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傳說中的血鷹刑有多慘烈?不用刀不用毒,疼痛程度卻不輸凌遲

2020-12-14 騰訊網

引言

維京人又被稱為維京海盜,他們最早出現於歷史記載,是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789(年)……第一次駛來了三條北方人的船,於是管事騎馬迎上前去,希望迫使他們前往國王駐地……他們將他殺死,那些是第一批來到英格蘭人土地上的丹麥人的船。」由此看來,維京人第一次與英格蘭人打交道,便是以殺戮開始的。

維京人的形象一直是駕駛著龍頭戰艦在海上劫掠的恐怖海盜,不僅兇狠好戰,還殘忍嗜殺。在眾多關於維京人的傳說中,有一種非常殘忍的刑法,被命名為「血鷹之刑」。這種刑法不用刀不用毒,疼痛程度卻不輸凌遲。其行刑詳細步驟,有很多說法,但大致都是如下:從背後沿脊柱兩側用斧頭把犯人的肋骨斬斷,然後一根一根掰開,就像後背長了翅膀,此時犯人暴露在外的肺部將會被施刑人拉出身體,而此時犯人並未完全死去,所以他的肺部還會急速收縮擴張幾次,看起來就像振翅的「血鷹」。在所有程序完成之後,犯人是活不了多久的,但是在整個受刑過程卻極其痛苦。

01

只是看文字描述,大家都能感受到這種刑罰的殘忍程度,與維京人一向野蠻嗜血的形象非常貼合。事實上,直到上個世紀,許多研究維京人的史學家一直都認為血鷹之刑是存在的。但是隨著人們對更多史料的發現,一些歐美史學家提出血鷹之刑很可能只是傳說故事。

關於血鷹之刑的記載都是來自於12世紀之後,據說在這種殘酷刑法之下,歐洲君主也曾淪為祭品。然而事實上,受害者記錄卻非常模糊,而且充滿矛盾,人數也僅僅只有兩三個人。而在流傳較廣的說法中,其實只有一個人是死於這種刑罰——諾森布裡亞國王埃拉。

02

關於埃拉國王的故事,要從維京人著名的傳奇英雄拉格納·洛德布羅克說起,在公元9世紀,拉格納是最有實力的維京人首領,當時雖然維京人在歐洲大肆搶劫,但是很多團隊最多只有數百人,而拉格納麾下卻擁有120條維京長船、超過5000下屬。公元845年,拉格納率領著這支部隊一路打進法蘭克王國,不但在巴黎大肆搶劫掠奪,而且還向法蘭克國王勒索了6000磅金幣。

因為當時維京人多來自丹麥地區,還會向丹麥國王納貢,但是當時的丹麥國王害怕拉格納勢力過大,同時擔心法蘭克王國來報復,所以開始解散並追捕拉格納手下的海盜。但是拉格納並沒有被抓住,依然帶著一批維京人到處搶劫,但有一次他的船隻不幸在英國海岸遇到海難,拉格納就被埃拉國王給抓住了。

埃拉國王與拉格納有舊仇,他也曾被拉格納帶人搶劫過,所以他毫不猶豫地處死了拉格納。而拉格納被處死的方法也頗為獨特,據說他是被扔進了一個滿是毒蛇的大坑中被處死。(不過後來由史學家提出這一方式,大約也是文學杜撰,因為英國並沒有多少毒蛇。)

03

拉格納在臨死時說了這樣一句話:「公豬哀嚎之時,豬崽就要來了。」很明顯「公豬」是指他自己,「豬崽」就是他的四個兒子,其中拉格納的長子,另一個傳奇的維京人——「無骨者」伊瓦爾。伊瓦爾這個稱號來歷不明,據說他全身沒有骨頭但是能力超群,還有一種說法是說他天生殘疾,無法站立,需要別人抬著上戰場;另一種說法是說,他不是殘疾人,而是擁有雙關節,在戰場上更為靈活敏捷。不過不可置否的是,伊瓦爾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維京人領袖。

