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迎來24節氣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昨天還是暑氣滿天,走在大街上,一陣陣熱浪撲面而來,花草樹木被那酷暑逼退了應有的活力;而今天早上,天上就淅淅瀝瀝的下起了雨,雨雖然不大,但是昨日的悶熱已經在「秋」的驅使下退隱了。此時端坐小屋,淺吟優美的秋的詩句,頓覺秋意的涼爽,舒心萬端。
唐代詩人劉言史《立秋》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流火」指農曆七月,暑氣還盛,天氣依然很炎熱。「商飆」指秋風,悄然吹入人間。立秋的早晨,將七月的暑氣逼退,而秋風依然款款而來,那秋的雲朵隱去夏的炎熱,涼爽的秋風搖曳著婆娑的樹葉。詩歌著眼於自然萬物的變化中仔細琢磨時令的細微變化,意味無窮,感受秋的涼意。
宋朝詩人劉翰《立秋》
乳鴨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一群小鴨子追逐熱鬧鳴啼過後,只留下空空的玉屏風,此處讓人感覺那種秋的落寞依然呈現,「古人逢秋悲寂寥」,這種秋的寂寥似乎對不開古代文人筆端,劉翰首句已經用一「空」字,活脫脫地點出秋的感覺。而在現在,秋是豐收的季節,秋是黃金季節。
詩人接著寫出秋的涼爽,那陣陣秋風吹來,如同夏天手搖著扇子一般,爽快極了。一覺醒來,見到梧桐落滿臺階,映著明朗的月光。詩人用誇張的手法寫出秋的威力,滿階梧桐在秋風中飛舞。詩歌動靜結合,襯託誇張手法的運用,將「葉落知秋到」刻畫的細膩形象。
宋朝詩人王鎡《立秋》
西風吹皺碧傻紗衣,金井梧桐昨夜飛。自汲井花調藥罷,卻簪秋葉滿頭歸。
西風是秋風吹佛,吹皺了紗衣,那風的勁道也算不小。就在昨夜,肥大的梧桐葉被秋風吹落,散在滿地,打井水回來發現頭上落滿了秋葉。詩歌將秋描寫的很生活化,仿佛秋是故意落在和人嬉鬧一般,將一片片葉子吹落在打井水人的頭上。詩歌很具情趣,對秋的喜愛溢於言表。
明朝詩人夏雲英《立秋》
秋風吹雨過南樓,一夜新涼是立秋。寶鴨香消沉火冷,侍兒閒自理空侯。
詩歌首句點出秋風吹佛,點名秋的到來,已經到了南樓。秋天是涼爽的季節,所以一陣心涼迎面走來,讓人很為舒服。然而在自然如此美意的當口,詩人卻用另一種筆墨書寫出秋的淡淡哀傷。「寶鴨」,就是香爐,香爐的沉香已經燒盡冷卻,侍兒為我添新的香料。詩歌用兩個字「自」、「空」,流露出些許悲愁。這個季節似乎那麼的寂寥、落寞,一切都是可有可無,一切都是那麼佛系。
窗外的雨聲越來越大,似乎在向人們莊嚴宣告秋天真的來了,它的到來不是無聲無息,而是大張旗鼓,這秋雨不就是秋的開路先鋒嗎?按照農村的習俗,立秋這天,下雨是順秋;喝一碗甘甜的泉水,那是迎秋,迎接秋的到來。我虔誠地舀一碗甘甜的泉水,熱情地喝下,頓然覺得沁入心脾,那種涼通透全身,整個身體透著涼爽。
秋是美好的季節,然而在古人的詩句裡,處處散發著悽涼的味道,那是時代使然。然而在今天這個關鍵的節氣裡,手握詩卷,誦讀秋的優美詩句,其箇中滋味悠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