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與藝術從來都是一種共生共息的關係,公共藝術空間作為城市的一種特殊建築,以其自有的藝術性,為城市文化和藝術增添新的內容,並且可能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和象徵符號。
公共藝術空間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其在城市天際線上構成的立面和形象,因協調城市的整體形象和氣質,而成為城市肌理的映射和延續。然而,公共藝術空間除了塑造城市的外在形象,也承擔著城市的內部功能,它保持著一種自內而外向城市開放的狀態,為喧鬧的城市提供不常有的「沉思」的空白空間,也為大眾提供一定的交流和彼此融合的場所。
MCBA美術館
融入城市歷史空間
MCBA是洛桑三大博物館總體規劃的重要部分,另兩座分別是MUDAC當代設計及應用藝術館、Musée de l』Elysée攝影博物館,它位於城市中心地帶。
美術館位於場地南部邊緣,呈現為一個縱向的單一體塊,與鐵軌平行。如同火車站一樣,它限定了一個城市空間的同時保護它免受火車幹擾。秉承這一條件,三個博物館中最大的美術館,承載並展現了場地的記憶,以其實用的形態、嚴謹的幾何形與硬朗尖銳的線條呼應了場地原有的工業特徵。MCBA因場地而存在,它試圖塑造一種特定的氛圍,將建築與城市在空間與歷史層面上錨固起來。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
嵌入街區的分散展覽
十和田市現代美術館是著名建築師西澤立衛的作品,位於日本青森縣內十和田市的市中心。
這是一組與周圍的建築物沒有很大落差的低層建築模型,就像是融入整個街區一般,有種隨機建成的感覺,能夠恰好地與周圍的景觀相映襯。
各展覽室是分散建造的空間,但它不是一種無關係的分離,它像聚落一樣地連續和集合式地排列,從而創造出一組連續的風景。建築被設計得更外向,並拓展了戶外活動。建築師認為,與其創作出一個大體塊的建築,不如發掘一種新的關係形式,並讓它在城市街道內發展而蔓延。
布塞琉斯美術館
藝術煥發城市活力
位於德國漢堡市中心的布塞琉斯美術館遷入位於阿爾特瓦大街12號的新址並重新開幕。阿爾特瓦大街2至32號建築群文物保護立面在gmp·馮·格康、瑪格及合伙人建築師事務所的設計下修葺一新,並重新煥發生機。在歷史面貌得到修復的同時,建築內部也進行了重新設計。
阿爾特瓦大街由於緊鄰漢堡市政廳和股票交易所,19世紀時商鋪雲集,極富活力。20世紀以來銀行和倉儲貿易公司聚集,功能日趨單一,逐漸失去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魅力,成為了市中心一處無名之地。阿爾特瓦大街2-32號歷史建築外立面的修復以及新建建築的落成,將重新恢復其過去活躍的商業氛圍。
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
繁華市中心的留白空間
位於紐約市中心區域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在Diller Scofidio + Renfro與Gensler的合作下於2019年完成了翻新和擴建:既有展廳的空間面積增加了30%,為遊客帶來更加友好和舒適的遊覽體驗,同時也使博物館與曼哈頓中心區的城市肌理連接得更加緊密。
博物館主廳被充分地擴展和打開,成為一個光線充足的雙層高空間。主廳無縫地銜接於西53街和54街之間,創造出更加寬敞的交通路徑,使來訪者可以在此停留和思考。博物館商店被降低了一個樓層,通過巨大的玻璃牆敞開於街道。六層新開設的咖啡館帶有朝向53街的戶外露臺。通透的玻璃立面、街道層的新展廳以及向所有人開放的自由布局的首層空間共同為博物館賦予了更高的透明度,同時讓藝術與曼哈頓中心區的行人們更加貼近。
北齋美術館
開放社區的藝術空間
妹島和世的2016年的作品北齋美術館,坐落於東京墨田區的綠町公園內,1760年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正是在這一地區(江戶本所割下水)出生,他生命中大部分的創作也在此完成。墨田區政府視北齋美術館為提升本地文化的重要契機,希望通過北齋的作品和生平,展示這位畫家與墨田之間的紐帶。
