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介紹的是明朝的一位書法家,王寵,他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被譽為"吳門三家"。他的一生寄情山水,浪漫灑脫,書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不僅如此,他還有一些詩集流傳於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的是四十歲時就去世了,今天就讓我們來走進王寵的生活,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位書家。
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江蘇蘇州)人。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在仕途上,王寵自正德五年(1510)迄嘉靖十年(1531)間,凡八就鄉試,每試皆不利,(一試十七歲,二試二十歲,三試二十三,四試二十六,五試二十九,六試三十二,七試三十五,八試三十八)。史載:王寵從"弱冠"起,就補上蘇州府學生員,每次督學來舉行歲考和科考,王寵都名列前茅,加上他詩文、書法的成就,名聲很大,不少學者追隨請益,曾受過他指點的紛紛中高科,登顯宦,而他自己卻困頓依舊。
書法上,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衝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而形神兼備。
王寵的書法最為有名的就是他的小楷了,他的小楷十分有特色,書法啟蒙王寵最早的啟蒙老師是沈明之,但一般史書上提到王寵的老師都指蔡羽。
王寵書法十分"疏淡",原因來自於其獨特的人生際遇、品行修養和審美追求。
八次應試,均未中。在王寵周邊不達的友人中,有的選擇了放浪形骸,如祝允明、唐寅與陳淳;有的選擇了忍耐,如湯珍;有的選擇了隱居,如陸治。王寵選擇了隱居,潛心詩書,逍遙林下,二十年讀書石湖之上,講業楞伽山中。
自然地,王寵的這種"不激不厲"的心境折射到了在他的筆下--疏淡空靈而又逸筆草草。這種講究技巧而又自然流露的書法功力與蕭散灑脫的雅玩心態,正是他科考屢次應試不第,進而沉湎於書畫、寄情於山水的結果。
王寵的生存環境和品行修養,合力促成了其審美心理與書法旨趣的養成。
王寵書法的"流宕",明顯是受了當時時代書風特別是祝允明的影響。王寵與祝允明性情相投,交情深厚,雖然藝術主張不盡相同,但互相借鑑在所難免。祝允明在行草書上充分釋放個性,用筆和結構大開大合,充分展示了他瀟灑、奔放、熱烈的個性,一派流宕浩然之氣。與祝允明一樣,王寵在書法上有著獨立的精神,雖然他有臨摹祝書的經歷,但並非亦步亦趨,而是著意於個人面目的鍛造。
王寵在書法上學習晉人,崇尚韻味,字形體勢舒朗,用筆爽利,字與字之間少有連筆,清爽淡宕,格調蕭散,充分表現出王寵的書法風格。
通過對王寵的了解,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的書法風格與他所處的時代和作者自己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字如其人。
文章內容有限,這篇文章的介紹就到此結束啦,希望你看完對書法有進一步的了解,不用覺得書法不近煙火,其實它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希望你看完這篇文章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