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跨越式發展,日新月異,物質極度豐富的同時,帶來了思想上的進一步解放,欲望無止,追求無限,通信無線,特別是最近幾年手機的飛速發展,在中國這個飛速發展與變化的土地上,手機更新換代速度極快,手機更新換代這麼快,意味著國內各種信息更迭的速度是迅速的,而且這種速度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因此,當下的社會叫做資訊時代的社會,很多信息都越來越公開化、透明化,誰都無法藏著掖著,這是毫無疑問的。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通過自家的手機或者電腦,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傳遞各種各樣的信息。以前很少人會去關注一些國家信息,特別是國家官網,這些網站很多人沒有渠道,也沒有工具去關注、留意。但是,現在因為移動通信,簡單操作,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越來越多的人會去關注各種各樣的新聞。特別是國家重要公告信息、國家重大事件。畢竟,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指點江山,激揚文字。
信息高速化,很多人的生活離離不開手機,不開信息,那麼意味著每天的日子裡,一旦他有空閒的時間,那麼他就會打開手機看看新聞,而且現在新聞也是鋪天蓋地,各種說法,各種花樣都有。本人也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些新聞,然後特意去接觸了一下國家民政局這個官方網站。國家民政局官方公告網站(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jb/qgsj/),每三五個月都會發布一些統計信息公告,相對來說,比那些網上鋪天蓋地的信息會更加有準確性、代表性,畢竟這是官方信息。因此,本人特別去翻看了近期發布的一些信息,特別是婚姻相關數據,而且稍微做了個統計。
從統計婚姻數據看結婚
結婚對數每年減少,而且越來越少。毫無疑問,這跟20年以前的計劃生育有莫大關係,但不可否認,越來越少的結婚對數,難道與當下年輕人變化的婚姻觀念久沒有關係麼?
我們可以先看下1980年到2019年,國內的出生人數,1980年算是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實施的元年,計劃生育政策對國內生育的影響是不小的。中國有句話叫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從下表(圖2)看,1980年計劃生育開始到1999年,這20年之間中國每一年的出生人數在2000萬以上,這是一個很巨大的數字。然後非常明顯的一個對比,就是從2000年到2019年,這20年之間,中國平均每年的出生人數都基本上穩在1600萬左右。這樣一個數字差距就是很明顯的,相當於每年出生人數減少五百萬左右。因此,這前後20年就相當於少出生了約一億人。但是減少歸減少,我們可以從上面圖1看到就是,最近幾年結婚的人數多集中在1991年到1998年左右的這一部分人。而這一部分人在當年都在2000萬出頭的出生人數,而結婚的人數低於1000萬對。那意味著還有多少人是沒結婚的呢?而今後幾年,結婚對數會下降的比較猛。因為,20年以前出生的人數下降的比較大,結婚的人數肯定是會越來越少。而從圖1的,我們也可以看出來,2020年即將結束,從官網上可以看出2020年前三個季度中國結婚對數只有589萬對。也就是說600萬對都不到,按照2016年到2019年,這四年之間每個季度結婚的人數都在減少,今年的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有點變化,是因為受疫情的影響,但總體肯定是每個季度下降的。第四季度從2016年的285萬對下降到2019年的213萬對左右,平均每年降幅超過20萬對,而且每一年的降幅在擴大,保守估計今年降幅數量會比2019年第四季度少13萬對以上。那麼今年第四季度結婚對數毫無疑問是在200萬以下。預估最大值是200萬對,那麼很明顯,2020年全年結婚,數值也就在789萬對左右,小於800萬對是肯定的,相比2019年結婚對數926萬對,今年直接下降120萬對以上。