北齋美術館位於較傳統的老區,場地周邊環境頗為雜亂散漫,為延續這種「隨機性」,妹島將美術館對公園和居民區都呈現開放姿態。原本完整的建築用幾個三角錐形的縫隙割裂成幾個體量,使建築立面上呈現出來的尺度感與周邊社區的房屋體量相當。這一策略被應用在建築的各個方向上,不僅達成了體量上的呼應,而且使得作為地面層通道的縫隙,確保了美術館在各個不同方向都保持著足夠的開放度。
公共藝術空間作為一個藝術的「容器」,需要為千姿百態的作品提供契合的陳設空間和方式。但它也不僅僅是一個「容器」,首先其本身的藝術性難以不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其次它空間設計和結構的每個方面,都會影響和引導著「觀看」,在觀者與藝術之間構造微妙的距離和氛圍,使得「觀看」成為沉浸式的空間體驗的一部分。
金貝爾美術館
無限空間的純粹體驗
在沃思堡佔地3.8公頃的文化區這種相對廣闊的城市肌理中,為金貝爾夫婦的藝術藏品設計一個美術館,建築師路易·康(Louis I. Kahn)有更多機會對建築形式進行更為純粹的思考。
對於這個以文藝復興藝術為主題的展出場所,康認為金貝爾美術館應該是一個能讓人在精神上感受純粹的地方。在這裡,一些空間可以是「無限的」,但也有一些空間就應該完全地「有限」。
在金貝爾美術館的空間裡,康通過16個拱形空間單元的重複組合,帶給了參訪者與藝術品間的親密體驗。對康而言,每個經典比例的拱形結構體單元就是一間「房間」,金貝爾美術館就是這一間間「房間」的組合體,它就是一個「社會」。
阿布達比羅浮宮
時空縫隙裡的光之雨
阿布達比羅浮宮由法國著名建築師讓·努韋爾設計,在始初就力求這座「藝術殿堂」要深入到阿拉伯文化根部,阿布達比羅浮宮所創造的是「一個沉靜而親切的、充滿光影和映射的空間。「光之雨」是整個設計的核心所在,直徑達180米的巨大圓形穹頂覆蓋了博物館之城的主體,從海洋、附近區域乃至阿布達比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穹頂的複雜紋理以極其深入的幾何學研究為基礎,在製作期間,讓·努維爾工作室的建築設計團隊與BuroHappold Engineering的結構工程師們進行了密切的合作。穹頂上的圖案在八個重疊的層面上以多種尺寸和角度重複排布,使射入的每一束光線都必先經過八個層次的過濾,然後逐漸淡出。隨著日照路徑的變化,穹頂最終呈現出一種夢幻的效果。夜裡,穹頂的圖案將形成7850顆星星,將室內與室外同時點亮。
密爾沃基美術館
為精神張開羽翼
像海鳥一樣的密爾沃基美術館(Milwaukee Art Museum)是一座會動的建築。西班牙建築師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通過機械傳動裝置,使建築頂部的兩個像翅膀一樣張開的鋼結構羽翼,能夠在陽光下慢慢張開。
這個結構體系是由兩根平行的、傾斜47度的桅杆靠拉力支撐,一根桅杆位於屋面的中軸線上,另一根位於通向美術館入口的橋上,這些元素共同創造出了詩意般的結構體系和運動感的整體效果。
門廳以內的室內空間,更是幾乎通身純白的格局。在密爾沃基美術館裡,卡拉特拉瓦以厚重的混凝土拱作為基本元素反覆疊加,沿著南北軸線不斷向北伸展的展覽空間,都歸結在了遵循結構規則的綿長韻律中。最簡單、最樸實的結構功能,造就了極其雅致而壯麗的美。
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部分,公共藝術空間在物理結構上相較於其他更具有恆定性,它將更少地被城市更新的節奏而影響。公共藝術空間的設計更要跨越更長的時間和更廣的空間,而這都是為了使它在時間沉澱之後,與城市和人達到一種相生相融的狀態。
文章轉載自Roca Gallery樂家藝術廊,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最近微信更改了推送機制,為了能第一時間收到我們的推送消息,請大家根據下面圖裡的教程給我們加星標,並在文末點「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