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個艄公的 渡口

2021-01-07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幸璜

  如今,往來於東郊椰林灣海港碼頭和清瀾環球碼頭,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一切都已不同。68歲的船主朱興仍迎著海風,在渡口繼續他的生計。

  2012年底,清瀾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後,環球碼頭斑駁的大門前,曾經熱鬧的候船景象就已逐漸消逝。有些輪渡工作人員或許還記得輪渡的黃金時期:以前每逢周末,在港口車隊排長龍那是經常的事,有時工作一天,嗓子都喊啞了。

  傍晚,夕陽斜掛,海濤湧起一片片金光。一艘老渡船在水面上緩慢前行。

  文昌市清瀾港,繁忙依舊。在大鋼船的襯託下,渡船顯得那樣弱小、老舊。從渡船上抬頭一望,只見長長的清瀾大橋橫跨海面,道道車流疾馳而過。

  大橋下,海灣裡,渡船以自己的速度堅定地開往對岸。這樣的行走,它已堅持了30多年!30多年來,它驕傲地運送過多少來客!30多年來,這樣的行走突然就成了邊緣……

  往來於東郊椰林灣海港碼頭和清瀾環球碼頭,一切都是那麼熟悉,但一切都已不同。渡船,仍在以慣性穿梭,帶著歲月的堅守,帶著溫情的記憶,濺起朵朵浪花……

  都市人的新體驗

  「乘坐輪渡是我們的一個情結、一個夢想。」騎行者徐曉桐一臉興奮。

  在東郊鎮碼頭路的盡頭,記者遇到了兩位驢友———徐曉桐和何建暉。身著衝鋒衣、頭戴安全頭盔的兩個年輕人從海口出發,準備一路騎行到三亞。之前查詢路線時,他們才知道,從東郊到清瀾,可以通過輪渡到達對岸碼頭。

  「我們不想只騎行在路上,想要體驗不一樣的樂趣。」在碼頭等待渡船靠岸的間隙,徐曉桐告訴記者,「乘坐輪渡,多麼溫情!」

  此前,兩個人到達東郊鎮時便到處詢問哪裡可以乘坐輪渡,「但是村民告訴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輪渡了。我們不死心,一路騎行到碼頭,終於在牆上看到了一個渡船的電話號碼。」隨著徐曉桐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了一面白色牆上漆著「渡口客船」幾個大字,後面跟著一串電話號碼。

  碼頭邊,大大小小的漁船鱗次櫛比,幾艘渡輪停泊在海上,稍顯落寞。不一會兒,一艘老舊的渡船從遠處而來,乘著波浪,迎著海風,停靠在碼頭。68歲的船主朱興仍就是牆上那串電話號碼的主人。身穿藍布上衣的他身形消瘦卻也結實,熱情地幫著兩位驢友把自行車抬上船。「只要有人坐船,我隨叫隨到!」朱興仍笑著,臉上溝壑縱橫的皺紋像是被海風割過。

  小小的客船由木板組成,踩上去咯咯作響,剝落殆盡的白漆依稀顯示出這艘船已有些年歲,似乎在默默地訴說這條老船曾經在寬闊的海灣裡渡了多少人,經歷了多少風浪。何建暉盤腿坐在船頭,感受海風拂面,不一會兒,或揮舞手臂,或高聲吶喊,興奮得像個孩子。徐曉桐拿著手機,為夥伴留影的同時,也不落下任何一處風景。兩人的手機中留下的,不僅是老舊的渡船和滄桑的船主,還有他們對擺渡的迷戀。

  朱興仍坐在船尾,掌控著渡船的方向,望著對面的碼頭,不時看看這船客人,笑意便爬上了臉龐,像是船邊激起的朵朵浪花。

  幾分鐘後,渡船達到清瀾環球碼頭,待朱興仍勾上纜繩,停好船,何建暉搬下自行車,說起乘坐渡船的感覺,只有一句話:「太爽啦!非常滿足!要的就是海風吹拂的感覺,還有發動機吵吵的聲音。」付了錢、謝了船主,何建暉和徐曉桐回頭望了望海灣,就踏上自行車,繼續趕路。

