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2021-01-13 腦科學君

1,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 | 汪源/陳路/張燕組揭示惡性膠質瘤發生路徑和潛在早期診療時間窗口

來源:BioArt

1月4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汪源/陳路/張燕組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 雜誌在線發表題為「Sequential fate-switches in stem-like cells drive the tumorigenic trajectory from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to malignant glioma」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中,作者通過基因編輯敲除hNSC中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相關抑癌基因成功構建了多個高成瘤率的惡性膠質瘤新模型。這些模型很好的模擬了患者 GBM的病理和分子特徵。通過多組學時序分析,作者在多時間點、多層次、單細胞精度揭示了hNSC在體內發生惡性轉化形成腫瘤的全景圖譜,確立了時間點特異的動態轉錄調控機制,發現了一系列新的潛在促瘤因子並對其中的C1QL1進行了功能驗證。通過構建腫瘤發生樹和譜系追蹤實驗,作者發現了一種在成瘤過程中持續存在的NSC-like細胞,其在成瘤過程中發生多次命運轉變,分時、依序產生不同的惡性譜系。在早期關鍵時間點針對這些細胞進行短時程靶向幹預即可有效抑制腫瘤發生,證明存在潛在早期診療時間窗口。

2,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

來源:生物通

日本東北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第一款多合一微型pH探針,可以用於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中固有的細胞外pH動力學。研究發現公布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雜誌上。

研究團隊開創一種融合了兩種不同技術的混合設備:一束具有電和光功能的無縫集成的細纖維,以及化學傳感器(其光位置由傳感器確定)。這種組合可以對大腦內,尤其是較深區域內的固有化學信號進行空間分辨檢測,並具有較高的空間,時間和化學解析度。這是第一個專注於pH檢測的模型。同時研究人員也對探針進行了體內測試,證明它能夠檢測到對大鼠癲癇發作的輕微pH波動。

3,武漢大學張先正/鍾振林等Small:多功能金亞納米顆粒用於膠質母細胞瘤放射增敏治療

來源:奇物論

武漢大學張先正、鍾振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FuSheng Liu等人設計了由金亞納米顆粒(GSNPs)、血腦屏障(BBB)穿透肽iRGD和細胞周期調節因子α-二氟甲基鳥氨酸組成的集成藥物--D - iGSNPs。

在模擬BBB和原位小鼠GL261膠質母細胞瘤模型中,DiGSNPs被證明對BBB穿透和腫瘤靶向具有有益的作用。同時,來自細胞和動物實驗的數據顯示,D- iGSNPs能夠使RT增敏。更重要的是,D-iGSNPs與低劑量RT的協同作用可以顯示出與高劑量RT幾乎相同的治療效果。

4,lab-on-a-chip:建立一個腸腦軸體外模型

來源:生物通

科學研究表明,腸道-大腦信號控制基本功能,就像一個飽腹的大腦信號能停止進食一樣,並與抑鬱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複雜疾病的發展有關,還有我們自己的意識體驗和直覺。

馬裡蘭大學帕克分校的研究人員已經在一個實驗皿中設計了一個實驗性的腸腦系統,通常被稱為晶片實驗室(lab-on-a-chip),開始識別這些獨立但相互依賴的器官系統所依賴的分子和信號通路溝通。最終的晶片設計採用了團隊所描述的transwell系統。它有一個由內皮細胞組成的「迷你腸道」的獨立隔室,內皮細胞構成了腸道襯裡的模型,還有一個單獨的「迷你大腦」隔室,迷你大腦是一個由從小龍蝦(鰲蝦)身上解剖出來的腹部神經索組成的模型神經系統。在設計和建立了他們的腸腦模型之後,研究小組進行了初步測試。研究小組相信,他們的系統將首次允許同時實時監測兩個腸-腦軸組織之間的信號,而無需對人或動物進行侵入性操作。

