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的數字細胞

2021-01-20 腦人言

作者丨庚潤

編輯丨夏獺

「數字」在推動人類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即使是沒有受過教育的人,甚至是還不會說話的嬰兒,都體現出了對數字的加工能力。關於數字,有很多有趣的問題。比如:我們為什麼識數?我們的大腦如何加工數字?大腦對符號化數字和非符號化數字的加工是否一致?

最近,來自德國的幾位科學家就從大腦細胞的角度對以上問題做出一些解釋。


該研究的實驗對象是9名癲癇患者,他們因藥物治療無效必須要接受手術治療。在手術之前,醫生會在他們的大腦中植入一些電極來確定癲癇灶的位置,這些電極可以檢測到神經元的活動,這樣就可以通過給受試者呈現刺激來測量這些神經元對特定刺激的反應。實驗中共呈現了兩種刺激,一種是非符號化的數字,即用圓點的多少來表徵數字的內容,另一種是符號化的數字,即直接呈現阿拉伯數字,呈現的數字範圍為1到5,如圖1所示。


圖1 實驗中呈現的數字刺激

實驗中,受試者先注視屏幕中央的注視點(fixation),然後屏幕中會呈現一個符號化或非符號化的數字(operand 1),在第一個800ms的延遲(delay 1)後,屏幕中會呈現一個文字化(加或減)或符號化(+或-)的運算符(calculation rule),在第二個800ms的延遲(rule delay)後,屏幕中會再次呈現一個符號化或非符號化的數字(operand 2),在第三個800ms的延遲(delay 2)後,屏幕中會呈現一個數字鍵盤,受試者需要給出剛才的這道算術題的答案(response),隨後,屏幕中會告知受試者這道題做對了還是做錯了,如圖2所示。


圖2 刺激呈現流程


電極的植入位置是大腦的內側顳葉(medial temporal lobe, MTL),在9名受試者中共記錄到了585個神經元的活動,其中153個神經元位於杏仁核(amygdala, AMY),126個神經元位於海馬旁回皮層(parahippocampal cortex, PHC),107個神經元位於嗅皮層(entorhinal cortex, EC),199個神經元位於海馬體(hippocampus, HIPP)。

通過分析神經元對數字刺激的響應,科學家發現,有16%的神經元對非符號化數字有響應,有3%的神經元對符號化數字有響應,在海馬旁回皮層中偏好非符號化數字和符號化的神經元比例最高,如圖3所示。

圖3 MTL中個區域的神經元對數字偏好的比例


如果分析單個神經元對數字的反應,會發現非符號化數字偏好神經元對不同數字的調諧曲線(tuning curve)是不同的,比如圖4A中的神經元就最喜歡非符號化數字0,而圖4B中的神經元則最喜歡數字3;除此之外,有的神經元在數字呈現階段活動較強(如圖4B中的神經元),有的則在延遲階段活動較強(如圖4ACD中的神經元),這些在延遲階段活動較強的神經元很可能參與了工作記憶的加工。

圖4 數字細胞對不同數字的響應

這次實驗中記錄到的符號化數字偏好神經元的數量較少,這些神經元也表現出了對不同數字的偏好,如圖4C和圖4D所示。科學家指出,雖然有6個神經元既對符號化數字有響應,又對非符號化數字有響應,但通過統計分析發現,編碼具體數字和抽象數字的神經元群體是不同的。編碼非符號化數字的神經元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特性,即如果這個神經元偏好的是數字5,則它對數字4,3,2,1的響應強度依次遞減,也就是說數字之間的距離越遠,神經元的編碼強度差異就越大,這種現象反映出了數值距離效應(numerical distance effect),但在編碼符號化數字的神經元中並沒有發現這一特性,如圖5所示。

圖5 數字細胞對不同數字的偏好情況(A)以及響應強度與數字距離之間的關係


接下來,科學家們又對數字細胞的群體編碼特性進行了研究,他們用一群數字細胞對某些數字刺激的響應訓練了一個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訓練好後,再輸入這群數字細胞「看到」其他刺激時的活動,測試SVM能否解碼出受試者看到了哪個數字。結果表明,在有限的訓練樣本的情況下,解碼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對於偏好非符號化數字的細胞而言,其解碼正確率可以達到65.6% ± 2.5%,且如果發生了誤判,誤判的數字與正確數字的距離非常接近(比如正確數字是3,則被誤判成2和4的可能性要高於被誤判成1和5的可能性),對於偏好符號化數字的細胞而言,其解碼正確率較低,只有38.8% ± 2.9%,但這個正確率比瞎猜(20%)還是要高一些的,如果發生了誤判,誤判成某個數字的可能性與該數字與正確數字之間的距離並無關係,如圖6所示。

圖6 用SVM解碼數字


總結一下,這個研究第一次在人腦中檢測到了數字細胞,這些數字細胞位於MTL,每個數字細胞都對某個數字有著特殊的偏好。人腦對數字的編碼採用的是群體編碼的策略,且編碼抽象數字和具體數字的神經元群體是不同的,除此之外,編碼具體數字的神經元響應曲線還表現出了距離效應,通過這些數字細胞的神經活動,可以以較高的概率解碼出你看到了什麼數字。這些數字神經元很可能數字表徵的神經基礎,並最終產生數論和數學。



