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有一個重磅電影項目迅速登上了國內熱搜,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網飛,竟然要翻拍《水滸傳》!
而且是未來主義、史詩巨製的動作冒險傳奇,充滿榮耀、浪漫和陰謀,還會適時探討忠誠、領導力,以及不計個人得失,勇擔社會責任等主題……
這個項目描述,不僅看上去很割裂,還讓人瞬間陷入到巨大的迷惑之中——他們到底是要拍科幻《水滸傳》、奇幻《水滸傳》,還是現實題材的《水滸傳》?
目前,網飛先行公布了導演和編劇,其他信息一概未知。
其中,導演佐藤信介是日本人,這不是他第一次拍中國題材。
去年他導演了以中國戰國時代為背景的漫改戰爭片《王者天下》,由於對戰國歷史的魔改,遭到國內觀眾的口誅筆伐。
縱觀他近五年來的作品,都可以說是一言難盡。
而來自美國的編劇馬修·薩德,就更不靠譜了。
豆瓣顯示其作品僅有兩部,且他只是聯合編劇。
所以,整個情況是這樣的——
網飛出資,請一個十八線美國新人編劇,和一個三流日本導演,翻拍中國古典名著《水滸傳》,並揚言要拍成未來主義史詩!
我們也不知道會找歐美演員、日本演員,還是中國演員來演。
但這不重要,因為中國網友的第一反應就是:千萬別拍!
畢竟,一個手裡扛著機關槍的李逵,憨厚樸實地喊出一句「歐尼醬!」的畫面,實在令人無法想像。
老外翻拍中國題材,翻車的例子實在太多了。
遠的不說,這次熱搜底下的第一條評論,就還在鞭屍迪士尼的《花木蘭》呢……你霍霍別的就算了,還敢來糟蹋四大名著?
但不得不說,四大名著其實是被國外魔幻翻拍的重災區。
美國這邊,2008年他們翻拍了《西遊記》,也就是成龍、李連杰參演的《功夫之王》。
嚴格來說,這是一部合拍片。
不過編劇、導演和製片團隊都是美國人,他們對《西遊記》的認知也完全是個棒槌的水準。
電影講的是美國弱雞小夥撿到金箍棒,要到天宮打孫悟空一棒,將孫悟空復活的故事。
雖然成龍、李連杰的巔峰對決當初吸引了不少人,但大家看完後發現這是個徹頭徹尾的「爛騙」。
影片的票房口碑雙撲街,兩位巨星也被人吐槽「從此跌下了童年時代的神壇」。
不過,美國人對《西遊記》依然感興趣,更確切地說,是對孫悟空感興趣。
2015年,由吳彥祖飾演「現代孫悟空」的美劇《荒原》橫空出世。
看阿祖這一身黑超墨鏡、皮衣摩託,再加上武士刀的混搭造型,估計六老師看了都會直呼「謝罪」。
不過《荒原》只是套了《西遊記》的人設,劇情跟原著完全是兩個宇宙的作品。
要說真正天雷滾滾的翻拍,還是腦迴路清奇的霓虹國更勝一籌。
在改編四大名著上,日本其實比我們要早很多,而且最早的一部剛好就是《水滸傳》!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為了慶祝這一歷史時刻,日本政府號召製作了一系列獻禮劇。
次年10月,日本NTV電視臺製作的首部獻禮劇——《水滸傳》正式推出。
雖然劇情講的是官逼民反和梁山好漢的故事,但按照日本人的尿性,你懂的——畫風走著走著就跑偏了,把刻畫重點放到了潘金蓮、李師師、母夜叉、母大蟲的身上。
還給扈三娘和高俅安排了濃墨重彩的動作愛情戲……
這版劇集海報上的分級是R-15(15歲以上觀看),但播出來的東西卻是妥妥的18禁。
連日本觀眾都忍不住調侃說,不知道自己看的是《水滸傳》,還是《金瓶梅》……
可想而知,這部劇當時無緣引進,但在日本大火了一把。
1977年還被英國BBC買走,重製了一部脫離原作的英語對白版,在IMDb上取得了8.1的好成績。
不過中國觀眾來看,當然是覺得毀經典啦,日版《水滸傳》在豆瓣上的評分不及格。
《水滸》之後,便是《西遊》。
1978年,第二部獻禮劇《西遊記》誕生。
這部《西遊記》可說是魔改的「萬惡之源」,直接整出了讓人大跌眼鏡的女唐僧!
