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時,日本人將拉麵由中國引進日本橫濱,當時日本人將其稱為「龍面」,意思是中國人吃的面。
現在,隨著拉麵的普及,現在成為日本快餐的一種。
在日本的大街小巷,有很多很多的日式拉麵館,真的多得像美式快餐比如麥當勞肯德基一樣了。
但是你仔細會發現,這些拉麵館的食客,很少很少有單獨女性去的,要麼就是男女結伴,要麼就是女女結伴,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在日本的不成文化中:落單的女性貿貿然進了拉麵店,仿佛沒拿通行證闖進了別人的結界,多少會引起別人的側目。
而眾所周知,日本文化相當重要面子和他人的看法,不想給別人添麻煩。
油膩的拉麵店總給人感覺很粗曠,年輕的、打扮精緻的女孩子一般不會去的。
中年阿姨就算去,即使是一個人一般也不會坐靠近吧檯的U型桌,會選擇坐2人座、4人座的單獨位子。
電影《桃花期》中就有這樣一幕:
女角色麻生經歷渣男主、中年猥瑣老油條的玩弄,身心俱疲地走進了吉野家,打破了店內男士埋頭吃牛肉飯的寧靜。
圍坐吧檯的幾位男士先是震驚,在麻生哐哐嗑掉一碗招牌牛肉飯,豪邁地說出「再來一碗」之後,這位獨自來吃牛肉飯的颯爽女性得到了男人們的熱烈掌聲。
從這一幕就能看出,單身女性一個人去店裡吃拉麵,吃牛肉麵很扎眼。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首先是,不精緻。
牛肉飯、拉麵這些東西本身就是為了填飽肚子,男的會覺得沒有碳水就餓死了,但大部分女生都不會,酸奶沙拉巧克力之類的可以墊墊肚子,真的需要外食也會自己做便當,沒必要特意去坐滿了大叔的店裡吃牛肉飯啊。
而且,拉麵店空間很狹小,這樣的座位設置,意味著精心打扮的女生也需要入鄉隨俗、適應環境,而裙子、高跟鞋在這樣的場景裡是很難舒適的。
所以,對於比較保守的人們來說,這點是接受不了的。
其次是,性別不適合。
女人不能一個人去牛肉飯專賣店,這種行為很奇怪」這種默認設置,在男性的世界裡相當於「男生不能進入蛋糕店,因為承認喜歡甜品很羞恥。
所以明明對甜品很著迷,男性也很難有勇氣走進「不適合」自己的甜品店。
還有就是,旁人的偏見。
單身女性一個人去吃拉麵,旁人會議論這個女性是不是沒有朋友?沒有朋友是不是這個女性有問題?
日本的一位精神科醫生町澤靜夫把這種現象命名為「午飯同伴綜合症」——如果獨自一人在客人眾多的餐廳中用餐,就會產生很多消極不安的想法。
比如: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連朋友都交不到的沒用的人;會覺得自己的存在毫無價值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
上邊這些理由,說出來可能很可笑,但你們千萬不要小看了這種偏見、約定俗成對一個社會裡的人的影響。
一些日本人為了避免這種巨大的社交壓力,加入了便所飯的行列——也就是一個人在廁所隔間吃飯。
2013年,日本媒體曾就「便所飯」現象調查,結果顯示12%的人有過在廁所裡吃飯的經歷,其中以20歲左右的年輕人居多。
而據估計,因為日本人內斂含蓄的文化,願意承認的人都有12%了,那有多少人吃過便所飯而不願意承認的呢?
吃「便所飯」的,不乏高端的白領人群。
而另一項針對高校學生的調查中,日本大學生每5名中就有1名曾在廁所吃過午飯。
日本的廁所,成了很多逃避大眾視線下的社交壓力或是霸凌事件受害者的避難所。
很多人表示,如果在學校、公司等場所,被同學、同事等熟人看到自己在獨自一人用餐,不僅自己會覺得很尷尬,而且還擔心自己會被別人當做是一個不合群、沒有朋友的人,所以為了逃避他人的目光,很多人也會躲進廁所裡吃飯。
東京都內國立大學的一位教授認為,午飯同伴綜合症也好,便所飯也好,都是一種「社交恐懼」。
年輕人既在意別人的目光,又不懂得與別人交流溝通,所以就會選擇逃避,把自己封閉起來。
這種長期想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做法,會引起不少的隱患,比如變得低欲望、性情出現扭曲,甚至產生反社會人格。
雖然日本廁所的乾淨程度是全球公認的,但即便是一塵不染,在廁所裡吃飯也是一件讓人聽起來就覺得倒胃口的事情。
於是,便所飯的禁令,就出現了——不許在廁所裡吃東西。
《朝日》、《產經》等日媒曾發現,在多所大學廁所內,發現牆上有「禁止在廁所用餐」的傳單、告示。傳單上圖文並茂的寫著「請正確地使用廁所」,並強調廁所裡禁止「抽菸、塗鴉、餐飲」。
在當前的情況下,光是提倡廁所禁食令,並不足夠。
更重要是社會裡要創造更多的包容,使一個人吃飯不再是一件讓人尷尬萬分的事情,讓那些害怕與人共處的人從廁所中走出來,回到大眾當中去,讓他們有機會感受到社會中的陽光與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