  村民們的舊生活

  「村裡的人我只收兩塊錢,要是只有一個人坐船,就不要錢了。」朱興仍告訴記者,兩個碼頭附近的村民、漁民和候鳥老人們是他的常客。

  清瀾環球碼頭的市場熱鬧非凡,剛捕撈上的海鮮、種類繁多的瓜菜等一應俱全,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來購買。「港灣兩岸有些村民買菜或者賣自家的地瓜,有的漁民要賣魚,如果沒有摩託車,要走十幾裡路,繞上一個多小時,坐船幾分鐘就到了。」在朱興仍看來,乘坐渡船仍是一些村民出行的習慣,即便坐船的人已經越來越少。

  「2012年大橋通車之前,我們都是坐車上輪渡船,人特別多。」正在市場買海鮮的曹阿姨告訴記者,自打從東郊搬到清瀾居住之後,已經不再乘坐輪渡了。

  2012年底,清瀾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後,環球碼頭斑駁的大門前,曾經熱鬧的候船景象就已逐漸消逝。有些輪渡工作人員或許還記得輪渡的黃金時期:以前每逢周末,在港口車隊排長龍那是經常的事,有時工作一天,嗓子都喊啞了。

  清瀾大橋通車前,每天通過輪渡過往東郊與清瀾的車輛高達500輛次,最高載客量達3000多人。環球碼頭2004年1月投入兩艘輪渡船,每10分鐘一班船運送車輛和行人,每天往返將近40趟。輪渡船票價分為單人2元、摩託車6元、私家車30元、貨車則按不同噸位40元-120元不等。

  那時,朱興仍的小渡船自然比不上繁忙的輪渡大船,但也頗受歡迎。「我們的船價格便宜,乘坐又方便。」朱興仍聊起當年的情景,唏噓不已:「上個世紀90年代是渡船的高峰時期,最多時有八九十條船,後來有了大輪渡之後,只剩下二十幾條船了,但那時每天也有300多個客人乘坐渡船。」而現在,他的渡船一天能拉上十幾個人,掙上幾十塊錢,已是不錯的了。

  老艄公的一生情

  對於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擺渡的朱興仍來說,渡船已經成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船放久了也會壞,我就這麼開著,心裡也高興,順便掙個零花錢。」朱興仍說,他的生活簡單而隨意,船開到環球碼頭,上岸歇歇,喝上一杯老爸茶、和朋友打打麻將,「開船已經成了我的職業習慣,我做別的也不行。」

  現在,附近的漁船忙時出海捕魚,閒時會出來渡客。「掙的錢少,不能指望靠這個謀生,養不了家庭。」朱興仍說著,嘆口氣,「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

  東郊椰林灣海港碼頭邊,村民曹少雲的渡船靜靜停靠在漁船中間,一旁的村民告訴記者,曹少雲的渡船已經很久沒有開動。在村民帶領下,記者走進村裡曹少雲的家,卻沒見到這位老艄公。「爸爸去市場賣魚去了,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曹少雲的女兒告訴記者,家裡添置了兩輛摩託車,去對岸的清瀾也走新建的大橋,渡船已基本閒置了。 

  改行的艄公不止曹少雲一個。碼頭村村民曹盛彥自1982年開始他的渡船生涯,那年的他只有20歲。據他介紹,以前渡船熱鬧的時候,半夜還有客人乘船去對岸的碼頭。2012年底,清瀾大橋通車後,曹盛彥不得不改行出海捕魚。

