝練的現代主義風格,以及對建築與環境空間關係的重視著稱。
  • 深圳「最新展覽攻略」,木星美術館開館大展、安雲藝術設計中心!
    木星美術館以其獨特的磁場,一誕生就為深圳的藝術文化氛圍帶來強烈的湧流和新的風暴。讓觀眾得以體驗這些方法的互動模型,深度參與體會這四種方法帶給設計的改變。城市公共空間、私人情感、藝術歷史等領域,在他特有的藝術語境中提出問題,並構成其空無一物的現場或具體的物質。
  • 蒯大申|上海,高顏值文化空間標示高品質生活追求
    同時,這也反映出了一個趨勢,即人們一方面關注城市文化空間在功能上是否能滿足人的文化生活需要,另一方面還越來越關注這些空間在美學上是否符合人們日漸提高的審美眼光。如今城市文化空間不但更加「好用」,而且更加「好看」,更加講究「高顏值」、高品質,更加講究空間設計,追求內外兼修,才貌雙全。公共空間設計品質的整體提升,彰顯了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審美品質。
  • 黃洋: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以古希臘城邦為例
    2020年12月18日,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黃洋在上海地產集團、世博文旅主辦的「城市更新,文化隨行,共美空間文化主題講座」上的演講,原題為《城市、公共空間與藝術——以古希臘城邦為例》,本文系錄音整理稿並經作者本人審閱。大家好!今天我想帶領大家走進古希臘的城市。我個人理解,現代城市的源頭是在古代希臘和羅馬。
  • 將固定的建築設計成「移動美術館」
    將固定的建築設計成「移動美術館」·海外藝術家 李劍華在建築作品中要數公共建築最搶眼,美術館或博物館位居之首。2008年5月31日,由日本及世界多國一批老中青藝術家、建築師共同參與創作完成的「移動美術館」,沿地球多座著名城市巡展,業界甚稱:史上空前的「行為裝置藝術」展。或許,在我們眼前美術館、博物館應該是固定的建築。陳列展出的作品是通過在室內燈光、牆面空間完成的。似乎還沒有聽說過,有「移動美術館」。
  • 在陸家嘴閱讀城市藝術空間 APSMUSEUM迎來開館展
    這場大型群展集結了國內外15位重量級的藝術家參展。其中不乏安尼施·卡普爾、詹姆斯·特瑞爾、米開朗基羅·皮斯特萊託等國際大咖,亦有汪建偉、丁乙、展望、徐震、邱岸雄等國內代表藝術家的作品。開幕展覽邀請藝術家徐震策展,使展覽在開幕前已備受關注。這些藝術作品無一例外地展示出城市與空間的複雜性。
  • 奇葩雕塑你一定見過,問題出在哪?追求「最美」時代,公共藝術好看就...
    公共藝術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城市生活。而這也牽引出一個追問———什麼是公共藝術?是美化空間的「好看」作品?是為提升城市形象而作的「命題作文」? 第二是從公共藝術的發展路徑來看。歐美國家強調的是公共藝術的公益性,或者說是文化福利,是作為一種文化政策來推廣的。公共藝術從依附在建築物上的作品,變成美化、裝點城市公共空間的藝術,逐步向影響城市形象、創造更多價值的層面遞進,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往往由國家或地方層面的法規來保障。
  • 奇葩雕塑你一定見過,問題出在哪?追求「最美」的時代,公共藝術好看...
    公共藝術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城市生活。而這也牽引出一個追問———什麼是公共藝術?是美化空間的「好看」作品?是為提升城市形象而作的「命題作文」?在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王中看來,對公共藝術內涵及作用的淺顯認識,阻礙了其發揮巨大能量的進程。多年來,王中策劃、主持了國內許多城市的公共藝術項目。
  • 好的公共藝術,是發現問題、回答問題
    原標題:好的公共藝術,是發現問題、回答問題——專訪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與創新研究院院長王中公共藝術正越來越多地參與城市生活。而這也牽引出一個追問——什麼是公共藝術?是美化空間的「好看」作品?是為提升城市形象而作的「命題作文」?
  • 奇妙博物館|去美術館,感受一次奇妙的藝術之旅
    它,就是以「紅磚」為設計主題的紅美術館。紅美術館為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旗下場館以「讓藝術融入生活」為宗旨以「公益性、開放性」為辦館理念自美術館成立以來,舉辦了多個高規格藝術展覽和各類學術交流和藝術沙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