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醫桃夭,善惡如迷。金鈴過處,片甲不留。
《百妖譜》,5月份的良心番,截止到今日,B站播放量為3923萬,評分為9.3分,豆瓣則是7.8分。
反之,有優點必有槽點。
《百妖譜》可以說是高開低走,播出幾天內已經千萬的播放量,一個月過去了,僅為近4000萬,可見後面熱度明顯下降。原因同樣在於單元劇的設定,每個小故事感人是真,但是時常想起「鬼醫桃夭,善惡如迷。金鈴過處,片甲不留」。也沒覺得桃夭善惡如迷啊,金鈴過處,也沒看見片甲不留啊。這顯示出《百妖譜》主線劇情薄弱,或者說單元劇設定無法開展?愛看哪集看那集也造成了黏性低,追番的熱情就沒那麼高。
這裡就想稍微深扒一下,也許很多人看番都會有這樣的習慣,除了第一集,基本都會跳過ED。ED中各種名單裡滿滿的都是韓國姓名,這可能大家都沒留意到。這也是部分網友吐槽的槽點之一,認為《百妖譜》不是純正的國漫,雖然導演是中國人,但是原畫,分鏡等等基本都是韓國人操刀。
單純的看畫風,人物設定等等,《百妖譜》無處不透著中國風,桃夭的著裝,精美的臉蛋,很純正的中國味道。我禁不住在想,為何韓國人能這麼細緻地把握中國特色中國味道呢?在網友心中,大多有種印象,韓國人鄙視中國,看不起中國。
恰恰相反的是,從歷史來看,韓國受到我國漢文化的影響程度很深,雖則看起來韓國人對中國文化態度不一,漢文化卻已經融到他們的骨子裡。看韓國姓氏,金、李、樸、崔,借鑑的是中國姓氏。韓國國旗八卦太極,源於周易。韓國人出生那天起就賦予了中國文化。
2013年,韓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樸槿惠訪問中國,她會說漢語,跟中國有著很深的淵源,哲學家馮友蘭所著《中國哲學史》是她的人生燈塔。
從2014年開始至今中國教育部公布的來華留學生統計數據顯示,韓國來華留學生一直位列榜首,每年有超過6萬的韓國留學生在中國學習。他們不單學習知識,在中國生活必然要適應中國的生活方式,要融入中國,中國的所見所聞會刻在他們的腦海裡。今年是2020年,這些十年前的留學生,回國的必然會帶回他們所學習的中國文化,畢業闖蕩幾年,如今正是他們的鼎盛時期,可能有人擔綱公司骨幹,可能有人成為公職人員。那每年6萬中的留學生,有幾個從事動畫行業不奇怪吧?
小編不力,扒不出來《百妖譜》創作者那些韓國名單裡有多少是當年的留學生,有幾個現居中國,也許一個都沒有,但是確確實實就是因為《百妖譜》韓國團隊了解中國文化,融入中國文化,他們才能畫出了這純正的中國味道。
在此希望中國加油培養我們自己的原畫人才,動畫人才,做出最純正的國漫,同時也適應時代有市場競爭力的國漫。
優點槽點都說完,《百妖譜》總歸還是一部好作品,只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受眾不一而已,望《百妖譜》越做越好。
我是小五奶爸,帶你回憶80後的一切,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