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語:
最近,電影【八佰】在全國熱映,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後期,中國軍隊第88師524團團副謝晉元率領的400餘名官兵。從10月27日到10月30日這四天四夜裡,八佰壯士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堅守上海閘北的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擊退了敵人十餘次進攻,其英勇事跡和愛國氣節振奮國人、震驚世界。其實,在我們上高,曾經同樣發生了一場可歌可泣震驚全世界的抗日大戰----上高會戰!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1941年時,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已經進行了五年了。中國軍民分別在正面戰場和敵後戰場,頑強地抗擊著日本侵略者。
1941年春,美國總統羅斯福籤署了對華武器租借法案,大規模美式軍事裝備開始進入中國。第一批能裝備中國軍隊四個軍的美式裝備先期運到中國,王耀武的第74軍換裝了先進的美式裝備。
換裝了先進的美式裝備的74軍
駐紮在江西的日軍園部和一郎的第11軍,接到日軍派遣軍司令部的命令:調櫻井省三的第33師團到兵力不足的華北方面軍,同時調在上海新組建的池田直三的日軍獨立第20混成旅團補充第33師團調走後的空缺。
日軍有個慣例:一支部隊調走前,往往要在當地進行一次打擊性作戰,打完再調走。
棗宜會戰之後,11軍的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提出了一個新的戰術:短切突擊。就是對中國軍隊的防區攻而不佔,且無論出擊距離還是時間都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打完就走。
在第33師團即將調走的時候。園部和一郎準備南昌以西的中國軍隊「切」一下。
駐紮在江西的是第九戰區的羅卓英第十九集團軍。
江西以贛江為界,贛江以西屬於薛嶽第9戰區,以東屬於顧祝同第3戰區。
第十九集團軍的羅卓英總司令是一個喜歡寫詩的將軍,但他沒有一點兒文人的迂腐。
他有一句名言:軍人事業在戰場,軍人功罪也在戰場。
近期不斷有消息傳來,日軍將要組織一次規模較大的進攻。江西已經有一年多沒有戰事了。
羅卓英派往九江到南昌的情報人員,不斷地送來了日軍的作戰情報。
日軍將要進攻贛西北一帶的上高地區。
上高素有贛中糧倉之稱,位於贛西北距南昌不足120公裡的錦江北岸。因在高安上遊,故稱上高。
今天的江西上高
上高境內多丘陵山地,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南昌至長沙的湘贛公路穿越其中,境內的錦江又稱錦河,最後匯入江西最大的河流贛江。
獲悉日軍作戰情報後的羅卓英,從顧祝同的第三戰區要了兩個軍:李覺第70軍、劉多荃第49軍。薛嶽從第九戰區也給羅志英撥去了兩個軍:韓全樸第72軍、夏首勳第78軍,再加上在上高集訓的新裝備了美式裝備的王耀武的第74軍。
日軍第十一軍軍長園部和一郎將此戰定位於截斷式的「短切突擊」作戰。
日軍兵分三路,採用的是「分進合擊」與「中央突破」相結合的戰術。
第19集團軍羅卓英司令官則制定了「磁鐵戰術」,通過「磁鐵」的吸引,吸住園部伸出的一把把刀 ,誘敵深入,後退決戰。
戰前的部署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
1941年3月15日,上高會戰打響了。
日軍分三路出擊,其中南北兩路率先行動。櫻井省三第33師團在北路,從駐紮的安義縣出發,任務是擊潰西南方向也就是奉新縣附近的李覺第70軍,向上高進犯;
池田直三獨立第20混成旅團在南路,從南昌出發,向西渡過贛江後,再由錦江之北進入江南,經獨城,最後沿錦江南岸進攻,伺機再渡至江北,與日軍主力會合,然後一起進攻上高。
中路的第34師團在大賀茂指揮下,從南昌出發,在錦江北岸,沿贛湘公路前進,突破高安後,直指王耀武第74軍屯駐的上高。
上高會戰示意圖
針對日軍的三路突擊,我們不妨做一個這樣的比喻:假如中路的第34師團是身子的話,北路的第33師團和南路的第20旅團則是左右兩隻胳膊,「分進」之後,它們必然要在上高實現「合擊」,才能發揮最大效能,也才能完成預想中的迂迴包圍。
羅卓英的布置是:第74軍居中,北線是李覺第70軍,南線是劉多荃第49軍。
南北兩線。在阻擊日軍時且戰且退,又要像磁鐵一樣的吸住敵人,準備最後與日軍後退決戰。
會戰打響後,北線的日軍第33師團在進攻李覺的第70軍時,感覺中國軍隊不堪一擊。李覺的第70軍且戰且退,將日軍故意引嚮往山高林密的西部甘坊、找橋一帶。
在山高林密的北線進攻的日軍第33師團
日軍一路跟蹤追擊,絲毫沒有察覺上當,不知不覺間離上高越來越遠,一抬頭,周圍已全是山區,到了山上的第33師團開始犯暈了。
第33師團好不容易追到甘坊、找橋一帶山區的苦竹坳。
苦竹坳是一片極為複雜的險惡山地。
在苦竹坳,日軍第33師團突然遭到了第70軍、72軍的合力圍攻。
