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大臣史弼的《景行錄》中就說到,「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
王陽明平定了寧王之亂,但是寵臣江彬嫉恨他的才能,仗著皇帝對自己的寵信,進諫讒言,但是因為王陽明作風正派,皇帝都相信他是一個好人,最後江彬自討沒趣。
可以知道,品行端正的人,就算處於逆境,最後也能逢兇化吉,重新翻身,修身其實就是在為自己積福!
不自重、不自畏的人,命最苦
老話說:「人貴有自知之明」。自重就是有自知之明,正確的知道自己的價值。王陽明說:省察是有事時存養,存養是無事時省察。
王陽明認為,無論是忙碌還是清閒,自我省察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認清了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最後才會得意忘形。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如果錯誤估計了自己的能力,最後就不得不自己一個人吞下失敗的苦果。就怨不得要獨自吞下失敗的苦果。
自畏,就是對自己的言行要有敬畏之心。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常懷敬畏之心,說話有自己的分寸,做事有自己的底線,才是對自己的負責的表現。做事不知自畏,沒有底線和原則,就會做事不知輕重,容易招來禍端。
不自畏,難立足。王陽明曾說:「君子之所謂敬畏者,非有所恐懼憂患之謂也,乃戒慎不睹、恐懼不聞之謂耳」。
自畏的最高境界不是恐懼,而是慎獨。不自量力,又不知敬畏的人,非常容易被自己的狂妄和邪念吞噬,毀掉自己身上原本的福氣。
不自滿、不自是的人,最有福氣
王陽明認為,自滿又自以為是的人,一般人員都很差,甚至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的關係都疏遠。老話說:「滿招損,謙受益」。正所謂謙虛納百福,謙虛的人,總是更能吸引福氣。
虛心的人,心胸開闊,待人和藹,不僅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而且也非常尊重別人,這樣一來,人脈自然也就增加了,也能遇到屬於自己的貴人。浮世如潮人如水,這個世界上從不缺有本事的人。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自以為是的人,非常容易止步不前,因為他們早就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然而謙虛使人進步,突破自我。謙虛的人,不會高調炫耀自己的才華,反而會更加謹慎謙虛,默默地積累能力。身處逆境不絕望;身處順境不驕傲,這樣才能保持烤開放和平的心態。這樣的人,福澤是很深的。謙虛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王陽明的智慧帶給我們啟發,就像諸葛亮的錦囊妙計一樣,可以指明我們工作、生活的方向。其實王陽明的心學也遠不止此,他的思想自從誕生以來,影響了千秋萬代的文人墨客,包括張居正、曾國藩、康有為等,他們完善發揚了王陽明的心學。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說: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繼承了王陽明的思想,創作出「稻盛心學」。
當你內心浮躁,難以平靜之時,當你遇到困境,難以逃離之時,不妨看一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心學》。無論是給自己,還是給兒女,或者給長輩看,這本書都能使我們獲益匪淺!
如果你還身處困境、迷茫,不妨看看王陽明,你人生中遇到的困難,都能在裡面找到應對之法!