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森林》系列電影改編自漫畫家五十嵐大介的原作,電影一共分為四篇獨立電影,分別為「春,夏,秋,冬」,電影把清新治癒的漫畫風格搬上大熒幕,一下子撫慰了無數觀影者的內心,此片更有「舌尖上的日本」之稱號。
電影於2014年在日本上映,長期位於豆瓣高分電影名單,並提名第二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最受關注的非院線電影。電影由日本著名女演員橋本愛出演女主角市子。橋本愛出生於1996年,14歲就憑藉在影片《告白》中扮演的女班長一角走紅。這次在《小森林》中的出色表現,更獲得了一眾認可,其清純美好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森林》講述了平凡女孩市子在東京闖蕩後,無法適應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因此返回到自幼生長的村子「小森」的故事。村子裡面悠然寧靜,宛若世外桃源,市子在這裡仔細經營自己的一餐一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01、影片採用插敘回憶了市子以往的生活,運用大量的景色側面烘託出一種寧靜自然的心境,引領觀眾進入一片盎然綠意的世界
初聽《小森林》的名字一種自然溫馨的感覺便由然而生,電影的臺詞幾乎都由女主角市子的「自言自語」而完成。拋去大量的對話,導演主要展現了市子的心理歷程,仿佛帶領觀影者進入了市子的生活,營造了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整部電影的過程中,導演選用插敘法,進而讓觀影者更全面的了解市子的性格與成長曆程。影片中大量插入了市子與母親曾經的生活片段,母親為她做菜,教她製作醬油,告訴她「做菜可以看出人心」的道理,表現了母女兩人之間真摯溫馨的感情。
當市子望向樹上的果子時,突然插入了市子曾經與男友一同摘果子的情節。市子不願意要男友摘下來的果子,即使自己身高不夠也努力去摘。導演利用側面描寫表現了市子倔強、不服輸的性格,兩段情節的無縫切換展現了導演良好的創作功底。
《小森林》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導演對於自然風景的完美展現,細雨濛濛中的群山和田野、森林中的小溪河流、隨風起伏的綠色稻田與各種充滿靈氣的野花野草,仿佛一場視覺盛宴,直達人們的心靈。其中市子去森林中撿慄子的場景,導演並沒有局限於撿慄子這一件事,而是運用大量鏡頭描寫森林中的花草樹木。電影節奏細膩悠長,耐人尋味。
電影中講述了市子播種和收割水稻的過程,邊收割今年的稻子,邊吃往年的稻子做成的飯糰。導演在這個片段中似乎有意加入一絲哲學意味,一年又一年稻子的豐收,意味著生活的循環和生生不息,自然賦予了人們不斷生活向前的力量。色彩與景物間的巧妙聯繫,整體風格散發平靜恬淡,通過一草一木抒發了內心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呈現了一副無與倫比的鄉村美景,頗有古代隱士之風的電影畫面。
市子捧起一株稻草,閉上眼睛,感受那株稻草帶給她的生命力。這時電影利用特效製作,讓稻草在市子身上生長,仿佛兩種生命進行了融合。這種超現實的方法不僅將市子的想像化為現實,更引領觀影者進入一片童話般的自然世界,由此可見導演的獨特用心,進而深化了人與自然相生共存的關係。
市子的小屋被沼澤地與森林,還有田地包圍起來,以她的話說「夜間造訪者」非常的多,螢火蟲、甲殼蟲,甚至有熊破門而入,但她的第一想法是熊有沒有受傷。每次趟過「小森」的小溪時,市子都小心翼翼怕踩到溪水中的紅點鮭。
在我看來,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和動物們的聯繫卻越來越淺,人與動物本就共享一個大自然,在電影裡,導演也通過市子傳達了一種生物之間和諧共處的關係。《小森林》是以食物為主題探討生活的意義,在日本電影中這種形式並不少見,比如前段時間經常被改編的《深夜食堂》,兩部電影都充滿了治癒風和人間的煙火氣。而《深夜食堂》更側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幫扶,《小森林》更偏向於一種內心寧靜與自我救贖。
02、影片採用間接方式向觀眾展示各個人物的性格,以生活中的柴米油鹽品人生百味,用各種食物將故事完美串聯
市子原本在東京打拼生活,可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讓她不堪重負,用她的話說,就是拼命長大的結果,到頭來卻付水東流。她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開始用自己的力量經營自己的小生活,種稻子、劈柴火、烤麵包、養鴨子。頗有一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之感。
在我看來,很多年輕人都面臨著市子所曾面臨過的困境,城市裡高壓生活讓人難以喘息,可大多數人沒有像市子一樣,有可以逃脫的後路。導演提供了一種夢境般的生活,也傳達了一種回歸自然的最終情感。在多數的獨居年輕人中,都流行著一種「喪文化」,缺乏一種市子般堅韌的生活品格。導演用《小森林》給了人們向上的力量。