日軍的坦克、重炮在山谷中難以施展,第33師團苦戰兩晝夜,損兵折將,才突圍出去。
遭到中國軍隊沉重打擊的日軍第33師團主力返回了奉新,師團長櫻井省三認為配合第34師團的作戰任務已經結束,於是帶領第33師團撤回到了原駐地安義。
中路進攻的第34師團的一條胳膊沒有了。
南線的池田直三獨立第20混成旅團一路遭到中國軍隊劉多荃第49軍的打擊,羅卓英又命第74軍派第51師和第58師支援第46軍,準備切斷中路日軍的第二條胳膊。
第74軍最能打的是李天霞的第51師,第51師戰力最彪悍的是陳傳鈞團。陳傳鈞屬於那種上來就用板磚猛拍的主。兩軍遭遇後,陳傳釣幾個板磚拍下去,就把池田的獨立混成第20旅團打蒙了。
池田沒有辦法,只好使用毒氣彈,想要突破中國軍隊的防線。
第51師死戰不退。
在錦江南岸,池田的獨立混成20旅團遭列李天霞第51師和劉多荃46軍攔截,被打的狼狽不堪。
第20旅團暫時就只能望上高而興嘆。無奈之下,獨立第二十混成旅在灰埠附近北渡錦江與中路第34師團會合。
日軍34師團的又一條胳膊沒有了。
中路的大賀茂第34師團一部攻入楊公圩,主力則向官橋急進,與第74軍的58師的前進部隊遭遇,雙方爆發了激戰。
激戰中的中國軍隊
第34師團在坦克、飛機的掩護下,以騎兵向高安縣城進攻。
為了誘敵深入,中國軍隊主動放棄了高安縣城。
趾高氣昂的第34師團師團長大賀茂說道:中國軍隊原來這麼不經打!於是命令部隊立刻向上高地區發起了猛攻。
大賀茂帶著第34師團已經進入羅卓英布置好的決戰區域:棠浦、官橋、泗溪一線。
中國軍隊在上高地區與來犯日軍全線激戰。
日軍第34師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向中國軍隊發起了一個又一個波次的進攻。
整個上高,炮聲隆隆,槍聲陣陣,硝煙瀰漫。
第34師團第216聯隊攻佔上高東北高地;隨後,第217聯隊攻佔上高北1公裡處的練仙屯,開始炮擊上高城內。
上高已近在咫尺。
守衛上高的是第74軍餘程萬的57師。
虎將餘程萬,親臨一線,指揮部隊,打退了日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上高地區的激戰
在下陂橋戰鬥中,戰鬥激烈,一日內中日兩軍傷亡均在4000人以上。
日軍第34師團,被74軍這塊磁鐵吸住了。
圍殲敵人的時機成熟了!
羅卓英命令北面李覺第70軍、韓全樸第72軍全部南下,錦江南岸的劉多荃第49軍第26師和第105師立即向上高正面陣地靠攏。
日軍第34師團已經陷入第74、72、70、49軍的包圍之中。
整個師團已被完全包圍在東西15公裡、南北5公裡的狹小地帶。
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下達中國軍隊總反攻的命令。
各路軍隊開始向日軍第34師團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日軍第34師團在中國軍隊的圍攻之下開始潰敗了。
日軍的飛機來了,中國軍隊乾脆衝入日軍的陣地,與敵人展開了肉搏戰。
日軍飛機看見敵我兩方,混在一起,沒法投彈,只好放棄轟炸。
34師師團長大賀茂慌忙向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求救。
園部和一郎命令櫻井省三的第33師團前去增援,櫻井省三派出了一個聯隊,遭到了中國軍隊打援部隊的阻擊。
34師團在中國幾路大軍的圍堵之下,徹底崩潰了。
中國軍隊第74軍打的最猛。
代理師長張靈甫率第58師的追擊部隊在狂奔中追上日軍的野戰醫院,護衛日軍醫院的是野炮兵第8中隊,第8中隊的一百多人以及野戰醫院負隅頑抗的二百多名傷兵,全部被張靈甫的部隊殲滅。
34師團第216聯隊的一個步兵中隊遭到李天霞第51師的兩個連圍攻,最後被全部殲滅。
大賀茂的殘餘部隊在工兵部隊掩護下,僥倖地闖過高安,一路丟盔棄甲,逃回了南昌。
日軍第34師團少將部隊長巖永(一說剖腹自盡),被中國軍隊擊斃。
上高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國民革命軍第74軍被譽為「抗日鐵軍」。
中國軍隊在上高會戰中殲敵15,000餘人。
日本統帥部隨即以指揮失當為由,免去園部和一郎第11軍司令官的職務。
何應欽稱上高會戰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結語:
上高會戰的勝利,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而且保護了第九戰區的側翼,保證了後來發生的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
在整個上高會戰中,中國軍隊始終佔據著主動,採用「磁鐵戰術」,吸住敵人主力,誘敵深入,進而圍殲敵人。
上高會戰的勝利,使日軍暫時無法從中國戰場上,調集軍隊,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參考資料:《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細節》、《一寸山河一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