  朱興仍或許是這個渡口最後的艄公,守望並堅持著。  

  「您的渡船會開到什麼時候?」記者問朱興仍。

  「幹到船壞了為止。」朱興仍不假思索,給出了答案,說完又嘿嘿笑了起來,常年被海風吹拂的頭髮略顯蓬亂,眼窩裡透出一絲淡然,一份執著。

  現代總是強大的,但傳統也有堅守的理由;快是普遍的節奏,而慢也是一種生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
    走進聚奎塔,古塔門口對著東北方向,也就是塔洋鎮政府所在地的位置。  據《瓊東縣誌》記載,聚奎塔為明代萬曆二十七年(1599)瓊東知縣盧章興建,屬於風水塔。據傳在建塔期間的一個夜晚,盧章夢見青衣人站在塔頂念道:「奎塔插天連甲第」,夢醒後便給塔命名為「聚奎塔」。  無獨有偶,在福建省的邵武和平古鎮,同樣有一座古塔叫做聚奎塔,該塔為六角五層高塔,始建於1621年。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 本報記者 尤夢瑜  緊張有序的工作、充實安逸的生活,走在校園中的王虎,就像海南每一個奮鬥著的「90後」一樣,在自貿區開放發展的浪潮中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秋九月享汽車盛宴
    關注·海報集團2013金秋車展  本報海口7月26日訊(記者程嬌 實習生李麗媚) 今天下午,海報集團金秋車展組委會在海南日報新聞大廈舉行了招商及新聞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猿」來如此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它在中國是一種傳統而純粹的象徵,既代表詩家或哲人超凡脫俗的理想,又充當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神秘紐帶。」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已露「尖尖角」
    文創力量茁壯成長  記者了解到,海南文創產業在大致類別上,圍繞著圖書、動漫、創意、工藝和民俗等多方面展開。可以看到,無論是商業文化企業抑或是省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都在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等多種渠道成為海南文創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森林客棧 講述動聽海南故事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在剛剛結束的2016年中國國際飯店業大會暨第三屆絲綢之路美食節上,海南森林客棧連鎖酒店榮獲全國十佳客棧民宿品牌。  民宿,近幾年被投資界譽為「下一個投資的風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碼在手 全島惠購
    5月13日,跨境電商鯨貿海購市場經理楊伊恰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非常期待藉助海南這個正大力推動建設的消費平臺,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這兩天,該公司正和省商務廳、省大數據管理局加緊細化接入海南「消費一碼通」的方案,不斷優化體驗,全力加快上線速度。  上線後的鯨貿海購,將成為海南「消費一碼通」的第863家商戶。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郵輪遊艇:遊進尋常百姓家
    8月21日9時許,在三亞遊艇旅遊中心,一位導遊來到海南鴻洲海洋旅遊公司前臺,要求安排4艘遊艇。隨後不久,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遊客陸續湧入,其中有不少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過來親子遊的。  不一會兒,三亞遊艇旅遊中心外的鴻洲遊艇碼頭原本停滿遊艇的泊位空出了不少。「70多艘遊艇已經在上午9點出海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和之心閱古器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馬思思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前幾年,以鑑定文物真假為主的一批「鑑寶」節目製造了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吸引了圈內藏友們的眼球,也讓文物古董收藏吸睛「出圈」,可謂風生水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張便利貼 一道「防疫牆」
    該院睡眠心身醫學中心副主任王配配告訴海南日報記者,患者在知道自己確診後,除了身體的疾病,情緒和精神上也可能出現問題,同樣需要關注。  「我也是醫護人員,自己也注意防護,怎麼就染上了呢?」2月8日下午,一位患者通過微信語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她進入隔離病房後,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也會倍感自責,擔心傳染給家人或是陌生人。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美食遇見海南民歌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海南好呀海南好呀,海呀麼海南好……」12月18日,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的益龍海景漁村餐飲店裡,從一間包廂傳出了嘹亮的歌聲。  包廂裡,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輕人正手拉著手,圍著餐桌旁的客人們邊唱邊跳。
  • 海南日報數字報-定安「爭鮮美食匯」今開席
    本報定城5月24日電 (記者鄧鈺 特約記者司玉)5月25日,2019海南·定安端午美食文化節「爭鮮美食匯」將在定安縣定城鎮海洲廣場熱鬧開街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省民族文化「七個一」作品評審啟動
    本報海口10月28日訊 (記者劉操 通訊員黃冬青)10月28日,省民宗委聯合海南日報主辦以海南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把膠刀一顆匠心
    梁慶蓮磨好膠刀後,認真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梁慶蓮中等身材,身穿樸素的淺色工裝,夾雜銀絲的頭髮,常年的辛勞使她的皮膚顯得有些粗糙蠟黃。作為海南橡膠集團山榮分公司的一名女膠工,梁慶蓮與橡膠樹打交道已經24年。  1993年3月,年僅20歲的梁慶蓮從廣西邕寧來到了海南國營山榮農場18隊,當上了一名割膠工。  「一切從零開始。」
  • 海南日報數字報-資訊廣場
    (趙女士65360879)    2020年10月10日    公告  海南瓊威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你公司在我單位承建的項目,仍有21萬元項目尾款未處理,請貴司於2020年10月22日前與我單位聯繫處理,逾期不聯繫,我單位將依法處置。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史上的「花木蘭」們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樂府詩集》裡的這首「木蘭詩」,講述了一個叫木蘭的女孩,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在戰場上建立功勳,回朝後不願當官,只求回家團聚的故事。熱情讚揚了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質、保家衛國的熱情和英勇無畏的精神。事實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巾幗英雄並不少見,海南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