市子形容她的母親「任性妄為,喜歡真話假話混在一起說 」,而這不是一種批評,反而是一種讚美。母親無論什麼事情都想親力親為,自製醬油、榛果醬而不是直接到超市去買,甚至讓市子以為這些東西是自家發明的。母親這種性格深深地影響的市子。母親不去把胡蘿蔔地裡的雜草除去,說只有讓雜草和胡蘿蔔競爭,胡蘿蔔才能長得更好,美其名曰「雜草競爭法」。
電影通過對母親這一角色的塑造,詳細解釋了市子性格的成因。母親告訴市子肚子咕咕叫是因為青蛙住在裡面,市子直到長大還深信不疑,側面表現了市子的天真可愛。母親做一道看似簡單的青菜,其實煞費苦心,市子從母親身上學到了在生活中的堅韌感。
導演利用一個個碎片化的生活情節,在我看來其實別具用心,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在於他的家庭成長和幼年生活,有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最平凡的人生當中,其實埋藏著導演對親情最樸實的思考。
影片以一道道菜譜介紹作為敘事主線,更以一道道菜揭示生活的意義。市子釀米酒,邀請友人來品嘗,這裡的酒代表了友情;母親教會自己製作的伍斯特醬油、巧克力西洋榛果醬代表的是母女間的親情;糖煮板慄剛被創造出,就在村子裡流行起來,每發現一道美食人們就互相分享,這代表了村子中人民的團結友愛,民風質樸。
導演對於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現他對於理想人際關係的追求,創造出這樣一片和諧、令人心嚮往之的桃花源,仿佛也想給生活在冰冷都市中的人們一絲慰藉。《小森林》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一種生活。
導演對於人物性格的展現恰到好處,通過對村裡人物語言描寫側面烘託了主角的人物特點。將柴米油鹽,吃飯睡覺拍的如此唯美清新、平靜恬淡,沒有大起大落的劇情衝突,卻並不讓人感到枯燥。
03.基於《小森林》,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這部電影對於個人、生活與自然三者之間的關係與感悟
1.生活的奧義,選擇能獲得內心平靜的生活方式
電影中市子好像是「逃回來的」,她在種西紅柿的過程中也反應了她的這種心理,村子裡的外界環境不利於西紅柿的生長,當地人都種在大棚當中,而市子卻一直不想種到大棚中去,因為大棚代表的是「要一直留在這裡」,而女主角心裡充滿了留下與離開的糾結。
電影中另一個從城市回到「小森」的人是學弟悠太,悠太說過不想再過被別人殺死,還要吐槽殺人方式的生活,小森裡有他在東京城市裡得不到的平靜。他回到「小森」反而是一種內心的回歸。
其實,無論是燈紅酒綠、充滿競爭性和各種機會的大城市,還是寧靜、慢節奏的鄉村。我們要選擇能給我們帶來內心平靜的生活,如果悠閒讓你感到焦慮、你內心渴望拼搏,那你就跟隨內心去奮鬥。如果你厭倦爾虞我詐,只想過好自己的一餐一食,你同樣具有選擇的權利。
2.人與自然、動物和諧共處,方能共浴一片藍天
影片中除了景色描寫,也有大量的動物特寫鏡頭,夜晚中的螢火蟲、小溪中紅點鮭,沼澤裡的小河蟹。「小森」是寧靜的,人們對於動物的態度也是友好而隨意的。熊破門而入市子的小屋,市子和村民卻擔心小熊有沒有受傷。
同樣在養番鴨的過程中更體現了這種理念,人們讓番鴨吃掉稻田裡的蟲蟲草草,番鴨在水裡的活動還可以增加水中氧氣的含量,這種模式是互利共生的。在「小森」這個自然當中,人與動物和諧相處,仿佛上帝的伊甸園。
如今全球環境惡化導致蝗災在非洲肆虐,氣候變暖,導致雪山融化。這些正是人與自然、動物之間關係失衡的實例。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動物更是我們應該尊重的真誠夥伴。保護環境與野生動物並不是一紙空談,只有加強個人對於自然的重視,我們才能擁有一片可以生存的藍天。
3.另一種生活值得嚮往,自己的生活同樣應該仔細經營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這樣寫到,「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仿佛是「小森」的真實寫照。在中國古代,陶淵明也過著電影中市子的生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反應了他如此生活便是美好的心境。
一個人吃飯做飯、勞動釀酒,這種生活讓大多數忙碌的現代人難以企及,所以人們去看李子柒的直播,李子柒的走紅正反映了人們內心對於寧靜樸實生活的渴望。同樣《嚮往的生活》也反應了人們的這種心境。人們去農家院短暫的感受一下「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然後又返回各自的生活當中。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各有各的優點和得失,我們不必盲目去羨慕別人的生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保持一顆熱愛而積極的心,那麼就會找到一片屬於自己的「小森林」。
總結一下:
《小森林》是一部非常清新治癒的美食電影,無論是清晨還是深夜,你都可以仔細品味它帶給你內心的平靜與力量,這樣一步劇情簡單的「吃貨」電影,卻是你可以反覆觀看的。市子教會我們的是努力而認真地生活,人生在世,平凡的日子總會因為我們的努力和認真變得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