5,Science子刊:天然Aβ抗體與阿爾茨海默病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

來源:MedSci梅斯

澱粉樣蛋白β(Aβ)是阿爾茨海默症(AD)的核心治病物質。人體內廣泛存在天然Aβ自身抗體(NAbs-Aβ),研究表明NAbs-Aβ能夠拮抗Aβ的神經毒性作用,對AD起保護作用。

來自重慶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王延江教授的研究提示,NAbs-Aβ具有表位相關的功能異質性,即中段NAbs-Aβ能夠顯著抑制Aβ聚集、拮抗Aβ神經毒性作用,從而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而N端NAbs-Aβ則能夠與神經元直接結合併促進Aβ產生,促進神經元凋亡;AD患者體內Aβ自身抗體譜呈現特徵性紊亂,即中段的NAbs-Aβ比例相對降低而N端NAbs-Aβ比例相對升高,Aβ自身抗體譜的紊亂可能參與了AD的發生和發展,同時具有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

近期,王延江教授團隊進一步對NAbs-Aβ與AD腦澱粉樣變和認知功能的關係進行了評估。相關結果發表在Science子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研究結果證明了Aβ自身抗體譜的紊亂可能參與了AD的發生和發展。適應性免疫系統在AD進展過程中的呈動態改變,並與當前的被動免疫治療策略相關。

6,一種神經發育障礙?針對戀童障礙的新發現

來源:醫脈通精神科

戀童障礙(PD):患者對青春期前(通常年齡≤13歲)兒童持續存在性興趣,由此引發顯著的痛苦,並升高了兒童性虐待的風險。增進對PD神經生物學起源的理解,或有助於預防針對兒童的性犯罪。

日前,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Christoph Abé等針對PD患者的臨床及神經生物學特徵開展了量化分析,旨在了解PD的病因學及指導治療。該研究近日發表於Acta Psychiatr Scand. 。本項研究是迄今為止探討戀童障礙(PD)神經生物學及臨床特徵的規模最大的單中心研究。分析顯示,PD患者伴發精神問題的比例較高,如抑鬱焦慮障礙、ADHD/ASD症狀、顯著性慾亢進等,且平均智商低於對照。此外,PD患者默認模式網絡相關腦區的皮質表面積存在異常,海馬及伏隔核體積更小;上述發現與性侵犯史無關,而智商及食指與無名指長度比(2D:4D)與PD患者的腦結構異常相關。作者指出,上述發現提示PD可能存在神經發育異常的背景。

7,高血鐵水平與短壽命相關

來源:煎蛋

2020年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血鐵水平可能會影響壽命。這項研究涵蓋了來自3個公共資料庫中超100萬人的遺傳信息。它還重點關注了3個主要的年齡衡量指標:壽命長度,無疾病的生命時期(稱為健康壽命)以及長壽因子。在整個分析過程中,顯示出基因組的10個關鍵區域與長壽相關,部分關鍵基因組負責人體鐵代謝。簡言之,血液中鐵過多似乎與更早死亡的風險有關。

數據分析師保羅·蒂默斯表示:「這些發現令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它們強烈地表明,血液中的高鐵含量會降低我們的健康壽命。我們推測,鐵代謝與壽命的關係,也能解釋為什麼鐵含量高的紅肉與心臟病有關。」該研究已經發表在《自然通訊》上。

8,機器人有 「觸覺」 了!上交&MIT發明一款機器人,自己拿起筆就能甩

來源:DeepTech深科技

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系博士王少雄和另外一位一作王辰的一篇有關機器人可以自我採集觸覺數據並自我分析,最終能夠完成特定動作的論文獲得了機器人領域國際頂會 IROS 2020 的最佳論文獎。

研究的成果是一個名叫 「SwingBot」的 「甩筆」 機器人。它將一根筆由下到上翻轉了 180 度,這不是研究人員給它 「餵」 了大量的數據才建立的模型,而是它通過自我採集觸覺數據並學習分析後的結果。論文題目為 「SwingBot: Learning Physical Features from In-Hand Tactile Exploration for Dynamic Swing-up Manipulation」(SwingBot:從手部觸覺探索中學習物理特徵,以實現動態擺起操作)。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大腦「排毒「分「日「與「夜「;睡覺如何「療傷「?