參考文獻

Kutter et al., Single Neurons in the Human Brain Encode Numbers, Neuron (2018)

徵文大賽火熱進行中

▽▽▽


「腦人言」在重陽節來臨之際舉辦本次活動,旨在增進公眾對老年人大腦健康的關注和認識。如果你有知識想普及,如果你有故事想分享,那就快快參加吧!活動詳情請掃圖中二維碼


歡迎關注我們

「腦人言」是公益的腦科學原創科普團隊,由海內外一線科研人員組成,專注於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腦機接口等領域的科學知識和思想的傳播。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請聯繫:linro1996;加入作者團隊請聯繫:chinatang2010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中的「時間細胞」,能讓記憶變成一場電影,還有更神奇的
    人類大腦中可能存在一種特殊的細胞而最新研究表明,人類大腦中可能存在一種特殊的細胞,能夠將記憶保存在大腦中,從而形成情景記憶,人們可以按照時間線將其提取出來,完成整個回憶的過程,也被科學家稱為「時間細胞」。這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不過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擁有生物界最獨特的構造,人類的腦細胞數量眾多,複雜程度不亞於超級計算機。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3D圖像展示小鼠海馬中人類突觸吞噬作用的報導分子。突觸前為綠色,星形膠質細胞為白色,小膠質細胞為藍色。被膠質細胞吞噬的突觸前膜為紅色。成人的大腦也經歷類似的修剪過程,但此前人們並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的突觸如何被清除以及為何被清除。如今,KAIST的一支研究團隊發現了可塑背後的機制,該機制甚至可能解釋成人大腦的神經功能紊亂。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Nature)上。
  • 高文院士:城市大腦2.0框架已現 數字視網膜技術成為核心驅動力
    目前,城市大腦1.0版本中,具備有海量數據的系統,90%的數據是沒有結構化,數據價值沒有辦法進行直接分析和利用。必須採取新的結構來對視頻信息進行特徵提取和視頻解碼,高文院士就引用了人類視網膜系統進行解說。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疼痛是通過特殊的神經細胞介導的,當潛在的有害物質影響到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時,這些神經細胞就會被激活,它們有一個特殊的離子通道,在把疼痛信號發送給大腦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該離子通道與尼安德特的一個基因變體有關。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研究人員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與大腦容積成比例增加,其比例指數為1.4。項目負責人阿德萊德大學的名譽教授羅傑·西摩表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體積增加了約350%,而流向大腦的血流量驚人地增加了600%。
  • Nature:星形膠質細胞或能吞噬突觸連接從而維持成年機體大腦的可塑性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整理,歡迎分享,轉載須授權 發育中的大腦會在我們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其被稱之為突觸。其中重要的連接(那些被反覆引入,比如如何避免機體危險的連接等)能得到培養和加強,而被認為並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刪除;成年人的大腦中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成年人大腦中的突觸是如何或為何被清除的。
  • 數字細胞生物學革命
    我們已經將這項技術用在了抗體發現工作中,它較常規工作時間縮減了大約四個月。它同時也是我們進行細胞系開發的標準方法。希望通過這些應用,這項技術能夠被擴展到其他領域。」短期來看,數字細胞生物學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種高效的方式來代替以往標準生物技術實驗。如果將目光放長遠一點,它有可能扮演測序在遺傳學中的角色,即產生大量數據並分析之,以進一步了解疾病的複雜性。
  • 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從「拍腦袋」到數字治理的大腦
    中國工程院院士、杭州城市大腦總架構師王堅:這次浙江的戰「疫」過程中,以數據資源為基礎的智能防控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政府在決策層面敢於擔當、錨定兩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體現了政府官員的勇氣和智慧。浙江的「一圖一碼一指數」中,最關鍵的是「健康碼」,是數字治理時代的創新。它誕生在浙江、杭州並非偶然。
  • 人類10%的大腦潛能創造了21世紀,如果大腦開啟50%潛能會怎樣?
    我們這類尚處於原始階段的生物而言,活著似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贏的時間》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發現這似乎也是我們體內每個細胞的唯一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無論是構成蚯蚓還是構成人類的無數細胞。都只有兩種選擇 1要麼永生 、2要麼繁殖。如果生存環境不適宜繁殖,細胞就會選擇永生也就是實行自行供給以及自主管理另一種情況,如果生存環境十分適宜它就會選擇繁殖。