公元866年開春,伊瓦爾率領著維京大軍進攻諾森布裡亞王國,他不但要攻陷約克城,而且要把這裡建立為維京王國。埃拉國王自知不敵,於是便主動撤離,想要等待自己的援軍到達後再殺回約克城。最後埃拉國王的確打回了約克城,不過他再也沒能出來,伊瓦爾故意設下陷阱,不但擊敗了埃拉國王的軍隊,還生擒了他。伊瓦爾要替父報仇,便處死了埃拉國王。

在《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中,並沒有記載埃拉國王遭遇了血鷹之刑,只是記載了他死於這場戰爭:「867(年)……不過他們還是集合了一支大軍,去進攻約克的敵人……兩個國王(奧斯伯特國王與埃拉國王)都陣亡了……」。而在12世紀之後的諸多文獻中,便開始出現埃拉國王死於血鷹之刑,並且描寫越來越詳細。對血鷹之刑持懷疑態度的學者們認為,血鷹之刑應該是指在受刑者的後背用刀刻畫上鷹的圖形,讓人感到痛苦。

結語

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維京人一直在歐洲和不列顛群島搶劫,如果真的有這種血鷹之刑,那麼記錄應該更多。其次,從血鷹之刑的描述來看,需要非常有技巧和經驗的操作,如果沒有許多人死於這種刑法,那麼顯然也不可能有專業的行刑手。最後,對於崇尚武力的維京人來說,這種刑法似乎過於複雜。所以目前根據這些情況來推測,血鷹之刑應該是後世的杜撰和誇張。

參考資料:

