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抓抓魚,前線站站崗,海邊旅旅遊。」這曾是外界對浙江舟山的一貫認知。舟山市委書記俞東來回憶道,「如果沒有跨海大橋,舟山可能還是當年的海上孤島。」
現如今,魚山島上機器轟鳴,塔吊林立,密集的煉化設施高聳入雲;六橫島的海岸線上,藍色門機和紅色塔吊從未停歇,船廠工人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修理、焊接工作;黃澤山油品儲運中轉基地的泊位上,大型油輪穩穩靠泊,進行卸油作業。
面對嚴峻複雜的疫情形勢和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國內多地一季度經濟受影響,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困難和挑戰。在極不尋常的一季度,舟山的經濟運行卻衝擊之下顯韌勁,經濟增速取得了10.3%的好成績。
這10.3%的逆勢上揚來之不易。數據的背後,是舟山搶抓機遇、先行先試的信心,騰籠換鳥、敢闖敢拼的決心和因地制宜、發展海洋經濟的恆心。
▲4月10日,在中遠海運重工位於舟山六橫島西北端的工廠,工人們正在進行船舶的建造、修理、改裝業務。照片均為新華社發(崔力 攝)
千億項目達產,工業增長注入內核動力
五年前,魚山島還只是一個普通的海島漁村,常住人口3000餘人,開發面積僅約6.7平方公裡;而如今,島上已開發面積達21平方公裡,最多時有8萬人奮戰在建設工地上。
重大項目的開工、建設、投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舟山牢牢抓住沿海發展重化工業的優勢,布局建設綠色石化基地。
魚山島上的綠色石化基地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單體工業投資項目和中國首個民營石化項目,也是一座從未按下暫停鍵的「鋼鐵之城」。
在今年春節和疫情期間,已上線的一期項目沒有停產,目前每月工業產值有50億元,年底2000萬噸產能全部釋放將產生更大產值。
▲4月9日,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魚山島上的綠色石化基地已上線的一期項目。
舟山市統計局總統計師張榮表示,綠色石化基地項目一期實現全面投產,一季度產值佔舟山規上工業比重近一半,拉動整個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是今年一季度經濟逆勢飛揚的重要增量。
綠色石化基地生產所需的原油進口也拉動了舟山外貿進出口、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一季度舟山油品進口總值增長了2.9倍;石油天然氣吞吐量增長了52.9%。
「以前舟山最大的產業是造船,現在綠色石化基地成了我們第一大支柱產業。」俞東來說,該項目規劃之初,就圍繞高質量發展、高起點謀劃,確立了「國際、綠色、民營、萬億、旗艦」的定位,是我國打破石化強國對芳烴、乙烯等重要石化原料壟斷的標誌性工程。
▲4月9日,位於浙江舟山魚山島上的綠色石化基地,「投資規模最大、煉化能力最強」的4000萬噸/年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已建成投產,二期全面開工。在今年春節和疫情期間,已上線的一期項目沒有停產,目前每月工業產值有50億元,年底2000萬噸產能全部釋放將產生更大產值。
專注耕耘「試驗田」,政策創新激發企業活力
從原來的一張白紙,到三年後的風生水起,「不產一滴油」的浙江自貿區獨闢蹊徑,先行先試,專心「耕」好油氣全產業鏈這片「試驗田」。
為國家試製度,為開放搭平臺,為地方謀發展,浙江自貿區抓住時代機遇,走出一條首創性、差異化的改革探索之路,已探索出制度創新成果116項,「全國首創」52項,在中國能源版圖上佔據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的政策紅利讓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舟山市商務局局長張捷介紹,浙江自貿區創新「單一窗口」「一單多報」,船舶進出境通關從16小時壓縮到2小時,企業申報數據從1113項壓縮到338項,減少69.6%;建成全國首個無紙化通關口岸,企業從「至少跑14次」減少到「最多跑1次」;開展了全國首單進口貨物「兩步申報」改革試點,從企業準備申報到準予提貨整個流程由原來的4小時縮短至1分28秒。
自貿試驗區油品全產業鏈帶來的集聚效應加快顯現,三年來累計集聚油氣企業超過6000家,油氣等大宗商品貿易交易額累計突破10000億元;連續三年舉辦世界油商大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油氣巨頭,累計籤約油氣及相關產業合作項目66個,協議總金額2797億元。
▲4月9日,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黃澤山島的油品儲運中轉基地的指揮中心,工作人員在查看油罐的實時情況。
2019年舟山保稅船用燃料油供應量達到410.3萬噸,約佔全國的40%,「不產一滴油」的舟山港躍升為全國第一、全球第八大加油港。
▲4月9日,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黃澤山島的油品儲運中轉基地的碼頭泊位和油罐區。
目光向外,做好「海」字大文章
在舟山群島南部海域六橫島的西北端,中遠海運重工3號幹船塢旁排列著十幾個20餘米高的早已預製好的脫硫塔。國際航運巨頭丹麥馬士基公司旗下的「格雷特」輪,與另外兩艘同等長度的輪船一同並排停靠在4號碼頭,等待完成脫硫塔的安裝。
▲4月10日,在中遠海運重工位於舟山六橫島西北端的工廠,工人們正在進行船舶的建造、修理、改裝業務。
一條國際海事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限硫令」給舟山船舶企業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際上越來越多的船選擇到舟山加油、改裝,我們把握這個市場熱點,緊扣環保改裝項目,持續開發脫硫塔改裝等高附加值特色業務,公司收入實現了高增長。」舟山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周建華表示。
▲4月10日,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六橫島西北端的中遠海運重工的工廠,工人們正在換班。
舟山經濟結構以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為主體,春節不停工的行業慣例讓許多企業在春節前就預留充足人力,因而受疫情影響相對較小,支撐了舟山一季度經濟的基本盤。
作為海上的「東大門」,舟山採取多種措施嚴防疫情從海上輸入,並快速部署推進復工復產。早在2月18日,舟山市規上工業率先全面復工,19家規上修船企業春節和疫情期間均未停工、脫硫塔改造業務飽滿。一季度全市規上船舶修造業總產值增長14.9%,其中船舶修理業總產值增長73.6%,共修理船舶756艘。
舟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翼表示,目前舟山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重大調整,船舶修造要轉型升級到高附加值船型上,部分有實力的船廠還可以轉型發展臨港大裝備製造,為舟山的產業結構升級、高質量發展謀布局。
大港口、大戰略、大基地、大項目,探尋舟山的騰飛軌跡,似乎一直帶有濃重的工業色彩。但舟山的工業新城則是「花園新城」,2019年PM2.5全年平均在20左右,空氣品質位居全國第三。在高質量工業建設進程中,舟山的生態環境保護也齊頭並進。
舟山依海靠海,還在探索合理開發和利用海上風電、潮汐能、潮流能,為國家改善能源結構、發掘綠色新能源提供助力。
▲4月10日,在浙江省舟山海域,遠處島上的風電裝置在落日餘暉下工作。
俞東來表示,面對疫情我們危中求機、化危為機,一季度經濟運行交出了高分答卷,給了全市上下滿滿信心和動力。
風從海上來,東海好揚帆。加快推進大港口建設,深化自貿區創新發展,不斷改善營商環境,完善布局油氣全產業鏈,是舟山一季度逆勢上揚的密碼,更是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