劇情的一大賣點,就是炒孫悟空和美女師傅相愛相殺的CP。
這樣的性轉騷操作,在劇中還有不少。
比如如來佛祖是一位頂著等離子燙小捲髮的廣場舞大媽;
觀音菩薩是個濃眉大眼的24K純爺們兒;
銀角大王是眨巴著卡姿蘭大眼睛的大姑涼……
反正,這版《西遊記》的槽點數不勝數。
猴王出世的孫悟空也根本不像猴子,而是一隻標準的大猩猩:
化成人形後,孫悟空留著兩撇長鬍子,有人說是蟋蟀精,有人說是龜丞相:
而豬八戒呢,猥瑣油膩有餘,卻沒有一點豬樣。
沒啥存在感的沙和尚,醜得像是卸了妝的奔波兒灞。
至於劇情,就更奇葩難忍了。
孫悟空的金箍棒耍得既吃力又業餘,還差點打到自己,功夫也是弱雞到被黑熊怪吊打。
但儘管有無數槽點,這部《西遊記》當年仍在日本火的一塌糊塗。
後來在1993、2006、2007年多次翻拍,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唐僧個頂個兒都是大美女。
78年的這版《西遊記》,曾同步引進到國內。
只播出3集,就因為太辣眼睛遭到抵制而被下架。
隨後,文化部高層痛定思痛,決定要拍我們自己的《西遊記》,這才催生了86年央視版的經典。
此外,黑澤明的老師山本嘉次郎,在1940年也拍過兩部《孫悟空》電影。
裡邊的唐僧不僅是女的,孫悟空還有兩根金箍棒……
但話說回來,翻拍也未必都爛,這就要說到《三國演義》。
日本人對《三國》的喜愛和痴迷程度,完全不亞於中國。
可能正是因為太喜歡,他們不允許自己把《三國》拍爛。
日本沒有關於《三國》的真人影視作品,除了影響巨大的《三國》題材遊戲外,只在1992-1994年推出了三部《三國志》動畫。
這個系列由東映出品,從1987年開始製作。
主創團隊曾多次到中國進行實地勘景、考證、取材,在人物造型方面,參考了中國曆年來的三國人物畫像,還找到中國音樂家演奏古箏、二胡等傳統樂器,進行配樂。
最終歷時5年、耗資14億日元完成的三部曲,成為東映史上製作規模最大的系列動畫。
考究的劇情、生動的人物、精美的畫風、大氣磅礴的古典配樂,讓這版三國動畫大受歡迎,被譽為最忠實於原著的三國卡通。
它不僅獲得了日本動畫最高榮譽金座獎,也得到了中國觀眾的認可。
每一部的豆瓣評分都在9分,口碑可與94年的央視真人版《三國演義》相媲美。
而在四大名著之中,受到最高規格待遇的是《紅樓夢》——日本從來沒有染指過「紅樓」。
這一來,可能是因為壓根兒不敢碰;
二來,在表現民族文化、社會世情的古典作品中,日本已經有了一部被稱作「日本《紅樓夢》」的《源氏物語》。
無論如何,另外三大名著的例子已能說明,外國翻拍中國古典名著,要出精品難上加難,但也並非不可能。
這次網飛翻拍《水滸傳》,大家冷拒的焦點,主要還是網飛定的導演、編劇太不靠譜了……
但話說回來,四大名著早已成為世界文化寶庫的一部分,被外國翻拍是難免的事。
而翻拍,本來就是一個研讀、解構、再創作的過程。
我們不能苛求外國人具備和我們一樣的文化視角,這樣本身也會使作品喪失被多元解讀的機會。
就好比我們無法理解的日版《西遊記》,日本人卻喜歡得不得了。
在我看來,翻拍名著最重要的並不是文化視角,而是是否真的尊重作品。
否則就算是國內團隊來拍,每年的《西遊記》IP衍生爛片還少嗎?
因此,對於外國翻拍我國名著的做法,我們還是應該持開放心態,總歸是一種文化傳播。
拍好了,該看看該誇誇,拍爛了,該看看該批批。
去年有博主在網上po出了自己心中美版《水滸》的選角,看起來還挺像那麼回事:
說到底,要想真正把優秀文化輸出到世界,還得靠我們自己——外國翻拍是一面鏡子,也是一種鞭策。
就像86版《西遊記》一樣,正版一出,所有山寨小鬼兒立馬無所遁形!
最後做個調查,你對網飛翻拍《水滸傳》這事兒怎麼看呢,對梁山好漢的人選又有啥想法,歡迎留言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