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魂不滅!薛嶽將軍為什麼能在「長沙保衛戰」中抵擋日軍三次進攻

2020-12-16 無敵紫荊

薛嶽將軍率領的國軍,頂住了日軍向長沙3次進攻的戰役,叫長沙保衛戰;它是抗戰國軍作戰中少見的亮點。

因為日軍裝備精良,兵員素質高;無論淞滬戰役,還是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南昌保衛戰都是以國軍的失敗為結局。

雖然第四次長沙戰役,國軍還是失守了,但前三次戰役還是可圈可點的。

那麼,在長沙保衛戰中,國軍為什麼會一反常態,讓日軍受挫?

參戰軍隊戰鬥力強

參加3次長沙保衛戰的軍隊,是國軍第9戰區的部隊,其中大部分部隊都是久經戰火考驗,身經百戰的部隊。

很多部隊參加了1938年6至10月進行的武漢會戰,而保衛戰的骨幹74軍,更是國軍中的精華,王牌中的王牌,是從淞滬抗戰一路衝殺過來的,他們裝備精良,在歷次惡戰中得到鍛鍊,戰鬥經驗豐富,越戰越勇,銳氣勢不可擋。

戰術得當

在長沙保衛戰中,薛嶽將軍總結了武漢保衛戰國軍的失利教訓,獨創了中外軍事史上罕見的「天爐戰法」。

也就是在外圍步步設防,布成網狀工事,對敵人進行伏擊、追擊,不斷消耗敵軍有生力量,最後引誘敵軍鑽進我軍腹地的口袋中之後,採取側翼攻擊、尾隨追擊、迎頭痛擊等手段,最後關門打狗,把日軍打得暈頭轉向,然後重創日軍。

用薛嶽將軍自己的話說:"天爐戰術足以法天地之幽邃,窮宇宙之奧秘,為鬼神所驚泣,人事所難測,無以名之,故曰《天爐戰》。"

地理優勢

與武漢的一馬平川不同,長沙周圍不是山地、丘陵就是河流,地勢險要。

長沙外圍東北羅霄山系的北段;西北是雪峰山餘脈的東緣;中部則是盆地、平原的地段;南部丘岡起伏,高低不平;東部則是連雲山、大圍山、九嶺山圍繞;北部嶽陽到長沙近150公裡的距離,就有4條河流橫跨其中。

這樣險峻的地勢,讓日軍的坦克、裝甲車和物資運輸車輛行進緩慢,甚至無法通過,失去機動性優勢,影響了日軍整體水平發揮。

而國軍則可以憑藉從1939年就已經開始構築的工事,以及周圍高山如嶽麓山上架設的火炮,居高臨下向日軍進攻。

日軍兵力不濟

一般來說,進攻方的兵力至少比防守方兵力多3倍才能取勝。而日軍由於侵華之後,中國幅員遼闊,戰線拉長,兵力捉襟見肘。

在日軍進攻長沙的時候,華中方面的兵力縮減了11.5%,導致投入進攻長沙的兵力嚴重不足。

第一次長沙會戰:岡村寧次指揮的日軍第十一軍,總兵力10萬餘人,第九戰區24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阿南惟幾指揮的日軍第十一軍一共有12萬餘人,第九戰區兵力多達30萬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因為部分日軍被抽到去南方作戰,阿南惟幾的第十一軍只剩下6萬餘人;而國軍第九戰區還有30萬餘人。

後勤乏力

由於嶽陽到長沙要經過四條河流,國民黨軍隊在民眾配合下截斷了嶽陽通向長沙的鐵路和公路;湘贛公路、湘鄂公路及九江、武寧、平江、長沙間公路,粵漢鐵路嶽陽至株洲段、湘贛鐵路株洲以東的路段也全部遭到破壞;在此情況下,日軍機械化部隊及重炮兵難以行動,飛機提供的支援也非常有限。

而防守長沙的國軍不但有空軍181架飛機在空中助威,還有相鄰戰區友軍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物資支援。

所以日軍的攻擊能力受到掣肘,雖然一度曾衝進了長沙城,卻被趕了出來,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後勤不給力。

日軍也知道自己的短板,他們三次進攻長沙並非以攻佔長沙為目的。

日本統帥部給出的指令是在避免擴大戰局的情況下,主動攻擊、削弱周圍的抗日部隊。

日軍最後撤出戰鬥,就是因為連日作戰,糧彈損耗很大,瀕臨彈盡糧絕的局面,才不得不打道回府。

除此之外,1941年底長沙及其周圍下起大雪,路滑難行,老天爺跟日軍作對,日寇不得不灰頭土臉撤軍。

國軍在三次長沙保衛戰中打出了國威、軍威,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獲得了抗戰中罕見的大勝,提振了中國人對抗戰勝利的信心。

