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嶽將軍率領的國軍,頂住了日軍向長沙3次進攻的戰役,叫長沙保衛戰;它是抗戰國軍作戰中少見的亮點。
因為日軍裝備精良,兵員素質高;無論淞滬戰役,還是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南昌保衛戰都是以國軍的失敗為結局。
雖然第四次長沙戰役,國軍還是失守了,但前三次戰役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麼,在長沙保衛戰中,國軍為什麼會一反常態,讓日軍受挫?
參戰軍隊戰鬥力強
參加3次長沙保衛戰的軍隊,是國軍第9戰區的部隊,其中大部分部隊都是久經戰火考驗,身經百戰的部隊。
很多部隊參加了1938年6至10月進行的武漢會戰,而保衛戰的骨幹74軍,更是國軍中的精華,王牌中的王牌,是從淞滬抗戰一路衝殺過來的,他們裝備精良,在歷次惡戰中得到鍛鍊,戰鬥經驗豐富,越戰越勇,銳氣勢不可擋。
戰術得當
在長沙保衛戰中,薛嶽將軍總結了武漢保衛戰國軍的失利教訓,獨創了中外軍事史上罕見的「天爐戰法」。
也就是在外圍步步設防,布成網狀工事,對敵人進行伏擊、追擊,不斷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最後引誘敵軍鑽進我軍腹地的口袋中之後,採取側翼攻擊、尾隨追擊、迎頭痛擊等手段,最後關門打狗,把日軍打得暈頭轉向,然後重創日軍。
用薛嶽將軍自己的話說:"天爐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地理優勢
與武漢的一馬平川不同,長沙周圍不是山地、丘陵就是河流,地勢險要。
長沙外圍東北羅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餘脈的東緣;中部則是盆地、平原的地段;南部丘岡起伏,高低不平;東部則是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圍繞;北部嶽陽到長沙近150公裡的距離,就有4條河流橫跨其中。
這樣險峻的地勢,讓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和物資運輸車輛行進緩慢,甚至無法通過,失去機動性優勢,影響了日軍整體水平發揮。
而國軍則可以憑藉從1939年就已經開始構築的工事,以及周圍高山如嶽麓山上架設的火炮,居高臨下向日軍進攻。
日軍兵力不濟
一般來說,進攻方的兵力至少比防守方兵力多3倍才能取勝。而日軍由於侵華之後,中國幅員遼闊,戰線拉長,兵力捉襟見肘。
在日軍進攻長沙的時候,華中方面的兵力縮減了11.5%,導致投入進攻長沙的兵力嚴重不足。
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指揮的日軍第十一軍,總兵力10萬餘人,第九戰區24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阿南惟幾指揮的日軍第十一軍一共有12萬餘人,第九戰區兵力多達30萬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因為部分日軍被抽到去南方作戰,阿南惟幾的第十一軍只剩下6萬餘人;而國軍第九戰區還有30萬餘人。
後勤乏力
由於嶽陽到長沙要經過四條河流,國民黨軍隊在民眾配合下截斷了嶽陽通向長沙的鐵路和公路;湘贛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寧、平江、長沙間公路,粵漢鐵路嶽陽至株洲段、湘贛鐵路株洲以東的路段也全部遭到破壞;在此情況下,日軍機械化部隊及重炮兵難以行動,飛機提供的支援也非常有限。
而防守長沙的國軍不但有空軍181架飛機在空中助威,還有相鄰戰區友軍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支援。
所以日軍的攻擊能力受到掣肘,雖然一度曾衝進了長沙城,卻被趕了出來,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後勤不給力。
日軍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他們三次進攻長沙並非以攻佔長沙為目的。
日本統帥部給出的指令是在避免擴大戰局的情況下,主動攻擊、削弱周圍的抗日部隊。
日軍最後撤出戰鬥,就是因為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瀕臨彈盡糧絕的局面,才不得不打道回府。
除此之外,1941年底長沙及其周圍下起大雪,路滑難行,老天爺跟日軍作對,日寇不得不灰頭土臉撤軍。
國軍在三次長沙保衛戰中打出了國威、軍威,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獲得了抗戰中罕見的大勝,提振了中國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