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出自視覺中國
把老實人逼急了,可是會玩命的哦。
8月27日晚,千秋葉漫畫在新浪微博發出一條消息稱「無良漫畫平臺『大角蟲』拖欠作者數百萬元」,將矛頭直指上海童石旗下的大角蟲漫畫平臺,指責其長期拖欠旗下簽約作者的稿費和分成。
「攤上這種合作方真是倒了八輩子血黴,希望各位朋友轉發支持一下。」「連基本稿費都收不到,當作者都是吃空氣的嗎?」評論裡擠滿了涉事的漫畫人,無奈與焦慮不斷擴散。
只一天的功夫,微博轉發近萬次,同名話題已有916萬閱讀和1萬討論。
「少的幾千,多的一百多萬,目前僅統計了47人的欠費清單,總額就超過了400萬元。」據介紹,大角蟲拖欠稿費時間長達一年,多位作者近半年內分文未得,拖欠的規模和程度在行業內數一數二。
「馬上度過危險期、財務把帳號打錯了、明天開始發(稿費)」一位維權作者PS了個「角蟲三連」來總結平臺的拖欠手法。就是靠著簡單的溫水煮青蛙與拖字訣,大角蟲「忽悠」了這幫老實人一整年。直到8月29日,大角蟲仍然「習慣性」地拖著,沒有給出任何正式回應。
據知情人透露,事情曝光後大角蟲只在8月28日給了兩名作者分別一個月的稿費,合計不足5萬元,這與400萬的總數相比不值一提。「給發稿費的時候,大家還是有點興奮的,以為有戲了。現在看來不如不發,有點罵人的意思。」一位沒有討到稿費的作者告訴虎嗅。
大角蟲的沉默激怒了討薪的作者們,8月29日晚他們通過微博(ID:千秋葉漫畫)發出消息,「已集體向大角蟲發出了律師函。」微博中透露除了催要稿費外,原告方還要拿回作品版權。
千秋葉微博截圖
這樣的討薪場景有些似曾相識。都8102年了,對待漫畫作者的態度一如上個世紀的農民工。
弱勢的漫畫人
令人費解的是,即使被拖欠了百萬稿費、欠薪長達一年,直到事件曝光前,很多漫畫家仍然能夠忍受微薄待遇,繼續為平臺創作內容。
漫畫平臺到底有多坑?聽聽幾位參與討薪的作者向虎嗅訴苦。
首先,漫畫平臺欠薪竟然是行業普遍現象。「各大平臺其實都有,拖個一兩天在我們看來這都無所謂了」。對於大角蟲來說,發稿費的日期集中於每月20日到30日之間,本身時間就不固定。且平臺沒有選擇一刀切的停發,而是逐漸延長打錢的間隔,直至最終斷掉。對於從業者來說起初很難有所察覺,直至被溫水煮透。
其次,大部分作者都面臨的問題是,一旦交稿,對作品就失去了掌控。「平臺都是全版權合同:永久、獨家。」這使得漫畫人與平臺談判時,天然的就落入弱勢——IP是人家的,一旦作者脫離平臺就相當於「淨身出戶」。
「有些讀者粉作者,但是另一部分在意作品,在意作品的讀者就沒了。」與平臺決裂後要從頭開始構思作品,流失的粉絲也需要花時間回籠。很多作者在與平臺溝通時出於對IP的維護,自然會遷就平臺,這點也被大角蟲所利用。受害最慘的作者,在角蟲平臺上線了5部作品,單部作品點擊量超10億,騎虎難下,最終被欠稿費超過了一百萬。
第三,本身行業的慣性和生存壓力也使作者停不下來。籌備一部作品,找平臺籤約,過程最短也需要一到兩個月,收入自然就斷掉了。
對於很多小作者和工作室,斷炊一個月就是生存問題。而對於大一些的工作室即使分散風險,將多個IP分散籤約到不同平臺,仍然是本小利微。「一家拖稿費就很緊張了,2家拖的話,說不定就得垮了。」一家手中握有10部籤約作品、並分散在七八個不同平臺的工作室,依然掙扎在溫飽中。
維權的時間和機會成本都會讓作者更加慎重,最終錯失止損良機。面對平臺,即使行業大觸也得低頭。這次欠薪風波,也令頭部漫畫家盡數中槍。在欠薪名單中你可以看到像孫渣、大叔醬這樣的人氣作者。
欠薪統計名單,出自微博(ID:千秋葉漫畫)
「之前平臺上有300多個作者,但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砍掉了一大批。目前統計群裡有70多個人,接近(還在平臺)的一半,所以欠費還是比較普遍的。」本次討薪活動的發起者葉子這樣向虎嗅介紹。
關於還錢,工頭跑了麼?