相關焦點

  • 薛嶽為什麼能在長沙頂住日軍的三次進攻?
    薛嶽能夠在長沙頂住日軍的三次進攻,並且殲敵十幾萬,這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為何會在長沙取得這樣的成績呢?相信這個問題薛嶽是比誰都清楚的,而且正是因為他清楚,所以才不犧給日本人在長沙幹仗的。到底為何薛嶽能夠在長沙頂住日記的進攻,我們大致來總結一下吧。
  • 抗戰中的薛嶽:正面戰場常勝將軍,但長沙會戰表現一般
    抗日戰爭時期,在正面戰場上一直有一位將軍在和日軍的主力王牌進行周璇,抗日戰爭中大大小小的大仗和惡仗他幾乎全部參與,此人正是國軍中搞得「戰神」薛嶽將軍,粵軍出身的薛嶽很早就在軍中大展手腳,到了抗戰爆發之後他率領的第九戰區也是國軍正面的主力之一,在上高、武漢、長沙和湘西等戰役中都對日軍取得大勝,在武漢戰役中的萬家嶺大捷,運用「天爐戰法
  • 抗日戰爭第四次長沙會戰,日軍主力傾巢出動,薛嶽為何毫無準備?
    抗日戰爭時期,薛嶽因為前三次長沙會戰而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而這個自比嶽飛的國軍名將卻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馬失前蹄,長沙也落入日軍之手。1944年初,日本統帥部制訂並下達了著名的「一號」作戰計劃,準備趁國軍主力集中於西南滇緬邊境之時集中優勢兵力,一舉攻佔重慶和成都,迫使蔣介石投降。
  • 抗戰「第一戰神」薛嶽,使用天爐戰法,在長沙會戰殲滅日軍11萬
    長沙會戰打了四次,二戰歷史上唯一一個被反覆爭奪的城市,湖南平均十五個人就有一個人參軍,全國各省人口參軍比例最多的一個省,百姓傷亡很高。而提起長沙會戰,我們就會想起抗日戰爭第一戰神——薛嶽,三次長沙會戰,殲滅純日軍11萬,佔我國戰爭時期殲滅日軍總和的五分之一。
  • 長沙會戰中,薛嶽用它力挫敵軍
    現如今軍隊的制勝法寶大多是比對方更為精尖的武器,而古代則是靠著布陣,激發出軍隊更大的戰鬥力,在戰役中佔據優勢。陣法最早出現於戰國,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的著作《孫臏兵法》中就曾提到。至今流傳下來的仍有十大陣法圖,日軍侵華戰爭時期,薛嶽將軍在長沙會戰就曾用其中的招數重創過敵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十大陣法如何形成,如何破解。
  • 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嶽雪恥一戰
    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三.蔣介石整肅,薛嶽戰前積極備戰國軍第9戰區雖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受到挫敗,部隊傷亡較大;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以下簡稱軍委會)及時召開了第三次南嶽軍事會議,檢討會戰得失。而阿南惟幾卻無視戰前準備的不充分(如第一線兵團僅攜帶7日所需的糧彈等),突然改變了原定作戰目標,即命令部隊繼續向南進攻,以圖攻佔長沙。這就意味著徹底改變了作戰目標,大大延長了作戰時間。這一決定,成為導致日軍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慘敗的直接原因。
  • 日本侵略者的「破局」:長沙會戰上的「天爐戰法」為何連續用4次?
    於是,長沙保衛戰打響了。日軍集中炮火對湖南的省會長沙發起了四輪猛烈地進攻。 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中國軍隊抵擋住了日軍的炮火,取得了具有戰略意義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中國軍民與日軍血戰到底的決心。而第四次長沙會戰,卻成為中國軍民永久的痛。
  • 殲滅日軍最多的中國「戰神」,活了102歲
    1946年10月1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授予一名將軍「自由勳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戰爭中的輝煌功績。這名將軍不是美國人,而是中國人。他在長沙與日軍展開三次會戰,不但三戰全勝,而且殲滅日軍多達27萬餘人,是抗日戰爭中,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他就是人稱「天爐戰神」的薛嶽。
  • 薛嶽與參謀長趙子立,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產生了哪些分歧?
    楊森發現日本進攻的最終目的是長沙後,立即下令讓新牆河北岸的各師渡河反轉,並讓其嫡系部隊,楊漢域的第20軍做好出擊的準備。與此同時,他把最新的軍情和判斷,上報了薛嶽。薛嶽的震驚程度可想而知,但是為時已晚,當天夜裡,他給蔣介石發了三封密電,其中就提到了:日軍揚言進犯長沙。第1次長沙會戰,崗村寧次的重點在於兩翼,而這一次,阿南反其道而行,採用了中央突破戰術,將90%的兵力集結於新牆河正面,寬20公裡的區域內,只留下了一個小支隊,充當策應。
