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多個生物製劑大品種專利到期,全球生物類似藥規模進入快速增長階段,而中國擁有全球數量最多的生物類似藥研發管線。恆瑞醫藥、綠葉製藥貝伐珠單抗的上市申請於近日相繼獲得受理,市場競爭一觸即發。
4款國產生物類似藥獲批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已獲準註冊的參照藥具有相似性的治療用生物製品,也被稱為生物仿製藥。2015年2月28日,《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發布,首次明確了生物類似藥的定義,提出了生物類似藥研發和評價的基本原則等多方面內容。
近年來,生物藥快速發展,並在治療一些疾病方面顯示出明顯的臨床優勢。隨著原研生物藥專利到期及生物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原研生物藥質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為基礎的生物類似藥的研發,有助於提高生物藥的可及性和降低價格,滿足群眾用藥需求。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4年全球生物類似藥的規模為17億美元,2018年達到了72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644億美元。隨著我國藥企研發水平的提升及政策的放開,我國生物類似藥近年來發展迅猛。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款國產生物類似藥在2019年先後獲批上市。2019年2月,復宏漢霖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漢利康)獲批,成為我國首個獲批的生物類似藥。利妥昔單抗由Genentech公司(後被羅氏收購)研發,商品名「美羅華」,是美國FDA批准的首個用於治療癌症的單克隆抗體,也是全球最暢銷的單抗類藥物之一。
2019年11月7日,百奧泰自主開發的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格樂立」)獲批上市,是國內首個獲批的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該藥原研藥修美樂由艾伯維研發,於2010年獲批上市,被稱為全球「藥王」,其銷售額曾連續7年蟬聯全球處方藥銷售冠軍,上市至今累計銷售額超1000億美元。2019年12月6日,海正藥業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建寧」)也獲批上市。
就在同一天(2019年12月6日),齊魯製藥的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安可達」)也獲批上市,成為國內首個獲批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原研藥為羅氏的「安維汀」。安維汀是羅氏的重磅抗腫瘤產品,據全球暢銷藥數據統計,該藥銷售額在2005年突破10億美元大關,隨後的銷售額成倍增長,2019年銷售額已經高達74.94億美元,總銷售額累計近859億美元。由於該藥專利期在歐美於2018年和2019年先後到期,成為熱門仿製產品。
原研藥市場受到巨大衝擊
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對原研藥市場造成巨大衝擊。如利妥昔單抗,受生物類似藥上市影響,美羅華全球銷售額出現下滑。羅氏在2019年一季報中提及,受生物仿製藥影響,美羅華在歐洲市場銷售額下滑38%,日本市場下滑50%;而2019年全球銷售額下滑4%。
中國市場上,漢利康也在以低價政策爭奪美羅華的市場。2019年7月30日,貴州省醫藥集中採購平臺發布公告,同意復宏漢霖將漢利康的價格由1640元/瓶調整為1398元/瓶,降幅15%。而美羅華同品規的價格為2294.44元。4月24日,復星醫藥發布的公告顯示,2019年,漢利康於中國大陸境內的銷售額約為1.5億元。
對於阿達木單抗(修美樂)而言,未來日子更不好過。被稱為全球「藥王」的修美樂,在歐盟地區遭遇4款生物類似藥上市圍堵,其2019年銷售額相較其峰值時期下降了近8億美元。而修美樂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則一直很慘澹,艾美達數據顯示,2018年,修美樂在中國樣本公立醫院和樣本連鎖藥店的銷售額分別僅有2120萬元和1460萬元。獲批適應症少、價格高、未進國家醫保目錄等原因是其此前國內市場「遇冷」的主要原因,其在中國患者中的使用率不到1%。而彼時,國內已有多家企業在研發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
面對虎視眈眈的潛在競爭者,2019年年中,修美樂開啟了降價之路,單價從7600元調整至3160元,降幅近60%。2019年11月28日,阿達木單抗成功進入2019年醫保談判目錄,修美樂醫保支付標準為1290元。與修美樂的醫保支付價格相比,百奧泰的格樂立和海正藥業的安建寧在價格上仍略有優勢,新京報記者在米內網資料庫看到,兩個國產藥同品規的醫保支付價格分別為1160元、1150元。
貝伐珠單抗也面臨同樣局面。2017年,安維汀以近60%的價格降幅進入國家乙類醫保目錄,價格為1998元,2018年進一步降至1934元。米內網數據顯示,今年在福建省,齊魯製藥安可達的中標價為1198元,比原研藥安維汀的價格便宜了700餘元。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2023年貝伐珠單抗行業深度市場調研及投資策略建議報告》指出,我國貝伐珠單抗受眾群體較少,市場規模較小,原研藥競爭優勢不明顯,隨著生物類似藥上市,憑藉其較高的性價比優勢,市場佔有率將迅速擴張。未來三年內,我國進入市場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種類將不斷增多,而率先進入市場的國內企業將優先受益。
國內近400個研發管線
中金研報指出,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有望呈現爆發式增長。2018年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僅16億元,2014年-2018年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8.9%。生物類似藥研發成本更低,因此更具價格優勢。隨著中國逐漸建立生物類似藥監管審批路徑、醫保資金成本控制加強、中國企業製造能力提升以及大量知名生物製劑的專利即將到期等因素,中國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將於2030年達到589億元,2018年-2030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預計為35.1%。
雖然中國批准的生物類似藥數量目前只有4款,但是研發管線數量卻是全球最多,國內藥企都在加速研發。據藥渡資料庫統計,截至2019年12月,中國生物類似藥研發管線數量約有391個,約有180家企業在布局生物類似藥,主要靶點包括CD20、EFGR、VEGF、TNF、RANKL、HER2等,涉及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貝伐珠單抗、阿達木單抗等50餘款原研藥物,先後已有近200餘個生物類似藥的臨床試驗申請獲批。業內根據目前中國生物類似藥的平均開發和上市審評時間預測,未來3年將會有近30款國產生物類似藥獲批上市,其中今年預計有6款獲批。
以國內獲批數量最多的貝伐珠單抗為例,國產生物類似藥方面,至少有20多家企業在布局,除了齊魯製藥的安可達已獲批上市,信達生物的貝伐珠單抗上市申請早在2019年1月就已經獲受理,今年4月,恆瑞醫藥、綠葉製藥提交的上市申請相繼獲受理,安維汀很快將迎來多個新對手。另外,百奧泰、東曜藥業、華蘭基因、復宏漢霖、神州細胞、康寧傑瑞、華海藥業、特瑞思藥業、正大天晴等多家企業的貝伐珠單抗生物類似藥已經進入臨床三期。未來幾年,貝伐珠單抗的市場競爭將非常激烈。
編輯 王鹿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