2,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與腸道的聯繫;第一隻完整的恐龍大腦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戴建武等人篩選出四個小分子組合:LDN193189、SB431542、CHIR99021和P7C3-A20,它們可以促進小鼠和大鼠脊髓神經幹細胞的神經元分化。載於可注射膠原水凝膠中的小分子可誘導損傷部位內源性神經幹細胞的神經發生,並抑制星形膠質細胞的生成。
  • 腦科學日報:大腦中的CD4+T細胞;科學家發現分娩無痛的「秘訣」
    1,專家點評Neuron | 鄭斯卡團隊揭示微小外顯子microexon介導長壽神經元抗凋亡的特異性機制 來源:BioArt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根據發布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中風後服用這種藥物可減少大腦損傷。除此之外,瑞典隆德大學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有新的發現。瑞典隆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將皮膚細胞轉化為神經細胞,這有助於修復小鼠中風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傷。
  • 腦科學日報:可印在皮膚上的監測傳感器;類腦計算系統新框架
    來自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美國德拉瓦大學科研團隊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或將加速類腦計算和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AGI)的到來。研究人員在類腦計算通用系統層次結構方向取得突破性進展,並提出了「神經形態完備性」(neuromorphic completenes)的最新概念。
  • 你的愁你的樂 螢光多巴胺探針能「看到」
    多巴胺是一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它與帕金森氏症、藥物成癮、精神分裂症、多動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多種神經系統疾病密切相關。       為更好地研究多巴胺在生理和病理過程中的作用,研究人員需要擁有一種能夠實時、靈敏、特異地監測多巴胺的趁手「兵器」。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Credit: Naomi Moris 最初的最初,我們所有人,都只是一小團細胞,通過自行摺疊形成具有前後端的三層結構——原腸胚,這個過程被稱做「原腸胚形成」,之後,各胚層繼續形成身體的不同組織系統:外胚層形成神經系統,中胚層形成肌肉,內胚層形成腸道。
  • 腦科學日報|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
    2,Clin Infect Dis: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來源:生物谷儘管較早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可以降低感染HIV和暴露於HIV的兒童的死亡率,但是有研究表明這種病毒仍可能影響大腦。HIV可能會破壞神經發育,影響兒童的學習和推理能力。
  • 腦科學日報:科學家開發出非侵入性方法,或可修改記憶刪除恐懼
    他們發現人類胎兒小膠質細胞在發育早期就具有體內平衡的免疫傳感特性。研究人員生成了人類胎兒發育到9至18個孕周(GWs)的小膠質細胞單細胞基因表達和大量染色質圖譜。7月31日出版的《科學》雜誌發表了這一成果。
  • 腦科學日報:大腦如何判斷「有或無」;憋尿的感覺是怎麼來的?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首先對PVH(下丘腦室旁核)的神經元進行了細緻的分類。通過單細胞RNA測序,研究人員鑑定出了12種標誌性基因,並根據這些標誌性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程度,將神經元定義為了10種分子類型。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1,《自然生物技術》解密: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對人類大腦早期發育的研究一直存在諸多障礙,因為研究人員還無法在妊娠最早期階段接觸到人胚胎腦組織。因此,目前幾乎所有關於大腦最早期發育的知識都是基於對果蠅和小鼠的研究。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Sankaran等研究人員合作開發出大規模平行單細胞線粒體DNA基因分型和染色質分析方法。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 腦科學日報:免疫細胞的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別吃夜宵記憶力更好