  • 人類的大腦——宇宙中最複雜的事物
    大腦僅佔我們總體重的2%,但內部擠塞著大約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周圍有由18萬公裡長的纖維連接著的萬億個突觸。大腦是一臺巨大的生物超級計算機。大腦中的細胞使用電信號進行通信。之後,每個細胞中有超過一百萬個微型泵將離子移回,以備下一次衝動使用。神經元的細胞體及其連接包含在灰質中,灰質消耗了輸送到大腦的94%的氧氣。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功能,將它們連接在一起是一個脂肪纖維網絡,稱為白質。當信號到達神經細胞末端時,微小的化學信號包會溢出到周圍的神經元上。
  • 杭州城市大腦數字界面正式發布
    先離場後繳費,西湖景區、西溪溼地等69個停車場的停車杆「下崗」;先看病後付費,市紅會醫院成為全國第一個撤除自助機的醫院;公園年卡線上化......杭州這些「從有到無」的生活場景變化,讓市民在方方面面享受到了生活在杭州的便利,這些變化背後都離不開杭州這個「聰明大腦」的支撐。
  • 研究證明:新生兒頭圍接近這個數字,大腦發育最好,你家娃是多少
    判斷新生兒頭圍,有相對固定的參考範圍胚胎最先發育的細胞就是神經細胞,在大腦逐漸發育的過程中,頭骨也根據腦組織的發育程度逐漸形成。在醫學研究領域,頭圍大小是大腦體積的間接判斷標準。新生兒頭圍接近這個數字,大腦發育最好2018年9月,哈佛大學發布了一項已進行5年的研究結果,證明新生兒頭圍影響智力,且34釐米為最佳頭圍標準。頭圍與身高、體重一樣,是反映嬰兒發育水平的重要指標,從出生後到2周歲均有參考意義。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通過構建腫瘤發生樹和譜系追蹤實驗,作者發現了一種在成瘤過程中持續存在的NSC-like細胞,其在成瘤過程中發生多次命運轉變,分時、依序產生不同的惡性譜系。在早期關鍵時間點針對這些細胞進行短時程靶向幹預即可有效抑制腫瘤發生,證明存在潛在早期診療時間窗口。
  • 來看看華數打造的大屏端城市大腦
    美好的一天,由電視機上的城市大腦為你開啟,在這裡還可以查信用、查路線、找車位……足不出戶就能感知杭城事。12月29日,杭州舉辦城市大腦(綜合版)2019發布會暨報告會,正式發布城市大腦建設工作百日攻堅大會戰的最新成果。圍繞「喚醒」數據、服務民生,此次共推出了9項惠民舉措,其中「華數智慧生活」,旨在打造「老百姓的城市大腦」,將讓市民遊客通過電視端最直觀地見識城市大腦的魅力。
  • 杭州城市大腦有限公司「數字駕駛艙」入選2020年浙江省軟體產業高...
    近日,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印發《2020年浙江省軟體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項目計劃表》,杭州資本所屬杭州城市大腦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成功入選!在153個重點項目中,「城市大腦數字駕駛艙」是唯一入選的城市數字治理平臺型應用工具。
  • 高文院士:城市大腦的「痛點」與「突破」
    智慧城市系統之中,匯集了各類各樣的數據,其中有90%左右的數據都與圖像、視頻相關聯,如何處理好圖像和視頻數據,在城市大腦系統中是非常關鍵的要素。現有的系統中,數據基本以圖像與視頻兩種形式進入:第一種模式:攝像頭就是一個簡單的傳感器,捕捉到圖像或者視頻以後,進行一個編碼壓縮,傳送給雲端,雲端將它存儲起來。
  • 「城市大腦·蕭山平臺」數字駕駛艙高效賦能防臺抗災
    「城市大腦」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如今,杭州城市大腦已全國聞名,而說到杭州城市大腦建設的「模範生」,就一定要提蕭山。作為「後峰會、前亞運」的主戰場,蕭山是最早探索城市大腦建設的區縣之一,目前蕭山正在全力建設「城市大腦·蕭山平臺」,打造城市大腦「蕭山樣板」。
  • 大腦免疫細胞的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
    它一直在你的大腦中發生,不管有沒有疾病的存在,無論你是醒著還是睡著了。小膠質細胞也能迅速地將分支指向大腦的損傷部位。長期以來的理論認為,小膠質細胞執行這種監測,是為了感知感染因子的侵入或感知創傷。格拉德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高級研究員Katerina Akassoglou博士說:「我從來不知道它為什麼要這樣做。
  • Nature:發現一種新類型的中間神經元僅存在於靈長類動物大腦中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布羅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導了雪貂、小鼠、非人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大腦中的幾個關鍵差異,這些差異都集中在一種稱為中間神經元(interneuron)的神經元上。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只在靈長類動物中發現了一種新的中間神經元類型,這種類型的中間神經元位於大腦中與亨廷頓病和潛在的精神分裂症有關的紋狀體中。
  • 研究表明大腦中的幹細胞如何分裂,從而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幹細胞在整個生命周期內在大腦中產生新的神經細胞。發生這種情況的地方之一是海馬,這是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在許多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從幹細胞行為到單個細胞中基因的活性 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蘇黎世大學大腦研究所的教授塞巴斯蒂安·耶斯伯格(Sebastian Jesberger)周圍的小組已經表明,小鼠海馬中的幹細胞在幾個月內是活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