  • 薛嶽與日軍一個師惡戰萬家嶺,驚動了天皇,10日殲滅一個日軍師團
    1938年,德安縣萬家嶺來了一百多名傳道人,他們穿著道服,手上捧著佛像,蒙蔽了不少人,但是這些人都是日軍假扮的,目的是為了熟悉德安縣的地形,繪製地形圖,為進攻這裡做好準備。而江南贛北也面臨著一場惡戰馬上來襲。而此時的薛嶽將軍正在西南方向的小山村裡心煩意亂,一直在糾結,到底放不放人。
  • 第二次長沙會戰,日軍的兵力如何,薛嶽為何出現判斷失誤?
    這是一個非常可怕的舉動,同時向美,英和澳大利亞開戰,用現在眼光來看,真不知道那個時候日本哪來的勇氣!在這個時期,阿南惟幾提出了再打長沙的計劃,東京方面雖然勉強同意,但是興致缺缺。並表示要把航空兵主力從華東調到南方,準備隨時有可能開始的東南亞作戰。
  • 第三次長沙會戰日軍有多狼狽?彈盡糧絕,一個步兵聯隊活著的不到500人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15: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僅僅兩個月,阿南惟幾又一次發動了針對第9戰區的作戰。這就是抗戰歷史上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而這一次薛嶽用他的天爐戰法讓日軍狠狠地吃了一次苦頭。
  • 最難攻的一個省,70萬日軍打了4次,11萬日軍葬身於此
    堂堂70萬日軍打了一個省4次,11萬日軍葬身此地,哪個部隊防守?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何其囂張。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號稱三個月滅亡中國。抗戰之初,日軍何其狂妄,在中國大地肆意橫行,但是到達這個省份以後,日軍遇到了困難。70萬日軍打了四次,死傷11萬人。這個省份是哪裡?
  • 萬家嶺大捷:日軍松浦師團想抄中國守軍後路,反被薛嶽幾乎全殲
    (時任第九戰區代司令官的薛嶽)其實,早在第106師團開拔之初,薛嶽就已經從敵人正面進攻放緩中判斷出了對手的意圖,即日軍有可能抄自己的後路。因此,他命令部下密切注意日軍動向,果然,第106師團在贛北德安一帶出現,這立刻引起了他的警覺。
  • 第三次長沙會戰到底消滅了多少日軍?這是一場漂亮的防禦戰
    二戰時期,也是日本,不滿足偏居一隅的野心,向中國發動了長達14年的戰爭,這一場戰爭,多麼的殘酷無情,多麼的令人痛心,無數戰士為了守護國家倒在血泊之中。而今天要說的這一場戰爭就是抗日戰爭中大規模攻防戰之一的第三次長沙保衛戰。
  • 第二次長沙會戰也算贏?長沙失守,我方主力軍被擊潰,傷亡超5萬
    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戰22次大型會戰》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中日兩軍再次於圍繞著長沙爆發了一次大規模會戰。這次會戰在戰史上被稱為「第二次長沙會戰」這一次,薛嶽的對手換成了阿南惟幾中將。
  • 鐵血粵軍 十四年抗日戰爭中打出來的中流砥柱
    19路軍在上海各界人民的支援下浴血奮戰,連續擊敗日軍進攻,使敵三易主將,數次增兵,死傷逾萬,受到沉重打擊。可惜,由於蔣介石國民政府一味期望英、美、法、意等國調停,拒絕向上海增派援軍,導致19路軍寡不敵眾,被迫撤退。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廣東省的最高軍事長官餘漢謀將粵軍編成6個軍,出兵抗日。
  • 抗日戰爭衡陽保衛戰,方先覺戴罪之身,為何卻需蔣介石親自下令?
    1944年6月,由於國軍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錯誤預估日軍作戰意圖,導致國軍在第四次長沙會戰中大敗而歸,就連曾三戰三捷的長沙城都被日軍攻佔。1944年6月28日,已經攻佔長沙的日本第十一軍接到命令,派出第六十八師團和第一一六師團沿湘江兩岸向衡陽進攻。
  • 70萬日軍攻打一個省打4次,11萬日軍葬身此地,哪個部隊防守?
    儘管幾次大型的會戰沉重打擊了敵人,還是沒能有效阻擋侵略者南下的步伐。 然而日軍也在中國的一個省份吃過大虧,可以說是同一個地方跌倒了3次,日軍總共派出了大約70萬的作戰部隊。到底是哪支部隊防守,這樣厲害呢?
  • 中日戰爭,國民黨正面硬抗的22次會戰,中日雙方真實傷亡對比情況
    在這場長達14年的抗戰中,國民黨在1937年開始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進行了22次會戰,當然這個不包括遠徵軍作戰。 1941年發生的會戰(5個): 豫南會戰(1月30日 - 3月1日 ),日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向河南南部發起進攻,日軍投入兵力三個師團5萬多人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