那麼接下來新生兒的出生人數肯定也是會減少很多。圖2也說明了這一點。2017年全年出生人數約1723萬,2018年中國全年出生人數在1523萬,這是官方公布的全年國內生育人數,2018年比2017年出生人口減少了約200萬,一胎的佔比在50%左右。而在2019年,全國出生人數只有1465萬,直接相比2018年減少了約60萬,而且一胎佔比才43%,約623萬人。從623萬人反推上一年的結婚人數約623萬對有生育,而2018年結婚對數約1011萬對,也就是說,2018年當年結婚的夫妻在第二年有生育的婚姻對數才623萬對,扣除其它因素,也就是說2018年當年結婚對數的61.6%有立即生育的意願,即在第二年有生育的意願,也意味著,還有38.4%的夫妻是在結婚下一年沒有生育意願的,自然而然,該夫妻生育第一胎的意願會推遲到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以後。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人們生育觀念越來越弱,而2019年結婚對數才926萬對,那麼用上述的比例推算一下,可以預測今年一胎人數大概在570萬人,全年出生的人數大概在1326萬左右。意味著,在2020年,中國全年新生人口大概率會跌破1400萬。按上述數據,正負50萬浮動,預估期間應該在1276-1376萬之間(即使如果會更低的話,官方也不太可能公布低於這個區間的數字,畢竟這個對中國的經濟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房地產,這裡也不多說,成年人,你懂得。)。
上面的估值僅僅是從數據方面的趨勢預測,也只是一種數學類比推理的方法,畢竟,婚育存在客觀因素的同時,主觀因素影響也是很大的,那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結婚意願和生育意願的影響。
主觀因素影響主要來源於三方面,一方面就是男女比例失衡關係,一方面是女性文化程度的提升導致婚戀觀念的變化,另外一方面就是經濟關係。
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不少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都還有重男輕女的思想,這種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在短時間內是很難以改變的,而這種思想所導致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男女比例的不均衡,20年前獨生子女政策,只生一個,生男居多,導致男性人數比女性人數多3000萬-4000萬人,適婚配偶比例不協調。該結婚的,該娶媳婦的,無法在適當的年齡做好這個事,有些導致結婚年齡進一步推遲,晚婚晚育變成常態,甚至有一部分男人是終身無法結婚,或者娶媳婦的。畢竟,中國婚戀觀念是女的往上看,也就是說,每一個女孩子都想找到比自己優秀的男性作為自己的配偶。這樣導致部分男性,特別是偏遠地區山村的男性,因受教育程度低,物質條件差,這種如果娶媳婦的話,是難上加難的,從而導致時下流行一種畸形的社會形態就是聘禮居高不下,甚至賣女兒有之。
而受教育程度更好的女性,思考顧慮的東西會更多,或者說要求會更高。古語有云。女子無才便是德。孔夫子有雲,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估計說的就是這一類女性。因為她們受教育程度高,多為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職業女性等等,她們自食其力,普遍有更高的眼界、思想、生活要求。她們在城市生活,追求自由、精緻生活,選擇的配偶肯定是要求會更高,比如說在一個一線城市或者二線城市擁有房產或者車子這種物質條件加持的情況下才具備去談婚論嫁、養兒育女。而在一線城市或者二線城市,僅靠男性購買房產或者車子,這個費用是相當驚人的,特別是當下高昂的房價,極為嚇人,養車費用也是極高,不僅需要停車位,而且還可能各種罰款。可她們不信,堅持理想,普遍追求寧缺勿濫。哪怕就是這些人看到一些或者遇見一些條件比較差的男生,她們是不會選擇的。因為沒有辦法滿足其物質欲望,不僅僅是房產和車子的加持,而且還需要男性有時間陪她們,在節假日需要小浪漫,有情調,這些都建立在一個字的基礎上,那就是錢。因此,她們有一部分人會剩下,也是這個理,這樣導致緊張的女性資源會更加緊張。更可怕的一點是,這一部分人基本上都存活在一、二線這樣的大城市裡。小縣城或者鄉鎮是極為少見的。畢竟地域發展不平衡,導致各地經濟差異明顯,自然,窮的男性都在小縣城或者鄉鎮打光棍。這也是筆者曾經發過的一篇文章,說多數城市女性過剩,不少大齡女性被認為是所謂的剩女。
近40年,中國政府推行大批量的城市化建設、發展,普遍年輕人都在城市裡,他們在城市裡如果在早期有夠買房產,那麼生活對於他們來講會相對輕鬆一點,畢竟只需要養兒育女就行,但因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及生育觀念影響,多生孩子,已成過去式,養兒成本也越來越高,多數不敢生。然而,這只是一部分人,還有好大一部分人是因為之前沒有辦法買房產,那麼意味著他們很多人都在打拼著未來,考慮婚姻的事情會放慢腳步,而後,哪怕是能夠買房產,能結婚,背負著房貸壓力,面對著城市裡高昂的生活成本,他們也是無法多生多養,畢竟,多生,意味著可能房子偏小,得換大房子。就像網上所說,高昂的房價是最好的避孕藥,確實如此。
綜合上述的幾個因素,它們影響著年輕人的婚育主觀因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幾個因素讓主觀因素變成客觀,從而讓主觀因素失去了主觀影響而變成了客觀因素,因此,上述的推測和預測都是具有一定的準確性,畢竟時間可以證明這個推測是否是正確的。