《盎格魯-薩克遜編年史》

《維京傳奇》

相關焦點

  • 比凌遲還殘酷的「血鷹」之刑,到底是什麼?發明者是誰
    最初,維京人只是打劫西歐大陸沿海的修道院,後逐漸對其他國家進行有組織的入侵。從八世紀到十一世紀,維京人一直侵擾歐洲沿海和不列顛島嶼,足跡遍布歐洲大陸到極廣闊疆域。這一時期也被稱為「維京時期」。除了徵戰之外,他們還是技術精湛的航海家。向東,他們一度到達了裏海。向西,維京人則發現了冰島和格陵蘭島,最終到達北美。
  • 維京人發明的「血鷹」之刑有多恐怖?比十大酷刑殘忍!膽小慎入
    最為出名的應該就是我們國家以前的十大酷刑,光是聽到就讓人直流冷汗,但是在國外也有很多酷刑跟十大酷刑比並不遜色甚至更加殘忍。維京人發明的血鷹,提及維京人很多人可能只是聽說過但是並不了解,維京人也是海盜的一種相比加勒比海盜他們也差不多了。
  • 古代「凌遲」要有多殘酷?明朝劉瑾被凌遲處死,被割了3357刀
    還有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腰斬,腰斬是從腰處手起刀落,分為兩半,腰斬最殘忍的是犯人被施刑之後可能不會立馬去世,還會存留一些意識,這個簡直是太過殘忍了。還有我們都知道商鞅就是被五馬分屍的,五馬分屍也是一個很殘忍的刑罰,人在被施刑的時候要忍受巨大的痛苦。
  • 血鷹之刑:是維京人的殘忍刑罰,還是杜撰的歷史謠言?
    人類歷史上有各種各樣的殘酷刑罰,有些讓人聞之色變。今天我們要聊的,就是傳說中的「血鷹之刑」。血鷹之刑據說是維京人發明的,具體操作方法如下:將犯人扒光上衣,臉朝下綁在受刑臺上。行刑者沿著其後背脊柱兩側,在胸腔附近割開皮膚,接著把犯人的肋骨敲斷,用力把斷了的肋骨掰出來。
  • 凌遲要割多少刀?殘忍至極,歷史書都不敢講
    凌遲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酷刑。,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這種酷刑,當時的皇帝設此刑是專門用來對付對謀反大逆罪的。《大明律.刑律》:「凡謀反,謂謀危社稷,大逆謂謀毀宗廟、山陵及宮闕。但共謀者,不分首從,皆凌遲處死。」
  • 凌遲是誰發明的,第一個被凌遲的是誰,歷史上哪些人受此酷刑?
    意思是指,三尺高的陡坎,車子便拉不上去,但百仞高的大山因為有平緩的斜坡,車子可以一直拉到山頂。後世將陵遲用作刑罰的名稱,僅取它的緩慢之義,即是說以很慢的速度把人處死。而要體現這種「慢」的意圖,就是一刀一刀地割人身上的肉,直到差不多把肉割盡,才剖腹斷首,使犯人畢命。所以,凌遲也叫臠割、剮、寸磔等,民間稱千刀萬剮。
  • 5歲孩子被判凌遲3000刀,因年齡太小不夠割,慈禧:養大了再執行
    在我國古裝影視劇中,相信各位觀眾沒少聽說過凌遲這種極刑。其乃我國2000多年封建歷史中最殘酷的死刑,俗稱「千刀萬剮」。這種死刑最早發源於遼代,《遼史·刑法志》裡指出,凌遲為一種肉刑,是漢人文字和草原民族契丹語的結合。
  • 凌遲要千刀萬剮,那該怎麼保證受刑之人不死?古人有辦法
    作為滿清十大酷刑之一,「凌遲」可謂是名副其實。「凌遲」本為「陵遲」,意為延緩的斜坡,《荀子·宥坐》中提到的 「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中的「陵遲」便是此意。後來,《世說新語》又為「凌遲」二字增加了引申意義:時間的拖延。根據這種說法,「凌遲」刑便可解釋為慢慢割掉囚犯身上的肉,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千刀萬剮」。
  • 凌遲要挨3357刀,犯人不早點自盡解脫?獄卒:沒人能做到
    根據記載,凌遲之人一共要挨上3357刀,不多一刀,也不少一刀,還得保證人不能中途死去。有一個十分古怪的想像,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過,那就是古代確有人被執行凌遲之刑,為何從未聽說過有凡人中途自殺,來減少苦痛的呢?
  • 石達開面對幾千刀的凌遲真的能始終一聲不吭嗎?
    翻閱資料,我們只能從《蜀海叢談》中看到有關石達開被凌遲的記載:「石之死處,在成都城內上蓮花街督標箭道。三人自就綁至刑場,均神氣湛然,無一毫畏縮態。且系以凌遲極刑處死,至死均默默無聲,真奇男子也。」但是這《蜀海叢談》根本就不是什么正兒八經的史書,它所記錄事件的真實性實在難以讓人信服。其實早在遼代的時候凌遲這一酷刑就已經出現,歷史上遭受這種酷刑的人也不在少數。比如明朝大太監劉瑾,他被颳了3457刀,第一天行刑的時候他就一直在那哀嚎,那撕心裂肺的聲音聽起來就悽慘無比。
  • 凌遲是什麼意思?有哪些歷史故事?
    殘骸放入籮筐公開出售,老百姓相信用凌遲處死的人肉,可配製成瘡疥藥或上等的藥引子……「凌遲」,最初寫作「陵遲」,出自於《荀子·宥坐》:「三尺之岸,而虛車不能登也。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意思是三尺的坡因為太陡,車便拉不上去,而百仞高的大山因為坡緩,車反而能拉上去。這裡「陵遲」的意思是山丘的緩延的斜坡。
