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一寸山河一寸血》15:第三次長沙會戰
第二次長沙會戰結束僅僅兩個月,阿南惟幾又一次發動了針對第9戰區的作戰。這就是抗戰歷史上的「第三次長沙會戰」,而這一次薛嶽用他的天爐戰法讓日軍狠狠地吃了一次苦頭。
01 阿南惟幾的小心思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爆發,有一個重要的國際形勢背景。1941年下半年,日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戰場推進迅猛。
這樣的推進速度,讓身處中國戰場的阿南惟幾擔心「中國戰場成為次要戰場」。阿南惟幾一直試圖尋找新的作戰機會,希望以積極的作戰避免淪為「次要戰場」。1941年12月,日軍第23軍準備策劃對香港的進攻——這讓阿南惟幾找到了再次發動作戰的理由。
阿南惟幾和參謀長木下勇以策應23軍香港作戰為理由,準備再一次發起對長沙方向的進攻。在這一次木下勇擬定的作戰方案裡,日軍首先計劃以第6、第40兩個師團的兵力擊潰新牆河一線的我第20軍,並將20軍主力包圍並殲滅;隨後以第3和第6兩個師團擊潰我第37軍。
在這份計劃裡,日軍並沒有明確是否會攻佔長沙,但實際上不論是阿南惟幾還是第3師團的豐島房太郎都存有攻佔長沙的念頭,但是礙於擔心上級不會批准,因此作戰計劃裡並未明確說明要攻佔長沙——而這個模稜兩可的作戰計劃,為日軍這一次作戰的慘敗埋下了伏筆。
而阿南惟幾的對手薛嶽在總結了上兩次長沙作戰的得失之後,決定採取「天爐戰法」來應對日軍的進攻。
何謂「天爐戰法」?薛嶽自己是這樣說的
天爐戰者,為在預定之作戰地,構成縱深網形據點式陣地,配置必要之守備部隊,以伏擊、誘擊、側擊、截擊、尾擊、堵擊等諸手段,逐次消耗地力,挫其銳氣,然後於決戰地使用優越之兵力,施行反擊及反包圍,予敵以殲滅打擊。蓋為後退決戰方法,因敵之變化而變化之殲敵制勝新方略,如爐熔鐵,如火煉丹,故名。
02 日軍突破新牆河
1941年12月23日,日軍第40師團兩個步兵聯隊向新牆河北岸的我守軍陣地發起進攻,第三次長沙會戰正式爆發。
據守最前沿陣地的是川軍第20軍,軍長楊漢域是楊森的侄子。
20軍面對的是日軍3個師團的進攻,而薛嶽要求其堅守10天後再轉移至日軍的側後等待合圍追擊的時機。
1941年12月24日,日軍第6和第40師團全部進入新牆河北岸,在猛烈炮火轟擊之後,第40師團率先發起攻擊。其渡河過程中,我20軍第134師對敵人進行了猛烈的阻擊。日軍的推進非常兇猛,下午2點,日軍已經突破了第134師一線陣地。
夜晚,日軍第6師團則在雨雪的掩護之下強渡新牆河,並向133師陣地猛攻。午夜時分,133師一線陣地也被日軍突破。
1941年12月25日,第3師團一部也跟在第6師團後面渡過了新牆河。
僅僅一天,新牆河一線陣地即被日軍全線突破。第20軍的3個師陷入了和日軍3個師團的混戰,楊漢域和各部的聯絡一度中斷。激烈的戰鬥之中,20軍雖然被打亂,官兵不得已各自為戰,但均能堅守陣地,頂住日軍一波一波的進攻,誓死不退,直至戰到最後一人。
儘管20軍的戰士們一直在堅持,但部隊傷亡過大,打到第3天,楊漢域決定各部提前按照原計劃進行轉移。儘管沒有完成薛嶽規定的時間,但川軍以3個師正面硬鋼日軍3個師團(其中2個是精銳師團)能打到這個份上已經很不容易了。
03 苦戰汨羅江
日軍突破新牆河陣地之後,第3,第6師團於26日晚進抵汨羅江北岸,第40師團也推進到了汨羅江北岸的長樂街。
苦戰在汨羅江繼續。
汨羅江的中國守軍是湖南本土的第37軍,外加99軍的兩個師。
1941年12月27日,日軍第6師團、第40師團分別發起進攻,均被當面守軍擊退。但第3師團突破了99師的陣地。
第二天,日軍第3師團全部渡過汨羅江。99師邊撤邊打,在撤退過程中也在不斷殺傷日軍。
1941年12月30日,日軍在航空兵和炮兵支援下,全面圍攻37軍。激戰一整天之後,此時37軍阻擊任務已完成,開始向山地轉移;當天深夜,99軍在薛嶽的命令下也開始脫離戰場,向西撤退,在粵漢鐵路右側山地隱蔽起來。
第37軍和第99軍形成了從東西兩面夾擊日軍之勢,只等薛嶽一聲令下了。而在日軍身後的第20軍也在持續騷擾日軍。
日軍第3、6、40師團已經全部渡過汨羅江,下一步就是長沙城。儘管派遣軍總部沒有批准阿南惟幾攻佔長沙的要求,但是阿南惟幾依舊下令讓第3師團進攻長沙。
阿南惟幾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即將為這一決定付出怎樣的代價。
04 湖南是日本兵的墳墓
阿南惟幾的命令一下,第3師團急切地開始向長沙突擊,第3師團師團長豐島房太郎和阿南惟幾一樣,對攻佔長沙抱有強烈的興趣。
而薛嶽為了引誘日軍攻擊長沙,只放了1個第10軍守長沙城。——第10軍能不能在合圍部隊達到指定位置前,守住長沙,成了薛嶽整個天爐戰法的關鍵所在。