從統計婚姻數據看離婚
圖1的離婚對數,這個數據就有點嚇人了。一年比一年更高的離婚對數,更高的離結比,這可以說是一個很恐怖的數據。根據官方說,純粹的離結比,不能正確的反映離婚情況,但你不得不承認,離結比的上升意味著離婚人數的越來越多,而且這個數量還不小。更慘的是,這個數據還不包括法院判決、調解離婚的,如果包括那些的話,這個離結比會更高,數字難以入目。
一段婚姻的破裂,對一個家庭來說,那是毀滅性的打擊,因為這個家沒了。一段婚姻的破裂,對於已婚未育的男女雙方來說,可能僅僅是彼此人生路上的匆匆過客,無非是接下來,各走各的路,下輩子再見,或者下輩子不見。彼此放過對方,彼此從頭再來而已,撐死也就是經濟上的一些損失,感情上的損失,下一任會彌補,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這或許是當代婚姻男女的一種觀念。來得快,去得快,無所謂。畢竟現在的人不像以前的人,以前的人離婚覺得很沒面子,而且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周圍輿論的約束。畢竟,以前人口流動小,多在周邊活動,周圍環境都相對熟悉,輿論約束比較大。而現在,因為人員流動性比較大,每個人在各個地方生活,個性突出,並且彼此陌生,所以對於婚姻關係的維護可能更加困難,特別是遠距離的婚姻關係,比如,男女家庭因地域相隔甚遠,風俗、習慣相差巨大,那這樣的婚姻關係,沒有巨大的包容度,更加難以維持長久婚姻,快餐式的婚姻也是在所難免。畢竟,也沒有孩子這個紐帶所牽扯,可以斷的乾淨,離婚,相對影響較小。但是,如果孩子了,那久完全不是這樣的情況了。
如果已婚已育的男女雙方來說,這段婚姻的破裂,對於婚姻雙方來說,可不僅僅是彼此的經濟、感情的損失,而且是對下一代的極為不負責任,或者說,對下一代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甚大,畢竟,彼此的離去,意味著這段婚姻破裂的同時是一個家庭破裂,幾個人無法彌補地缺失,苦的是單身家庭成長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將面對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很可悲的是,父母離異,離異的時間段,多普遍都在孩子幼小的時候。而這個時段是孩子特別需要父母共同愛護的時候。這樣的缺失,對孩子的成長,是巨大的創傷。比如,孩子的撫養權問題,這個孩子是跟父親,還是跟母親呢?有可能婚姻男女雙方為此鬧的水火不容,孩子夾在中間,左右不是。這個孩子跟了父母中的一人。假如是母親,這個母親也很可能得改嫁,得再婚,重新組建新家庭,那也意味著這個孩子得面對新的家庭,新的環境,甚至是新的矛盾與爭吵,這樣的影響,對於孩子的教育、性格的形成,可想而知。
國家,國家,國由家組成。眾多家庭的破裂,眾多家庭的缺失,對於國也是不利的。人是組成國家意識形態的單細胞,家庭就是國家意識形態的器官。器官壞了,可以重組,甚至可以換。但是,如果細胞是本質,本質都壞了,就無法組成必要器官,進而對國家意識形態造成巨大的損害。對於社會而言,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當他踏入社會的時候,因為先天因素的缺失,性格偏激,他們在社會上,在各行各業中會相對比較偏執,會相對極端,這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的,國外有不少專家、媒體就做過相應的數據統計。相反,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他們對於未來的生活,對於未來的一切,都充滿了積極的人生態度,良好的人生觀念,美好的世界觀,對於整個社會,對於整個國家產生良性作用。
因此,在面對社會不斷上升的離婚率的態勢下,政府在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會上,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民法典特別對婚姻家庭編作出創新與完善,在離婚過程中,增加規定了雙方自願登記離婚的冷靜期制度,以便利於婚姻家庭的穩定,因此,民法典規定了提交離婚登記申請後30日的離婚冷靜期,在此期間,任何一方可以向登記機關撤回離婚申請,減少輕率離婚的現象。該條法律規定並沒有限制離婚當事人的離婚自由權利,而是給發生矛盾的婚姻雙方當事人一個「情緒緩衝期」,讓當事人充分考慮因離婚可能給家庭帶來的消極後果,並慎重處理婚姻矛盾。如果當事人堅持要求離婚,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並不受離婚冷靜期制度的限制。這部法律將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期待以後會有更低的離結比,更低的離婚率。也祝福每一對婚姻男女,婚姻幸福,家庭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