  • 石達開被凌遲,受刑時一聲沒吭,理論上這可能嗎?
    凌遲處死 ,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開始於遼代。「凌遲」俗稱「千刀萬剮」。「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凌遲」的執行方式是將犯人零刀碎割,使其極盡痛苦而死,明朝的太監劉瑾把「凌遲」這個刑法演繹的很到位,一共割了3357刀。
  • 古代凌遲要割上千刀,如何保證犯人不斷氣?劊子手有特殊辦法
    眾所周知,「死刑」是最古老的刑罰之一,自人類文明出現後就已經誕生了,事到如今,世界上已經有將近一半的國家免除了死刑,而那些保留下來的,通常也都是用此處置罪大惡極、手段殘忍的犯人。俗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得饒人處且饒人」,能不殺生還是不殺生的好。
  • 6歲小孩被判凌遲,人們為其求情,她卻下令:養大了慢慢割!
    正所謂「罪不及父母,禍不及妻兒」,一人做事一人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而在古代封建統治者們卻為了樹立權威,制定嚴刑峻法、發明了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酷刑,其中就包括滅絕人性的連坐、誅族之刑,就連手無縛雞之力的婦孺小孩都不放過,甚至在歷史上曾經有一個年僅6歲的小孩和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竟被處以凌遲處死之刑,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 建國後還有被凌遲處死的?只因此人太可恨,被正法後民眾將其刀剝
    在明朝,朱元璋就提倡凌遲這一刑罰,當時給劉瑾就是用的這一刑罰,活剮了他3600刀,多一刀少一刀都不行。到了清朝之後,這一刑罰更是使用的厲害,一些起義軍首領和管事的基本上都被凌遲處死了,如太平天國運動的林鳳翔、李開芳都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曾國藩後來對這一刑罰進行了改進,除了活剮之外,還給犯人的傷口撒鹽巴。
  • 15歲孩子被凌遲處死,慈禧為何如此狠心?
    據說洪天貴福出生時天有異象,當時屋頂被紅光照耀,隱隱約約有龍在屋頂盤踞。古人經常有這種大人物出生時天象昭示的事情,這是人們相信的緣故,洪秀全也正是利用這樣的心理,將洪天貴福打造成人們認可的「上帝的次子,耶穌的弟弟」。
  • 清朝保留斬刑被非議,可你知道,西方的斷頭臺哪年才退休嗎?
    所以,我們常在各種作品中看到,留個全屍,乃是勢強者對勢弱者的恩賜。 古代處死,花樣繁多,斬、絞、腰斬、梟首、棄市、車裂、磔、凌遲、焚……光聽著就能頭皮發麻肉發緊,兩腿不停打冷戰。 十八年後又是條好漢?
  • 明朝一權在手的劉瑾,為何被處以凌遲,行刑時到底有多慘?
    在明朝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他身為宦官卻一手遮天權傾朝野,後來更是成了一個十惡不赦壞事做絕的大奸臣,我們都知道,古代一個惡人如果犯下了滔天大罪、人人憤恨之際,便會被送至高堂之處以凌遲之刑。但是,劉瑾再怎麼說,也沒有犯下這麼大的罪,而且他當時的權利可以說非常之大,那麼明朝一權在手的劉瑾,最後為何被處以凌遲,行刑時他到底有多慘呢?劉瑾一生可謂大器晚成,他6歲入宮,直到年近50歲的時候,才撈到一個美差,被派去服侍年僅3歲的太子朱厚照。而在此之前,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太監。
  • 其殘忍程度可謂令人髮指
    因為,當時高洋在對蘭欽子京等人行「輕刀臠割」之刑九個月後,他才廢了魏帝,建立了北齊。所以,凌遲的首次歷史記錄,應當是東魏大臣高洋所製造的。 凌遲在南北朝、隋朝及唐朝都有記錄,但是,當時此刑被稱作「臠割」或「剮」,史籍中曾記述唐朝發生的一次凌遲案件。
  • 古代凌遲要被割三千多刀,最後一刀才會死亡,為啥犯人們不選擇自殺
    古代有五大酷刑,分別叫做墨、劓、刖、宮、大闢,其實就是,把犯人身體上的一些部位給砍了,有的是砍一隻腳,有的是割了鼻子,而且他們行刑的時候,往往為了震懾別人,會在人多的鬧市行刑。雖然這些被稱為酷刑,但是在凌遲面前,那就有些不夠看了,有些小巫見大巫的意思,應該有很多小夥伴們了解,凌遲究竟是怎麼一種刑罰,主要就是把犯人捆起來,然後用刀割身上的肉,一定要割夠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最後一刀斃命,這才是完整的凌遲流程,當時就有很多,凌遲手法嫻熟的劊子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