    通過使用藥物激活劑迫使小膠質細胞伸展其分支,大腦中的過度活躍可以被逆轉。這種方法恢復了小膠質細胞在觸鬚時的活動,並使神經元活動恢復到正常水平。Akassoglou和她的團隊現在正在擴展這些研究,以測試疾病模型中任何可能的有益效果。 3,熬夜複習記不住?
  • 腦科學日報:長期記憶如何形成;自由基竟可促進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自由基對大腦有益,竟可促進神經幹細胞產生新的神經細胞來源:細胞活性氧分子,也被稱為「自由基」,通常被認為是有害的。然而,如今事實證明,它們控制著對大腦的適應能力非常重要的細胞過程。該團隊能夠在小鼠身上證實,與成年神經細胞相比,神經幹細胞含有大量的自由基。研究表明,自由基濃度的增加會使得神經幹細胞做好分裂的準備。
  • 北京大學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科研成果彙編
    上述研究結果揭示了腦內特異性circRNAs動態表達和生物學作用參與了大腦衰老過程。相關研究發現也為進一步認識和理解靈長類動物複雜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尋找參與腦衰老進程的調控因子提供了新證據,也為探索衰老相關神經疾病的機理和幹預措施提供了參考。
  • CCS Chemistry | CRISPR螢光探針用於細胞染色質高分辨成像
    染色質結構的時空有序性對於細胞基因組功能調控至關重要。在CCS Chemistry 2019年第3期中,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課題組發展了一種基於螢光染料標記的CRISPR探針,實現了活細胞染色質的實時高分辨成像。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NeuroPAL線蟲在整個雌雄同體的神經系統中共享一個固定的多色螢光圖譜,從而可解析所有的神經元身份。標記有NeuroPAL的神經元在綠色、青色或黃色發射通道中不發射螢光,從而使這個轉基因可與基因表達或神經元動力學的許多已報導分子一起使用。
  • 腦科學日報:重構果蠅的運動控制迴路;有些人為什麼有智力缺陷?
    此外,本研究還提供對數據集和重建的開放訪問,能夠實現不同系統間(EM和光學顯微鏡)細胞數據的匹配,特別是,研究還提供了GridTape設計程序及軟體的使用方法進而可實現低成本服務於神經科學領域的其他研究的目標。2,有些人為什麼智力缺陷?來源:生物通就像船隻在風暴和海浪中錨定在海床上一樣,GPI錨(GPI=糖基磷脂醯肌醇)確保特殊蛋白質能附著在活細胞的外面。
  • 神經生物學家蒲慕明:腦科學如何助力AI技術研究
    論壇上,神經生物學家、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發表了演講,闡述了腦科學的研究現狀,以及如何助力人工智慧和類腦智能的發展。蒲慕明稱,大腦最關鍵的是學習和記憶,學習和記憶也是人工網絡關鍵的功能。人工網絡在過去幾十年來,最關鍵的一個從大腦,腦科學得到的啟發,就是連接的可塑性。「記憶的產生是靠神經之間的連接加強,通過同步的電活動。」
  • 腦科學日報:是什麼左右了我們的選擇?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差
    冷凍電鏡斷層原位成像技術解析神經突觸受體蛋白原位結構與組織分布 神經突觸是大腦中眾多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和存儲的最基本的結構與功能單元。 近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鄭萍研究員和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孟飛龍研究員的研究成果:「Genome integrity and neurogenesis of postnatal hippocampal neural stem/progenitor cells require a unique regulator Filia」。
  • 「嗜血」的大腦:人類大腦是如何進化的?大腦的結構是什麼?
    ,人類大腦通過進化不僅變得更大,而且變得比先前認為的更加耗能和「嗜血」。這項研究由阿德萊德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的心血管生理學團隊與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腦功能研究組和進化研究院合作完成。研究人員發現,流向大腦的血流量並不與大腦容積成比例增加,其比例指數為1.4。項目負責人阿德萊德大學的名譽教授羅傑·西摩表示:「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大腦體積增加了約350%,而流向大腦的血流量驚人地增加了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