大部分作者對大角蟲平臺欠薪原因的懷疑集中於資金和運營兩方面。
根據大角蟲的母公司童石網絡2017年財報等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2017年營業收入為1.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92%;歸屬於掛牌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417.6萬元,較去年同期下跌26.59%。
資產總計為3.97億元,較上年期末增長7.35%。資產負債率為9.03%,較上年期末6.17%,增長2.86個百分點。
從帳面看,童石網絡雖有淨利下降和負債增加的利空消息,但財務狀況仍屬穩健。對僱工薪資這種「必要支出」,童石還是有能力承擔的。
至於為什麼不承擔?一位作者說出了自己的顧慮:「幾十個人的稿費,對於平臺也不是特別多的錢,一點錢都拿不出來,感覺不太現實。」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大角蟲手中掌握一票優質IP,《困病之籠》《迷域行者》等都是宣布動畫化的作品,而《全職高手》的漫畫版權也在大角蟲手裡。本身有很好的資源,但是拙劣的運營把一手好牌打爛了。
IP動畫化,進軍影視製作和遊戲,大角蟲把自己得願景鋪得很廣。星空雖美,但沒有腳踏實地。
2018年6月,童石網絡宣布進軍影視行業,與牟尼文化、吉祥獅子、樂在其中多家公司共同將旗下IP開發布成網劇,其中包括了《迷域行者》《星夢偶像計劃》等頭部作品。
童石應收帳款示意圖
上圖顯示,排名前五的欠款方共欠帳1.18億,而影視化還遙遙無期,短期內無法收回。
而從2015年成立起,大角蟲漫畫就曾公開一系列IP孵化時間表。比如2015年4月起連載的作品《困病之籠》,早在2016年4月就宣布啟動動畫化,同年7月啟動超級網劇的全面開發。
然而直到2018年,這部作品的動畫化依然處於划水狀態。
《困病之籠》截圖
更神奇的是,大角蟲平臺在國內都沒有站穩的情形下「強行出海」,分別於去年3月和8月在東南亞推出英文和泰文版APP。
手中握有的IP遲遲無法變現,對於資源的開發,大角蟲及母公司的能力著實令人懷疑。
童石網絡在2017年報中作出重要風險提示:「2018 年,上述應收帳款的帳齡均將延長,若公司不能及時收回,則可能存在因應收帳款帳齡延長而導致的應收帳款的壞帳計提金額大幅增加的情形。」
在支出項目中,2017年其銷售費用達到4871萬,較去年同期增長了60%,佔營業收入37%。而主要的營業成本(作者分成)僅有2584萬,只佔營收的比重為20%。一個以內容立足的漫畫平臺,銷售費用竟然遠高於對內容作者的投入。
運營能力奇差,並配上淨利大幅下挫和壞帳風險的背景,可以稍加揣測,大角蟲估計玩不下去了,而對於稿費的拖欠很有可能是一種「變相止損」。
工頭並不想再出錢了。
關於出路
對於當初為何選擇大角蟲,部分受訪者認為相對於老牌平臺,看中了它更優的稿費和寬鬆的審稿環境,然而「免費午餐」終是表象,一地雞毛過後,作者只能咬牙承受損失。
「對小工作室,有主筆、助理,不能不發工資,資金鍊很快就會緊張起來。(這次欠薪)有兩家已經賣房子維持了,我們也很驚訝。」討薪者葉子分享了一些同伴的境況。而對於總體,她表示還有維權作者陸續進群,400萬的欠款不是定值,最終很可能突破500萬元。
圖片出自知乎
關於是否存在和解的可能,葉子表示和解的前提是付清欠款。「之前好言相勸,結果都不好。」
而談起未來,很多討薪者已決定離開大角蟲,他們感覺到自己當初的信任和善意都沒有得到應有的回饋,「心裡還是有些疙瘩,回不到以前了。」
這幫老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