時間來到了1942年的元旦,多日雨雪的天氣終於放晴了。日軍士兵一掃多日來在惡劣天氣之下作戰的苦悶,第3師團驕傲地認為長沙城不會再有什麼戰鬥,他們能夠在長沙城裡過一個舒服的新年。
然而,英勇的第10軍可沒準備讓日本人這麼輕鬆地進入長沙城。
首先接敵的是預備第10師。日軍在飛機和大炮的支援下,向第10師陣地發起猛攻。預備第10師官兵奮勇作戰,其中守衛長沙南門外的30團團長葛先才更是拒絕師長方先覺讓其撤退到城牆上的命令,他決定「以攻為守,就是死了也值得」。他這樣說道:
絕對不可後撤,。。。我一後撤,敵必尾隨跟進,那才是真正的危險。我都考慮過了,也準備好了,軍人應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不計後果決心出擊。我再也不向你請示,也不要你增援,你只當30團死光了。。。。不是敵死就是我到黃泉,決計與敵攜亡
葛先才說完這番話之後,帶著全團官兵向當面日軍猛撲過去,日軍沒有想到守軍還敢反衝擊,頓時大亂。
長沙的戰事依然焦灼,日軍急切地想攻下長沙。1942年1月2日開始,雙方在長沙的東門和南門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日軍數次突破陣地,但中國守軍又數次頑強地將陣地收回。中日兩軍的士兵反覆進行白刃戰,雙方還互派敢死隊實行手榴彈式的互爆攻擊。
在這樣的殘酷戰鬥下,預備第10師依然絲毫不退,日軍付出慘重的代價依然沒能佔領長沙。
久攻不下的日軍精疲力竭,彈藥也快用完。而1942年1月3日,大量中國軍隊已經開始出現在合圍地點。日軍戰史記載「背後出現了令人可怕的重慶軍約30個師,正在壓縮包圍圈」。負責掩護後路的第40師團已經開始遭受到我軍的猛烈攻擊,各聯隊都陷入了苦戰之中。
第37軍、第99軍陸續開始對日軍展開圍攻,37軍的士兵在日軍陣地附近用日文寫了這樣一句話「湖南是日本兵的墳墓」
阿南惟幾此時也知道長沙已經是不可能攻下了,這3個師團能否全身而退都是個未知數。
1942年1月4日,薛嶽和阿南惟幾在同一天都下達了命令,只是前者下令追擊,後者下令撤退。
湖南開始真正成為日軍的墳墓。日軍3個師團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猛烈攻擊,情形非常之狼狽
重兵包圍之下,日軍彈盡糧絕,中國軍民堅壁清野,日軍很難找到糧食,寒冷的天氣裡難以覓食。——被我軍俘虜的日軍第6師團24聯隊士兵都餓得走不動。第6師團被我軍分割成3個相互隔離的部分,子彈耗盡之下,只得以刺刀來肉搏。為了抵抗我軍的進攻,第6師團司令部的全體軍官和通信兵都投入了戰鬥。
日軍第3師團遭到我79軍和第4軍的夾擊,全軍陷入混亂之中。輜重、傷員堵塞了原本就泥濘的道路,在我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前進得十分緩慢。混戰之中,第3師團的軍旗被炸飛,護旗士兵整個上半身都炸飛了,而第3師團師團長豐島房太郎也差點命喪於此。
第40師團也好不到哪裡去,和我37軍苦戰數天之後,只能拋棄了傷員和輜重,留下來的人步槍子彈每人不超過15發,手榴彈每個分隊只剩下1-2枚。
在渡過新牆河時,得知中國軍隊即將追上來,日軍竟爭先恐後,亂作一團,「多自相踐踏,因此落水溺斃者甚眾」。
1941年1月16日,疲憊不堪的日軍終於撤回了新牆河北岸,第三次長沙會戰到此結束。
05 不同的傷亡數據
關於此戰的結果,日軍發布的戰報聲稱日軍戰死1591人,陣亡軍官108人,負傷4412人;而薛嶽的報告則顯示日軍死傷5萬多人。
雙方的數據相差如此之大,很明顯雙方的數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分。
日軍的傷亡絕不只有這個數字,試看一列即可知道:日軍一個滿編3500人的聯隊戰後活下來的不到500人。而且日軍在此戰中遺棄了大量屍體,這在以往的作戰中是從沒發生的。顯而易見日軍傷亡是驚人的。
而薛嶽的殲敵數字也很明顯誇大了,日軍此戰不過10萬人,如果傷亡達5萬多人,那麼日軍第11軍豈不是被打殘了?而實際上這和事實並不相符。
關於日軍傷亡數,後世專家學者認為傷亡在1-2萬之間比較靠譜。
第三次長沙會戰,我軍毫無疑問是取得了大捷
回顧這場大捷,我軍獲勝主要是因為戰法得當,軍民同心,上下一致。同時我們去看日軍方面,也有不少問題導致慘敗。
首先,日軍作戰目的不明確。作戰計劃裡並沒有攻佔長沙,導致所攜帶的武器彈藥不足,道路被我軍民破壞,武器和糧草運送不暢。日軍這次就帶了一些野戰炮和山炮,重炮火力反而不如我軍。
其次,此時日本陸軍主力大多被調往太平洋戰場,補充的兵員作戰經驗不足,士氣較差。日軍戰史記載「官兵們關於今後的行動毫無所知,處於疑神疑鬼的狀態」。
不過我軍各軍之間協同不一,戰鬥力層次不齊,也讓我軍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